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文章对如何给学生留作业作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业 布置方法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已在课堂上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了,教学效果较为显著。在这可喜的变化中,我们应再“大方”一点,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让作业活起来,从而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为教学服务。
一、作业设计应呈阶递性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语文能力的发展必将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设计作业时应注意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宽松的作业氛围中积极做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如《海底世界》一课,我设计了以下作业:(学生自选两三题做)
A.抄写词语。第一遍按音序排列抄写,第二遍按间架结构抄写,第三遍按部首分类抄写。这样,在抄写的过程中要动手更要动脑,既改变了书写的机械性、单调性,掌握了生字的写法,又复习了查字典的方法,培养了归纳能力。
B.你知道有关海的成语和诗句吗?看谁知道得多。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必须自己搜集。这样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吸取信息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C.根据书中介绍,创作一幅《海底世界》图。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形象的图画的过程是学生对语文内容的回顾、加工的过程。图画好了,学生再对照文中的优美词句,图文并茂,将会使得他们在脑海中把画面和文字结合起来,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D.假如你乘着潜水艇去海底遨游,想象一下会看到、听到什么,写下来。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这样,语文作业有了层次,学生有了选择作业的自由,照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作业,学生有了信心,作业质量自然提高了。
二、作业设计应具趣味性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课程改革必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体验,产生乐做的兴趣。根据儿童好动、好表现的天性,我经常设计趣味性作业。
(一)“画一画”
学习了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给课文配插图,让静态的文字变成优美生动的图画。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编一编”
编字谜。如:“黄”字编成“草字头,一字脖,由字腰,八字脚”。将“泉”字编成“长白山下流清水”等。学生既锻炼了思维能力,又轻松地识记了汉字。
编儿歌。利用教材中简单的儿童诗歌,让学生联系生活,仿照书上儿歌的特点,自己编写儿歌,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学生仿照《我想》编出了:“我想把眼睛装在鸟儿身上,看白云飘飘,望祖国大地,望啊,望——蓝天是我的操场。……”
(三)“做一做”
结合教材让学生制作生字卡、贺卡等,把自己从电视上、课外书上、报纸上认识的字、好词、好句写在卡片上,制作“词语积累卡”,把学生的课内学习引向课外,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好习惯。
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深思的人。”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但在具有独立性的同时,创造者还应具有合作精神。作为语文教学内容重要之一的作业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教学的触角要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如学了《院子里的悄悄话》后,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进一步了解年轮的三个作用;学了《火烧云》一课后,我让学生利用傍晚时间观察火烧云的变化,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篇观察日记;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说新闻;到大街小巷收集广告语、警示语进行交流……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提高。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小学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优化设计作业,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丰富课余生活,发展个性;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成为出色的表演者。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注意优化多样,精心设计,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有收获,获得轻松愉快和满足的心理体验。
四、活动与作业亲密接触
三年级的学生初学写作,往往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或对于一件事无处着手。但对于感兴趣的话题却能侃侃而谈,平时作文中出现的语病也少了。所以我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班上开展了许多活动:英语才艺展示、跳绳比赛、故事演讲会、学生手抄报等,赛事连连,活动频繁。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极高。参加了活动,作文就有了丰富的素材,再完成每周的日记,学生就显得信心十足。许多同学洋洋洒洒,习作很生动。
五、搜集资料是学生作业中必须训练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除了让学生上网搜集,查阅书本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寻访,这样的教学才是立体的。如学完《集市和超市》这一单元之后,我让学生到农村的集市中搜集有关买卖的俗语、谚语等。学生很感兴趣,兴致勃勃地做了,回到课堂上交流的时候,收获简直让我惊讶,如“秤要实心,人要虚心”、“买卖不成仁义在”等,个别同学还认识了杆秤,学会了砍价……
可见,只要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就能把枯燥乏味的作业变得更生动,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使他们根据个体的差异,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業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释放出巨大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收获·来自课外作业.小学语文教师,第11期.
