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命题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测量和评价的基础工作,是教学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但是命题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而科学性是试题设计的关键。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1期中刊登了张小华老师的《“玄奘之路”与“龙”“象”共赢》一文,其试题设计角度新,时政性强,注重考查学生能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其模拟考题的第三题,笔者认为命题不严密,不科学。其原题与解析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阵营中第—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分别是( )
A.朝鲜、美国 B.越南、韩国
C.苏联、印度 D.古巴、英国
[解析]C。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1950年4月1日中印正式建交。
这道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外交关系掌握情况,侧重考查识记能力。学生根据考试技巧,从前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国这方面着手,能轻松地选择C项,但是在这道习题中还涉及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印度是否属于资本主义阵营。从解析来看,张老师认为印度应该属于资本主义阵营,但笔者认为印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理由如下:
(一)印度并无加入资本主义阵营的标志。资本主义阵营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共同对抗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而联合起来的集团。其主要标志是成员国之间签订一系列条约或达成协议,而这些协议主要对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实行遏制或敌视政策。而独立后的印度尽管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并没有与美国及其盟国签订针对苏联及盟国的条约。
(二)印度独立后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1947年印度独立后,面临着以“冷战”为特征的国际形势,当时印度总统尼赫鲁希望在美苏冷战中采取“不结盟”政策,在美苏之间保持平衡,并寻求在国际政治中组成以印度为首的“第三支力量”,以此争取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印度经济发展计划的支持。尼赫鲁在给他的外交事务的主要助手K.P.S.梅农(K.P.S.Menon)的指示中强调了印度外交的基本原则,他说:“我们的基本政策就是要避免为大国政治所纠缠,不加入任何大国集团。当今世界上两大领导集团是俄国集团和美国集团,我们必须同两者友好而又不加入任何一方。”“苏联作为我们的邻邦,我们将注定同它发生密切的关系,我们不能因为其他国家的不满而与俄国敌对,当然我们也不能同美国敌对。”1947年12月4日,尼赫鲁在向印度人民院发表的演讲中,首次公开明确了印度外交政策中的“不结盟”的基本原则。尼赫鲁声称:“我们在过去几年内一直表明,我们将不使自己参与任何特定的集团。这同中立、消极或其他别的任何东西都没有关系……通过不参加一个集团或其他的集团,我们一直寻求避免陷于国际上的纷争。”事实证明印度较为成功地同时发展了同美国和前苏联的关系,在获得美国经济和军事援助的同时,印度也得到了前苏联的援助。
(三)印度在国际事务并没有追随美国。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而尼赫鲁时期印度对华政策同美国存在重大分歧,即印度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949年10月尼赫鲁在访问美国时同杜鲁门和艾奇逊的会谈,特别说明了印度对中国的政策,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7日,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同美国驻印度使馆官员会谈,表明印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态度。这些都反映了印度和美国的分歧,印度并没有追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奉行具有印度特色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不结盟外交政策。
(四)一些历史文件也表明这一时期印度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美国1954年2月19日出台的题为《美国对南亚的政策》国家安全委员会第5409号文件(NSC5409),叙述了美国决策者在冷战背景下美国对印度的政策,文件首先承认南亚地区已经成为“冷战的重要战场”,并突出印度的重要性。印度在地理上是“连接南亚和中东地区国家广袤陆地通道”的中心,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运线。从物产上看,印度拥有对美国防务“最为有用”的矿藏。从人口上看,印度巨大的人口资源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支援过英帝国,这样的人口资源即便是在核时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文件认为,印度最显著的重要性还在于国际政治领域,“尼赫鲁和印度其他领导人相信,避免战争的唯一途径就是既不同苏联及其盟国结盟,也不同美国及其盟国结盟”。与此同时,尼赫鲁还渴望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袖,尼赫鲁和印度人在那些还没有加入东西方阵营的国家中所产生的影响对美国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1954年10月毛泽东在同尼赫鲁的四次会谈中,反复强调了中印的友好关系。毛泽东指出:“尽管我们在思想上、社会制度上有所不同,但是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要对付帝国主义。”毛泽东把印度划入第三类国家,即“被压迫的民族和国家,这些不是共产党领导的,而是由爱国的团体和政党领导的”。
