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鼓励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人教版语文课文的编写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拓展延伸的练习设计和活动设计,这就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的场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意识强,这当然是值得提倡的。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有时,拓展的不合理,延伸的没有了边际,就会让人产生一种怀疑:这还是语文课吗?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个例子。”对文本进行由此及彼的延伸拓展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合理适中。否则,不仅会使语文课变得四不像,还会使课堂教学与文本背道而驰,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严重曲解作者意图的现象,这势必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回想自己的教学经历,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时,我对课堂上的合理拓展延伸,体会颇深。
在教学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时,我对此就深有体会。上课伊始,我采取的办法是激趣导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以体现思乡情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导入,让大家产生一些联想,马上融入一个思乡的氛围当中。;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我则用“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作者仅对家乡高邮的鸭蛋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因为关于家乡风俗,作者写的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我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在读书基础上把这些风俗找出来;此时,我适时地抛出延伸的问题:“我们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外人一提到‘库尔勒'我们就很自豪呢?”问题一抛出,学生就热烈讨论起来,而且,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说的头头是道,课堂达到了一个高潮。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课堂上,有学生对这句话理解不到位,我就让学生展开讨论,互相交流,然后指名学生来畅谈自己的理解。通过讨论交流,再加上我适时地给予引导,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不会偏离作者的写作初衷。很明显,作者这种夸张的语调只是为了强调对家乡鸭蛋的热爱赞美之情,并无他意。如果放任学生作所谓的创新思考,说什么“作者是一个骄傲自负的人”“作者有严重的本位思想、地方保护主义”等等,那简直是对汪曾祺老先生的大不敬了,甚至偏离了对文本的解读。
要使拓展延伸合理适中,备课时教师的深入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时就要选准切入点,既要贴近文本,又能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且能说到点,说到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胡适的《我的母亲》中写了母亲对自己的打骂、罚跪,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也曾挨过父母的打骂。如何引导学生看待这一问题呢?如果放任他们无节制的倾诉,可能不利于对作者意图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为此,我在上课时就利用大屏幕播放并介绍了毕淑敏的作品《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在聆听了一位母亲的内心独白后,再来评说文章内容,诉说自身经历。这时学生的表达就更为理性、客观、深入了。这样的拓展延伸,是理性的,是必要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自己必须认识到语文与生活是息息相关。有人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本中许多篇目的选材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点滴小事,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深入思考:我们如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笔者以为,应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合理拓展延伸,才能促进文本的研读,也才能使文本中蕴涵的美散发出更为迷人的芬芳。
同样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课文,我在上《云南的歌会》时,就由民歌而谈及武术、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感染的同时,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对中华民族感到自豪。尤其谈到了我们居住的新疆,这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自治区,不同的文化融合发展,互相促进。我请学生结合家乡的少数民族文化(维吾尔族的舞蹈、音乐;蒙古族的舞蹈、音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学生对民族文化还是有自己的认识的,在谈论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自豪和骄傲,同时,也为学生能有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而深感欣慰。
又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吆喝》一文的教学时,学生囿于方言的隔阂,并不能真切体会老北京吆喝的意韵之美、声调变化之美。为此,我从网上下载了的侯宝林相声作品《卖布》来导入新课,侯宝林大师原汁原味的京腔京调,让学生对老北京的吆喝有了直观的认识,听觉上的直接感受一下子就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学生对身边的吆喝声也产生了兴致盎然,有的同学惟妙惟肖进行维吾尔族同胞在市场上叫卖的模拟表演,有的同学绘声绘色进行生动写作。这样,学生既感悟到了文本中的美,又发现了生活中的美。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但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让学生在拓展学习中找到了快乐,发现了生活中的美,这无疑对文本研读起到了促进作用。
以上所举的例子均出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本册语文教学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阵地,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园地。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引导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应当适当地扩展教学范围。由此及彼,推而广之,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抓住有限的时间,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一定会促进文本的研读,无形中,我们是在向课堂的40分钟要了质量。
