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对话、交流、合作与探究,共同发现美丽风景,创造文学奇迹的教学活动;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课堂教学效果,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活力呢?
一、把准教学目标,精备教学内容
新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吃透教材内容,还要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学习经验;不仅要有明确的教学结果性目标,也应有具体的过程性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教”的主体性,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巧设导语激趣,诱发学习期待
课堂导入就好像拉胡琴调弦、唱歌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功的课堂导入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在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可从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导入课文,因为陆游是学生熟知的诗人,更重要的是,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与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故事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理解焦仲卿与刘兰芝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源。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讲故事,激发情趣;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联系实际,触发情感;创设矛盾,促其探究;引用诗文,拓展视野等等。导入新课的方法灵活多样,门径各异,但重在实效,要能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学生与文章、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
(二)善于提出问题,激发思维火花
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教师进行教学调控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设计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增强他们的探究兴趣,利于教师有效地控制课堂中导与学、动与静、节奏快与慢等相互关系,让课堂教学抑扬有致。因此备课时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好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思维品质,领悟作品内涵。在讲《祝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1.祥林嫂为什么会寂然地死于鲁镇人们的祝福声中?
2.祥林嫂的一生遭遇了哪些不幸?
3.周围的人是怎样对待她的?
4.究竟是谁害死祥林嫂的?
抓住了这些问题,也就抓住了学生理解全文的钥匙和关键。解开了祥林嫂死亡之谜——封建礼教毒害了鲁镇所有的人,这些人又自觉不自觉地编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着祥林嫂一类善良的、不幸的弱者。
(三)采用多种形式,增强课堂活力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开放世界,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感悟博大精深的人类优秀文化和精神文明,体会语文课堂独特的魅力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灵活组织教学活动。比如余秋雨的《道士塔》一文,文章比较长,学生不太容易读进去。可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三组材料:第一组是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壁画、彩塑等精美的图片,放映的同时指出哪些是被外国侵略者盗走的部分。第二组是文字:敦煌遗书、纸卷画、藏文箧页等在中国的藏量与国外的藏量数字对比,并指出“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院买取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的悲哀现状。第三组是引人深思的大字幕:谁之过?这一系列材料震惊了在座的学生,此时,再让学生打开文本,深入探究,列举出外国侵略者欺骗和掳掠敦煌艺术以及封建统治者糟践敦煌艺术的史实,体会作者充满屈辱和愤懑的情感,学生就会很快沉浸在文本探究之中了。
通常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切中肯綮的提问法、兴趣盎然的讨论法、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法、培养情感的阅读体验法、培养能力的研究性学习法等等。无论那种教学活动都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把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融入课堂,使语文教学变成一场充满生机的美妙旅程。
二、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学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活动。
(一)转换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学生看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主动学习,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指点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提升思考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二)关注信息反馈,适度引导点拨
课堂教学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但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要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探究当好“参谋”,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反馈情况,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对话交流的质量。比如讲《游褒禅山记》时,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中的‘观’除了指世间自然景观,是否还有更深的含义?”这个问题涉及到文本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后来达成共识:“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还可泛指人生道路上追求的最高目标境界。这时我适时拓展引导:“同学们,你们现在追求的目标或境界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地答“考上北大”“考上理想的大学”“当大企业老总”等等。我又追问了三个问题:“考上理想大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需要哪些条件?”“王安石也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是什么?”“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至此,学生已完全理解了文本的深层内涵。我进一步激将:“同学们,为了让你们考上理想的大学,父母为你们选择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学校和老师为你们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和一切帮助,而你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吗?”有的同学露出了惭愧的面色,有的摇了摇头,陷入沉思。我知道情感教育目标达到了,于是让学生写出学习本文的体会。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环节,学生真正走进阅读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陶冶了情操,涵养了心灵。
(三)规范课堂管理,确保课堂实效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多了,学生合作交流多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大了。传统“管、卡、压”的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教师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才能构建和维持有效的课堂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发展,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
首先,要实行民主管理,构建和谐课堂。课堂管理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积极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话,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其次,注重过程管理,把好动态方向。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过程,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课堂的气氛,及时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用科学的管理对策进行有效的管理,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活而不乱。
参考文献:
[1] 巢宗祺、雷实、录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 郭根福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
一、把准教学目标,精备教学内容
新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吃透教材内容,还要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学习经验;不仅要有明确的教学结果性目标,也应有具体的过程性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教”的主体性,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巧设导语激趣,诱发学习期待
课堂导入就好像拉胡琴调弦、唱歌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功的课堂导入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在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可从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导入课文,因为陆游是学生熟知的诗人,更重要的是,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与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故事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理解焦仲卿与刘兰芝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源。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讲故事,激发情趣;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联系实际,触发情感;创设矛盾,促其探究;引用诗文,拓展视野等等。导入新课的方法灵活多样,门径各异,但重在实效,要能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学生与文章、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
(二)善于提出问题,激发思维火花
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教师进行教学调控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设计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增强他们的探究兴趣,利于教师有效地控制课堂中导与学、动与静、节奏快与慢等相互关系,让课堂教学抑扬有致。因此备课时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好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思维品质,领悟作品内涵。在讲《祝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1.祥林嫂为什么会寂然地死于鲁镇人们的祝福声中?
