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拓展延伸,促进文本研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鼓励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人教版语文课文的编写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拓展延伸的练习设计和活动设计,这就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的场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意识强,这当然是值得提倡的。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有时,拓展的不合理,延伸的没有了边际,就会让人产生一种怀疑:这还是语文课吗?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个例子。”对文本进行由此及彼的延伸拓展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合理适中。否则,不仅会使语文课变得四不像,还会使课堂教学与文本背道而驰,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严重曲解作者意图的现象,这势必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回想自己的教学经历,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时,我对课堂上的合理拓展延伸,体会颇深。
  在教学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时,我对此就深有体会。上课伊始,我采取的办法是激趣导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以体现思乡情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导入,让大家产生一些联想,马上融入一个思乡的氛围当中。;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我则用“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作者仅对家乡高邮的鸭蛋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因为关于家乡风俗,作者写的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我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在读书基础上把这些风俗找出来;此时,我适时地抛出延伸的问题:“我们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外人一提到‘库尔勒'我们就很自豪呢?”问题一抛出,学生就热烈讨论起来,而且,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说的头头是道,课堂达到了一个高潮。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课堂上,有学生对这句话理解不到位,我就让学生展开讨论,互相交流,然后指名学生来畅谈自己的理解。通过讨论交流,再加上我适时地给予引导,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不会偏离作者的写作初衷。很明显,作者这种夸张的语调只是为了强调对家乡鸭蛋的热爱赞美之情,并无他意。如果放任学生作所谓的创新思考,说什么“作者是一个骄傲自负的人”“作者有严重的本位思想、地方保护主义”等等,那简直是对汪曾祺老先生的大不敬了,甚至偏离了对文本的解读。
  要使拓展延伸合理适中,备课时教师的深入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时就要选准切入点,既要贴近文本,又能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且能说到点,说到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胡适的《我的母亲》中写了母亲对自己的打骂、罚跪,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也曾挨过父母的打骂。如何引导学生看待这一问题呢?如果放任他们无节制的倾诉,可能不利于对作者意图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为此,我在上课时就利用大屏幕播放并介绍了毕淑敏的作品《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在聆听了一位母亲的内心独白后,再来评说文章内容,诉说自身经历。这时学生的表达就更为理性、客观、深入了。这样的拓展延伸,是理性的,是必要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自己必须认识到语文与生活是息息相关。有人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本中许多篇目的选材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点滴小事,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深入思考:我们如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笔者以为,应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合理拓展延伸,才能促进文本的研读,也才能使文本中蕴涵的美散发出更为迷人的芬芳。
  同样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课文,我在上《云南的歌会》时,就由民歌而谈及武术、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感染的同时,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对中华民族感到自豪。尤其谈到了我们居住的新疆,这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自治区,不同的文化融合发展,互相促进。我请学生结合家乡的少数民族文化(维吾尔族的舞蹈、音乐;蒙古族的舞蹈、音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学生对民族文化还是有自己的认识的,在谈论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自豪和骄傲,同时,也为学生能有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而深感欣慰。
  又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吆喝》一文的教学时,学生囿于方言的隔阂,并不能真切体会老北京吆喝的意韵之美、声调变化之美。为此,我从网上下载了的侯宝林相声作品《卖布》来导入新课,侯宝林大师原汁原味的京腔京调,让学生对老北京的吆喝有了直观的认识,听觉上的直接感受一下子就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学生对身边的吆喝声也产生了兴致盎然,有的同学惟妙惟肖进行维吾尔族同胞在市场上叫卖的模拟表演,有的同学绘声绘色进行生动写作。这样,学生既感悟到了文本中的美,又发现了生活中的美。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但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让学生在拓展学习中找到了快乐,发现了生活中的美,这无疑对文本研读起到了促进作用。