二战后的历史事实证明,印度独立后,成为两大政治集团争夺的对象,尽管印度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倾向美国,但是始终没有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因而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范畴。不能因为印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就把印度纳入资本主义阵营,这之间存在质的区别。
二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看,印度并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道题是没有答案的。这道题因设计不严密,实际上变成一道错题,使试题考查功能无法体现。笔者认为这道题稍微改一下,就比较严谨。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分别是( )
A.朝鲜、美国 B.越南、韩国
C.苏联、印度 D.古巴、英国
试题的编撰是体现考试目的和功能的基础,如果试题设计不注意严密性和科学性,就会导致试卷没有信度,考试结果也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无法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老师的教学水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设计试题要注意严密性和科学性,特别是用词的准确性、语言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试题设计的结果,也是老师出试卷必须注意的环节。笔者认为要提高试题的科学性,须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命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教师自身工作比较繁忙,特别是中学老师,平时教学任务重,空闲时间少,读书的时间就显得特别少,专业知识主要来自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导致自己在知识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今天,这一因素就显得更加明显。因而必须丰富历史老师的专业知识,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更新历史观。只有命题老师水平高了,才能设计出高水平的试题。
(二)把好审核关。一个好试题或一份好试卷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说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也是反复调整改进得到的。如小到选择题的选项分布是否合理、解答题预留空间是否充足、题目的表述是否恰当,大到个别试题的撤换以达到科学、合理。而这些都需要命题老师细心审核,但是由于命题老师的主观因素,这些细节很难发现,因而命题试题出好后,需要请同组成员进行审核,甚至需要几个人帮助审核,确保试题准确无误。
试题的设计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要设计出一份好的试卷,需要教师切实把握试题设计质量的评估标准、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而最基本的标准是试题设计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命题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测量和评价的基础工作,是教学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但是命题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而科学性是试题设计的关键。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1期中刊登了张小华老师的《“玄奘之路”与“龙”“象”共赢》一文,其试题设计角度新,时政性强,注重考查学生能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其模拟考题的第三题,笔者认为命题不严密,不科学。其原题与解析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阵营中第—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分别是( )
A.朝鲜、美国 B.越南、韩国
C.苏联、印度 D.古巴、英国
[解析]C。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1950年4月1日中印正式建交。
这道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外交关系掌握情况,侧重考查识记能力。学生根据考试技巧,从前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国这方面着手,能轻松地选择C项,但是在这道习题中还涉及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印度是否属于资本主义阵营。从解析来看,张老师认为印度应该属于资本主义阵营,但笔者认为印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理由如下:
(一)印度并无加入资本主义阵营的标志。资本主义阵营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共同对抗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而联合起来的集团。其主要标志是成员国之间签订一系列条约或达成协议,而这些协议主要对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实行遏制或敌视政策。而独立后的印度尽管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并没有与美国及其盟国签订针对苏联及盟国的条约。
(二)印度独立后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1947年印度独立后,面临着以“冷战”为特征的国际形势,当时印度总统尼赫鲁希望在美苏冷战中采取“不结盟”政策,在美苏之间保持平衡,并寻求在国际政治中组成以印度为首的“第三支力量”,以此争取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印度经济发展计划的支持。尼赫鲁在给他的外交事务的主要助手K.P.S.梅农(K.P.S.Menon)的指示中强调了印度外交的基本原则,他说:“我们的基本政策就是要避免为大国政治所纠缠,不加入任何大国集团。当今世界上两大领导集团是俄国集团和美国集团,我们必须同两者友好而又不加入任何一方。”“苏联作为我们的邻邦,我们将注定同它发生密切的关系,我们不能因为其他国家的不满而与俄国敌对,当然我们也不能同美国敌对。”1947年12月4日,尼赫鲁在向印度人民院发表的演讲中,首次公开明确了印度外交政策中的“不结盟”的基本原则。尼赫鲁声称:“我们在过去几年内一直表明,我们将不使自己参与任何特定的集团。这同中立、消极或其他别的任何东西都没有关系……通过不参加一个集团或其他的集团,我们一直寻求避免陷于国际上的纷争。”事实证明印度较为成功地同时发展了同美国和前苏联的关系,在获得美国经济和军事援助的同时,印度也得到了前苏联的援助。
