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的主观体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但是,长期以来,大中专学校教育中较多地强调知识教育,而相应地忽视了科学精神的教育和培养,这显然与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是不相符的。实际上,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本文谈谈电大政治学科教学对打造学生科学精神的几点认识。
一、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打造,必须以对科学精神的理性认识为前提。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主体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其具体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2、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3、辩证的怀疑和批判意识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4、协作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构成要素。
二、需打造的科学精神内容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科学精神都是不可缺失的。针对现在大中专学生科学精神相对缺乏的现状,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十分必要的,而政治课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阵地。因为,科学精神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且也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政治科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阵地。通过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创新和协作的科学精神,对于改变目前学生科学精神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政治科教学需打造哪些科学精神呢?我认为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有求真务实精神。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它要求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要尽力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即便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要严格地以遵照客观规律为前提,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求真务实需要正确的认识思维的方法,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能否真正做到求真务实,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品德。求真务实精神凝聚着崇尚科学、光明磊落的修身特质,是人品和人格的高风亮节。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要注意培育学生求真务实的品格,把科学的真实与人品的真实统一起来。否则,缺乏健康的素质,品德低下,必然背离科学精神的境界,乃至走向科学精神的反面。
实事求是不仅是认识、思维方法问题,也是科学问题。政治课教材中的《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政治学原理》等从内容选择、结构安排到语言选择都比较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挖掘教材内涵,引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使学生在掌握政治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体味其科学合理的内容、逻辑严密的知识结构、精到准确的教材语言,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学科和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是人们严谨求实、不断探索的结晶,学习政治学科知识和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一样,都要弄懂真实的学问,需要有求真务实的严谨态度,从而使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精神。
(二)让学生有创新精神。如果说求真务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与尊重,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从政治课教学实际情况看,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仍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无知到有知、由不完全知到完全知的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无疑,这并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下功夫。冯友兰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普通人的哲学观点是跳进去的,而哲学家的观点是走进去的,我们不妨借用一下,在政治课教学中也有两种模式,好教师领学生走进去。差教师推学生跳进去。这种跳进去的模式缺少的就是知识的获得过程。而知识的产生过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形成,思维推理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实际教学中有时学生参与是徒具形式、没有实际意义的。比如,让学生回答或讨论不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缺少实际意义的结论等。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搜集材料;引导学生审查分析;引导学生大胆判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检验。这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发现的过程。经常如此,自然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让学生有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没有怀疑的批判精神,把现有一切认识尊为绝对,那就阻塞了科学前进、超越、开拓、创新的道路。怀疑批判精神有两种,一种是科学怀疑批判精神,一种是非科学、反科学的怀疑批判精神。前者建立在实践源泉和检验的基础之上,后者则脱离实践的检验,建立在主观臆想的基础之上,从认识论上说就是否认客观真理的相对主义。
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马克思在其女儿要求他填写的一份调查表中,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最喜爱的座右铭。这种怀疑,绝不是怀疑主义意义上的怀疑,而是对掩盖事物真相的假象的怀疑。要让学生懂得,怀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缺乏怀疑精神,容易导致盲目轻信。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教师在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的缺陷并尝试解决教材中存在的不足,这对于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材的敢于批判的科学精神无疑是有益的。
(四)让学生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它尤其体现在哲学、宗教、教育和艺术中。人文精神主要通过主体的生活价值选择和生活实践来体现,以意识的角度去探寻和追求人类生活的真善美;人文精神存在的目的主要在于探寻和建构合乎人生、人格的生活价值,它是追求人生权利、正义、情趣、和谐及正确处理利益关系、生活方式的一种精神,是追求人本、人道、人格与弘扬人性的一种精神,是关怀他人乃至人类未来的精神,是高扬人生理想与信念的精神。其中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其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文精神是一种历史精神。它是人类历史实践的产物,是在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产生、形成并逐渐得以实现的,并给予伟大作用和影响于这一时代。
2、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精神。它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凝结为人的价值、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道德等并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
3、人文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它不仅是人运用智力去理解和应付现实的能力,而且更是人自己把握自己的能力以及对人和自由与解放的高度关注。在文化上则表现为一种主体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
4、人文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实践作为主体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存在根本方式。人与其它一切存在物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
我们要结合政治科教学内容,随机渗透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学生既学到政治知识又具有人文精神。譬如,教学《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时,可渗透伟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以及一些哲学家的生平与人生态度、政治主张和对社会的贡献等。