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好教材,在授课时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这样,对学生的文本研读的促进作用那是不言而喻的。我們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以虔诚之心善待文本,用理性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坚守语文这一方美丽的精神家园。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个例子。”对文本进行由此及彼的延伸拓展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合理适中。否则,不仅会使语文课变得四不像,还会使课堂教学与文本背道而驰,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严重曲解作者意图的现象,这势必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回想自己的教学经历,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时,我对课堂上的合理拓展延伸,体会颇深。
在教学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时,我对此就深有体会。上课伊始,我采取的办法是激趣导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以体现思乡情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导入,让大家产生一些联想,马上融入一个思乡的氛围当中。;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我则用“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作者仅对家乡高邮的鸭蛋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因为关于家乡风俗,作者写的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我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在读书基础上把这些风俗找出来;此时,我适时地抛出延伸的问题:“我们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外人一提到‘库尔勒'我们就很自豪呢?”问题一抛出,学生就热烈讨论起来,而且,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说的头头是道,课堂达到了一个高潮。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课堂上,有学生对这句话理解不到位,我就让学生展开讨论,互相交流,然后指名学生来畅谈自己的理解。通过讨论交流,再加上我适时地给予引导,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不会偏离作者的写作初衷。很明显,作者这种夸张的语调只是为了强调对家乡鸭蛋的热爱赞美之情,并无他意。如果放任学生作所谓的创新思考,说什么“作者是一个骄傲自负的人”“作者有严重的本位思想、地方保护主义”等等,那简直是对汪曾祺老先生的大不敬了,甚至偏离了对文本的解读。
要使拓展延伸合理适中,备课时教师的深入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时就要选准切入点,既要贴近文本,又能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且能说到点,说到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胡适的《我的母亲》中写了母亲对自己的打骂、罚跪,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也曾挨过父母的打骂。如何引导学生看待这一问题呢?如果放任他们无节制的倾诉,可能不利于对作者意图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为此,我在上课时就利用大屏幕播放并介绍了毕淑敏的作品《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在聆听了一位母亲的内心独白后,再来评说文章内容,诉说自身经历。这时学生的表达就更为理性、客观、深入了。这样的拓展延伸,是理性的,是必要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自己必须认识到语文与生活是息息相关。有人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本中许多篇目的选材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点滴小事,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深入思考:我们如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笔者以为,应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合理拓展延伸,才能促进文本的研读,也才能使文本中蕴涵的美散发出更为迷人的芬芳。
同样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课文,我在上《云南的歌会》时,就由民歌而谈及武术、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感染的同时,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对中华民族感到自豪。尤其谈到了我们居住的新疆,这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自治区,不同的文化融合发展,互相促进。我请学生结合家乡的少数民族文化(维吾尔族的舞蹈、音乐;蒙古族的舞蹈、音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学生对民族文化还是有自己的认识的,在谈论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自豪和骄傲,同时,也为学生能有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而深感欣慰。
又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吆喝》一文的教学时,学生囿于方言的隔阂,并不能真切体会老北京吆喝的意韵之美、声调变化之美。为此,我从网上下载了的侯宝林相声作品《卖布》来导入新课,侯宝林大师原汁原味的京腔京调,让学生对老北京的吆喝有了直观的认识,听觉上的直接感受一下子就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学生对身边的吆喝声也产生了兴致盎然,有的同学惟妙惟肖进行维吾尔族同胞在市场上叫卖的模拟表演,有的同学绘声绘色进行生动写作。这样,学生既感悟到了文本中的美,又发现了生活中的美。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但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让学生在拓展学习中找到了快乐,发现了生活中的美,这无疑对文本研读起到了促进作用。
以上所举的例子均出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本册语文教学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阵地,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园地。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引导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应当适当地扩展教学范围。由此及彼,推而广之,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抓住有限的时间,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一定会促进文本的研读,无形中,我们是在向课堂的40分钟要了质量。
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好教材,在授课时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这样,对学生的文本研读的促进作用那是不言而喻的。我們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以虔诚之心善待文本,用理性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坚守语文这一方美丽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