2.祥林嫂的一生遭遇了哪些不幸?
3.周围的人是怎样对待她的?
4.究竟是谁害死祥林嫂的?
抓住了这些问题,也就抓住了学生理解全文的钥匙和关键。解开了祥林嫂死亡之谜——封建礼教毒害了鲁镇所有的人,这些人又自觉不自觉地编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着祥林嫂一类善良的、不幸的弱者。
(三)采用多种形式,增强课堂活力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开放世界,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感悟博大精深的人类优秀文化和精神文明,体会语文课堂独特的魅力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灵活组织教学活动。比如余秋雨的《道士塔》一文,文章比较长,学生不太容易读进去。可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三组材料:第一组是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壁画、彩塑等精美的图片,放映的同时指出哪些是被外国侵略者盗走的部分。第二组是文字:敦煌遗书、纸卷画、藏文箧页等在中国的藏量与国外的藏量数字对比,并指出“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院买取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的悲哀现状。第三组是引人深思的大字幕:谁之过?这一系列材料震惊了在座的学生,此时,再让学生打开文本,深入探究,列举出外国侵略者欺骗和掳掠敦煌艺术以及封建统治者糟践敦煌艺术的史实,体会作者充满屈辱和愤懑的情感,学生就会很快沉浸在文本探究之中了。
通常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切中肯綮的提问法、兴趣盎然的讨论法、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法、培养情感的阅读体验法、培养能力的研究性学习法等等。无论那种教学活动都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把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融入课堂,使语文教学变成一场充满生机的美妙旅程。
二、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学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活动。
(一)转换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学生看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主动学习,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指点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提升思考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二)关注信息反馈,适度引导点拨
课堂教学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但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要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探究当好“参谋”,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反馈情况,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对话交流的质量。比如讲《游褒禅山记》时,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中的‘观’除了指世间自然景观,是否还有更深的含义?”这个问题涉及到文本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后来达成共识:“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还可泛指人生道路上追求的最高目标境界。这时我适时拓展引导:“同学们,你们现在追求的目标或境界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地答“考上北大”“考上理想的大学”“当大企业老总”等等。我又追问了三个问题:“考上理想大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需要哪些条件?”“王安石也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是什么?”“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至此,学生已完全理解了文本的深层内涵。我进一步激将:“同学们,为了让你们考上理想的大学,父母为你们选择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学校和老师为你们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和一切帮助,而你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吗?”有的同学露出了惭愧的面色,有的摇了摇头,陷入沉思。我知道情感教育目标达到了,于是让学生写出学习本文的体会。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环节,学生真正走进阅读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陶冶了情操,涵养了心灵。
(三)规范课堂管理,确保课堂实效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多了,学生合作交流多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大了。传统“管、卡、压”的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教师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才能构建和维持有效的课堂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发展,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
首先,要实行民主管理,构建和谐课堂。课堂管理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积极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话,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其次,注重过程管理,把好动态方向。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过程,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课堂的气氛,及时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用科学的管理对策进行有效的管理,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活而不乱。
参考文献:
[1] 巢宗祺、雷实、录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 郭根福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