[3]孙多金.创新思维开发.甘肃文化出版社.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业 布置方法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已在课堂上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了,教学效果较为显著。在这可喜的变化中,我们应再“大方”一点,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让作业活起来,从而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为教学服务。
一、作业设计应呈阶递性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语文能力的发展必将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设计作业时应注意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宽松的作业氛围中积极做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如《海底世界》一课,我设计了以下作业:(学生自选两三题做)
A.抄写词语。第一遍按音序排列抄写,第二遍按间架结构抄写,第三遍按部首分类抄写。这样,在抄写的过程中要动手更要动脑,既改变了书写的机械性、单调性,掌握了生字的写法,又复习了查字典的方法,培养了归纳能力。
B.你知道有关海的成语和诗句吗?看谁知道得多。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必须自己搜集。这样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吸取信息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C.根据书中介绍,创作一幅《海底世界》图。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形象的图画的过程是学生对语文内容的回顾、加工的过程。图画好了,学生再对照文中的优美词句,图文并茂,将会使得他们在脑海中把画面和文字结合起来,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D.假如你乘着潜水艇去海底遨游,想象一下会看到、听到什么,写下来。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这样,语文作业有了层次,学生有了选择作业的自由,照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作业,学生有了信心,作业质量自然提高了。
二、作业设计应具趣味性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课程改革必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体验,产生乐做的兴趣。根据儿童好动、好表现的天性,我经常设计趣味性作业。
(一)“画一画”
学习了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给课文配插图,让静态的文字变成优美生动的图画。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编一编”
编字谜。如:“黄”字编成“草字头,一字脖,由字腰,八字脚”。将“泉”字编成“长白山下流清水”等。学生既锻炼了思维能力,又轻松地识记了汉字。
编儿歌。利用教材中简单的儿童诗歌,让学生联系生活,仿照书上儿歌的特点,自己编写儿歌,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学生仿照《我想》编出了:“我想把眼睛装在鸟儿身上,看白云飘飘,望祖国大地,望啊,望——蓝天是我的操场。……”
(三)“做一做”
结合教材让学生制作生字卡、贺卡等,把自己从电视上、课外书上、报纸上认识的字、好词、好句写在卡片上,制作“词语积累卡”,把学生的课内学习引向课外,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好习惯。
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深思的人。”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但在具有独立性的同时,创造者还应具有合作精神。作为语文教学内容重要之一的作业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教学的触角要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如学了《院子里的悄悄话》后,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进一步了解年轮的三个作用;学了《火烧云》一课后,我让学生利用傍晚时间观察火烧云的变化,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篇观察日记;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说新闻;到大街小巷收集广告语、警示语进行交流……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提高。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小学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优化设计作业,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丰富课余生活,发展个性;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成为出色的表演者。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注意优化多样,精心设计,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有收获,获得轻松愉快和满足的心理体验。
四、活动与作业亲密接触
三年级的学生初学写作,往往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或对于一件事无处着手。但对于感兴趣的话题却能侃侃而谈,平时作文中出现的语病也少了。所以我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班上开展了许多活动:英语才艺展示、跳绳比赛、故事演讲会、学生手抄报等,赛事连连,活动频繁。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极高。参加了活动,作文就有了丰富的素材,再完成每周的日记,学生就显得信心十足。许多同学洋洋洒洒,习作很生动。
五、搜集资料是学生作业中必须训练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除了让学生上网搜集,查阅书本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寻访,这样的教学才是立体的。如学完《集市和超市》这一单元之后,我让学生到农村的集市中搜集有关买卖的俗语、谚语等。学生很感兴趣,兴致勃勃地做了,回到课堂上交流的时候,收获简直让我惊讶,如“秤要实心,人要虚心”、“买卖不成仁义在”等,个别同学还认识了杆秤,学会了砍价……
可见,只要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就能把枯燥乏味的作业变得更生动,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使他们根据个体的差异,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業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释放出巨大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收获·来自课外作业.小学语文教师,第11期.
[3]孙多金.创新思维开发.甘肃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