(三)印度在国际事务并没有追随美国。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而尼赫鲁时期印度对华政策同美国存在重大分歧,即印度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949年10月尼赫鲁在访问美国时同杜鲁门和艾奇逊的会谈,特别说明了印度对中国的政策,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7日,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同美国驻印度使馆官员会谈,表明印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态度。这些都反映了印度和美国的分歧,印度并没有追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奉行具有印度特色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不结盟外交政策。
(四)一些历史文件也表明这一时期印度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美国1954年2月19日出台的题为《美国对南亚的政策》国家安全委员会第5409号文件(NSC5409),叙述了美国决策者在冷战背景下美国对印度的政策,文件首先承认南亚地区已经成为“冷战的重要战场”,并突出印度的重要性。印度在地理上是“连接南亚和中东地区国家广袤陆地通道”的中心,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运线。从物产上看,印度拥有对美国防务“最为有用”的矿藏。从人口上看,印度巨大的人口资源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支援过英帝国,这样的人口资源即便是在核时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文件认为,印度最显著的重要性还在于国际政治领域,“尼赫鲁和印度其他领导人相信,避免战争的唯一途径就是既不同苏联及其盟国结盟,也不同美国及其盟国结盟”。与此同时,尼赫鲁还渴望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袖,尼赫鲁和印度人在那些还没有加入东西方阵营的国家中所产生的影响对美国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1954年10月毛泽东在同尼赫鲁的四次会谈中,反复强调了中印的友好关系。毛泽东指出:“尽管我们在思想上、社会制度上有所不同,但是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要对付帝国主义。”毛泽东把印度划入第三类国家,即“被压迫的民族和国家,这些不是共产党领导的,而是由爱国的团体和政党领导的”。
二战后的历史事实证明,印度独立后,成为两大政治集团争夺的对象,尽管印度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倾向美国,但是始终没有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因而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范畴。不能因为印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就把印度纳入资本主义阵营,这之间存在质的区别。
二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看,印度并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道题是没有答案的。这道题因设计不严密,实际上变成一道错题,使试题考查功能无法体现。笔者认为这道题稍微改一下,就比较严谨。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分别是( )
A.朝鲜、美国 B.越南、韩国
C.苏联、印度 D.古巴、英国
试题的编撰是体现考试目的和功能的基础,如果试题设计不注意严密性和科学性,就会导致试卷没有信度,考试结果也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无法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老师的教学水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设计试题要注意严密性和科学性,特别是用词的准确性、语言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试题设计的结果,也是老师出试卷必须注意的环节。笔者认为要提高试题的科学性,须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命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教师自身工作比较繁忙,特别是中学老师,平时教学任务重,空闲时间少,读书的时间就显得特别少,专业知识主要来自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导致自己在知识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今天,这一因素就显得更加明显。因而必须丰富历史老师的专业知识,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更新历史观。只有命题老师水平高了,才能设计出高水平的试题。
(二)把好审核关。一个好试题或一份好试卷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说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也是反复调整改进得到的。如小到选择题的选项分布是否合理、解答题预留空间是否充足、题目的表述是否恰当,大到个别试题的撤换以达到科学、合理。而这些都需要命题老师细心审核,但是由于命题老师的主观因素,这些细节很难发现,因而命题试题出好后,需要请同组成员进行审核,甚至需要几个人帮助审核,确保试题准确无误。
试题的设计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要设计出一份好的试卷,需要教师切实把握试题设计质量的评估标准、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而最基本的标准是试题设计的严密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