(五)让学生有协作精神。科学研究是一种社会活动,随着科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互相尊重、虚心谦让的协作精神已成为现代科学精神不可缺失的构成要素。在政治学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协作学习来打造学生的协作精神。这是因为协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和学习活动。这样的活动,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力配合、相互交流、有效调节和分工等才能有效完成任务。可见,对政治科教学的每节内容,如“改革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等,均可采用“自主、协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打造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一、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打造,必须以对科学精神的理性认识为前提。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主体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其具体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2、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3、辩证的怀疑和批判意识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4、协作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构成要素。
二、需打造的科学精神内容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科学精神都是不可缺失的。针对现在大中专学生科学精神相对缺乏的现状,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十分必要的,而政治课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阵地。因为,科学精神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且也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政治科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阵地。通过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创新和协作的科学精神,对于改变目前学生科学精神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政治科教学需打造哪些科学精神呢?我认为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有求真务实精神。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它要求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要尽力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即便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要严格地以遵照客观规律为前提,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求真务实需要正确的认识思维的方法,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能否真正做到求真务实,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品德。求真务实精神凝聚着崇尚科学、光明磊落的修身特质,是人品和人格的高风亮节。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要注意培育学生求真务实的品格,把科学的真实与人品的真实统一起来。否则,缺乏健康的素质,品德低下,必然背离科学精神的境界,乃至走向科学精神的反面。
实事求是不仅是认识、思维方法问题,也是科学问题。政治课教材中的《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政治学原理》等从内容选择、结构安排到语言选择都比较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挖掘教材内涵,引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使学生在掌握政治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体味其科学合理的内容、逻辑严密的知识结构、精到准确的教材语言,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学科和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是人们严谨求实、不断探索的结晶,学习政治学科知识和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一样,都要弄懂真实的学问,需要有求真务实的严谨态度,从而使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精神。
(二)让学生有创新精神。如果说求真务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与尊重,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从政治课教学实际情况看,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仍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无知到有知、由不完全知到完全知的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无疑,这并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下功夫。冯友兰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普通人的哲学观点是跳进去的,而哲学家的观点是走进去的,我们不妨借用一下,在政治课教学中也有两种模式,好教师领学生走进去。差教师推学生跳进去。这种跳进去的模式缺少的就是知识的获得过程。而知识的产生过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形成,思维推理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实际教学中有时学生参与是徒具形式、没有实际意义的。比如,让学生回答或讨论不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缺少实际意义的结论等。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搜集材料;引导学生审查分析;引导学生大胆判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检验。这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发现的过程。经常如此,自然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让学生有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没有怀疑的批判精神,把现有一切认识尊为绝对,那就阻塞了科学前进、超越、开拓、创新的道路。怀疑批判精神有两种,一种是科学怀疑批判精神,一种是非科学、反科学的怀疑批判精神。前者建立在实践源泉和检验的基础之上,后者则脱离实践的检验,建立在主观臆想的基础之上,从认识论上说就是否认客观真理的相对主义。
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马克思在其女儿要求他填写的一份调查表中,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最喜爱的座右铭。这种怀疑,绝不是怀疑主义意义上的怀疑,而是对掩盖事物真相的假象的怀疑。要让学生懂得,怀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缺乏怀疑精神,容易导致盲目轻信。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教师在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的缺陷并尝试解决教材中存在的不足,这对于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材的敢于批判的科学精神无疑是有益的。
(四)让学生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它尤其体现在哲学、宗教、教育和艺术中。人文精神主要通过主体的生活价值选择和生活实践来体现,以意识的角度去探寻和追求人类生活的真善美;人文精神存在的目的主要在于探寻和建构合乎人生、人格的生活价值,它是追求人生权利、正义、情趣、和谐及正确处理利益关系、生活方式的一种精神,是追求人本、人道、人格与弘扬人性的一种精神,是关怀他人乃至人类未来的精神,是高扬人生理想与信念的精神。其中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其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文精神是一种历史精神。它是人类历史实践的产物,是在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产生、形成并逐渐得以实现的,并给予伟大作用和影响于这一时代。
2、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精神。它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凝结为人的价值、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道德等并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
3、人文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它不仅是人运用智力去理解和应付现实的能力,而且更是人自己把握自己的能力以及对人和自由与解放的高度关注。在文化上则表现为一种主体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
4、人文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实践作为主体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存在根本方式。人与其它一切存在物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
我们要结合政治科教学内容,随机渗透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学生既学到政治知识又具有人文精神。譬如,教学《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时,可渗透伟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以及一些哲学家的生平与人生态度、政治主张和对社会的贡献等。
(五)让学生有协作精神。科学研究是一种社会活动,随着科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互相尊重、虚心谦让的协作精神已成为现代科学精神不可缺失的构成要素。在政治学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协作学习来打造学生的协作精神。这是因为协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和学习活动。这样的活动,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力配合、相互交流、有效调节和分工等才能有效完成任务。可见,对政治科教学的每节内容,如“改革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等,均可采用“自主、协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打造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