  以上所举的例子均出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本册语文教学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阵地,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园地。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引导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应当适当地扩展教学范围。由此及彼,推而广之,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抓住有限的时间,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一定会促进文本的研读,无形中,我们是在向课堂的40分钟要了质量。
  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好教材,在授课时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这样,对学生的文本研读的促进作用那是不言而喻的。我們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以虔诚之心善待文本,用理性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坚守语文这一方美丽的精神家园。
其他文献
摘要:唐代盛行的琵琶为曲项琵琶,即胡琵琶。琵琶是唐边塞诗中常出现的意象,著名的边塞诗人如王昌龄、王之涣、岑参等,他们所作的边塞诗常借琵琶之声描写边塞军旅生活之苦,抒发征战的将士思念家乡妻儿之愁。由唐边塞诗可知塞上琵琶的特点是:马上之音、胡中之乐,常与其他乐器如笛、琴相伴,琵琶起舞、伴之美酒。从边塞诗的角度研究琵琶。可窥见琵琶在唐代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情况。  关键词:琵琶 唐边塞诗 马上之音 胡中之乐
期刊
摘 要:本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手机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手机文化等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手机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通过建立有效机制、优化校园环境、培养教师队伍、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主导力量等途径,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大学生手机文化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手机文化 引领 建设  一、大学生手机文化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里说,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然而,表示真正喜欢阅读的学生很少,课外真正经常阅读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初中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现状更不容乐观。而这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学素养及文字感悟能力都是不利的,更影响了对学生美的启迪。  名著阅读对学生教育意义虽大,但是在初期阶段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也相当大。更何况时下网络文学V
期刊
当前小学生作文存在诸多问题:或套用范文,毫无特点;或追求新颖而口是心非,不切实际;或硬着头皮而为,不知所云。究其原因,是因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观察和积累的习惯,或者是不得其法,没有写作兴趣,所以就出现了作文时“无米下锅”的现象。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對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
期刊
内容提要:打好打赢教育扶贫脱贫攻坚战之思考: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认真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既扶学生志又扶学生智,完善精准扶贫制度,切实执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  关键字:理想信念 控辍保学 精准扶贫  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中指出:今年教育部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实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① 
期刊
在当今网络流行的时代,手机和电脑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闲暇时间大家基本上是在玩手机,很少有人能拿起一本书进行认真的阅读。,家长的这种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由于缺少家长的陪伴,电视似乎成了幼儿童年最好的玩伴,幼儿与大人之间的语言交往逐渐减少,很多幼儿变得沉默寡言,不善于表达。,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扭转这一局面,引导幼儿走向正确的轨道,所以,教师在这一时期起着重要的作用。3~-6岁是语言发
期刊
参与式教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和推崇的一种教学理念和策略。它的基本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平等参与。”在教师的主导下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育教学等活动中去,从而使受教育者在道德、知识、技能、身心等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正因为参与性学习的以上特点。它受到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并被应用于实践。我也在长岭镇平林中学对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
期刊
一、概念界定  (一)蒙学  蒙,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童蒙,即初入学的儿童。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蒙学文献。  (二)《千字文》  《千字文》为南朝梁代周兴嗣撰,用一千个互不重复的汉字,贯通有序地吟咏了有关天文、博物、社会、历史、伦理
期刊
摘要“口语是一种以有声语言为信息载体的,以口说耳听为表达媒介的语言形态,它是诉诸听觉的语言,它是人类社会最常用最方便的交际工具。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1〕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本文通过文献法、举例法等方法从心理、环境与课内课外两个纬度来浅谈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口语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 口语表达 培养途径  
期刊
关键词:读懂 学生  内容摘要: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过程。教决定学,学取决于教。教师要“读懂学生、读懂教材,才能达到高效课堂”。而读懂学生就要尊重学生,读懂学生的语言,读懂学生的表情。只有直面学生现实,才能整体全面把握教材,从而生成动态高效的课堂。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决定学的方向、内容和方法;而能否学好又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