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育趣 润物无声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对于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伴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化,“关注生本、立足学情、激扬兴趣、服务人生”成为历史教学的大势所趋。本文仅从教学中的情感化这个角度,做一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感化处理 兴趣培养
  
  自主建构,兴趣引领,是当下课改中很多教师的共识。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见仁见智,论述颇多。这里,我以情感的发掘这个角度为切入点,谈谈自己对兴趣培养的认识。因为,唯有引发学生心灵回响的东西,才能真正激发其学习兴趣。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材文本的情感化解读
  
  教材文本,是对历史的一种解读。学生情感的激发,却不能仅限于此,而是需要大量感性材料做为支撑。历史是生动而鲜活的,很多内容都是有一定情感底蕴的。作为历史教师,在上课前首先要解读文本,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一个授课者,首先得感动自己,才有可能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
  从宏观角度来讲,中国古代史的辉煌与骄傲、近代史的奋争与悲怆、现代史的曲折与激情;世界史的理性与思辨……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从微观角度来看,大量历史人物的言行品质、妙趣横生的典故轶事、扑朔迷离的悬案思索……又会让我们浮想联翩,欲罢不能。而这些都是引人入胜的精神引领,魅力感召。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资源,为学生感性认知和情感体验的生成做好铺垫。
  
  二、教师与学生的入境——教学环节上的情感化处理
  
  有了大量的材料挖掘,是否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呢?事实并非如此,材料的搜集是一回事,其使用效果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认为教学技巧性上的处理,便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关注生本、立足学情、反复斟酌、做足预设,以学生真正的兴趣需求为着眼点,进行细致化处理,真正引发学生的切身体验。教师要做的工作有很多,这其中包括设问的技巧性、音视频情境的感染性、文学性语言的动情描绘、表情声调、肢体性语言的激情渲染、材料出示的典型震撼、探究活动的实质性参与等诸多方面。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领略知识的同时,与教师共同入境、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洗礼。随着日常教学的积累,这种体验逐渐会形成为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由知识到情感的自然升华——关于知识建构与情感生成的思考
  
  情感的培养与内化不是无源之水,它必须依托于完善的知识体系建构,着眼于分析思辨能力的提升,是一种水到渠成的产物。所以,就历史学科而言,本着“知识建构——能力培养——情感内化”的思路,应加强对知识与能力的关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立足于现实的教育环境,放眼于学生终身兴趣的培养。
  
  四、教学之外的温情——师生关系上的情感性把握
  
  人都是富于感情的,也只有充满感情的东西,才能历久弥新。很多时候,兴趣往往缘于学生对施教者的认可,正所谓“爱屋及乌”。所以,增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是必须的。旁征博引的知识底蕴、激励性语言的恰如其分、教学突发事件的机智性处理、学生无意之失的劝勉与包容、日常管理上的思想交融……往往都能使学生体悟到教师的智慧与温情,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五、走向课外,人史呼应——学生成长与历史智慧的情感呼应
  
  读史以明智。读书的至高境界,是从书中读出“自己”。也唯有能从史学中真正汲取到成长所必需的引领与滋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正如人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涵养性情,服务人生。熟读史书的毛泽东“读”出了天下,那么熟读史书的学生,是否能从中读出自己的完满人生?至少,可以使学生变得厚重与睿智一些。
  所以,鼓励学生课下的个性化阅读,不失为一个培养学生兴趣的好办法。无论是《二十四史》,还是《三十六计》,无论是街头野史,还是地方县志……这些都是学生兴趣滋生的源泉。通过广泛的阅读,最终形成学生广阔的史学背景,激发出对历史学习的持久兴趣。
  来自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学习兴趣的培养却也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以学生自身发展和情感需求为突破口,通过一系列努力,促进学生的史学素养的提升,不失为一种努力。而这方面,需要我们教师去思考与探索的东西还很多……
  
  参考文献:
  [1] 吴效锋,《新课程高效率教学》,2006
  [2] 胡柏玲,《胡柏玲与历史课改同行》,2007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只有建立在师爱基础上的教育,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而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精心授业,也体现在日常班级的管理中,尤其是对后进生的转化与管理。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和进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且艰巨的任务。班主任与学生关系最密切,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其他教师更持久和全面。要教育好后进生,必须对学生倾注更多的
期刊
摘要:胆小怯懦的孩子虽然对别人不会构成伤害。但是,他自己会有不自然甚至难受的感觉。这种社会退缩性格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十分不利的。一个学生一旦形成怯懦的性格,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僻地自我封闭,而由此形成的不良人际关系,反过来又会加深怯懦。作为一名心理老师,我认真分析了现象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从自卑的沼泽地走出来,并促使其健康成长。 
期刊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学生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不敢上台表演、逃课、厌学、恐惧老师、厌倦课堂、学习滞后、同学之间关系冷淡等现象。作为教师,应从“放大”学生的优点、“宽容”学生的缺点、“蹲下来与孩子们说话”、“精雕细琢”学生,使班集体成为他们的精神乐园。  关键词:放大优点 宽容缺点 精雕细琢    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教师,应积极地从三尺讲台走下来,以饱满的热情投身
期刊
镇江实验学校是一所以体艺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为特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布局合理,绿草茵茵、小桥流水、名言警句、温馨提醒、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统一,校园氛围浓郁。学校现有3000多名学生,92个教学班,教职员工300多人。自办校以来,镇江实验学校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以规范兴校、强校,走小课题研究、名师引领、教学案为载体、制度护
期刊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要经常关注学生发生的变化,出现的各种情况,了解学生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待观察和思考之后,按需施教,依照学生内心的需要,适当的教导,施行良好的教育。“按需施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要时刻想到学生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他们的需要是正当的需要吗?他们的需要是过分的需要吗?他们的需要是错误的需要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被日益广泛的应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的作文教学,使之为语文课堂的作文教学服务,成了语文教师网络批改作文的新时尚。一股新的潮流奏响了“网络批改作文”的旋律。   语文教师将作文教学与网络结合,在网上展示作文,在网上批改作文,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形成互动。这种整合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特别是让学生参与进来,让网络成为学生的学习媒介,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自我学习、自我提升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对话、交流、合作与探究,共同发现美丽风景,创造文学奇迹的教学活动;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课堂教学效果,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活力呢?    一、把准教学目标,精备教学内容    新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吃透教材内容,还要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学习经验;不仅要有明确的教
期刊
新大纲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形成语文能力,这是日后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以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远离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采用“读中感知、品中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全篇课文,以此不仅让学生学会课文,产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受到美的情趣的熏陶,更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在特定情境中交流与对话的生命历程。在这一历程中,随时都会邂逅一些“意外的惊喜”,尤其是在低段课堂中,那些“初生牛犊”们冷不丁冒出的一句无忌童言更是令人喜不自胜,让课添色生辉。下文就此原汁原味地举几个例,一则作自我感思之述,另资以飨同仁,作抛砖引玉之见。    一、“这里写错了”——童真说图文    图画对儿童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孩子拿到一本书,看到一篇文章,他最感兴趣却
期刊
初中学生完成一篇像样的作文,不但要求其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和熟练的写作技巧,而且,需要其它多学科知识来支持。在平时作文训练中,一般限时为两节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文通字顺、立意新颖的作文,且符合老师布置训练的思路,确也勉为其难,对农村中学生来说就更不容易了。我在农村中学工作近20年,颇有体会,曾尝试流行过的“快乐作文”、“真实作文”、“个性作文”等训练方法,但都因为学生写作能力不够而半途而废,最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