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课程改革中,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摆脱了长期封闭、单一的传统一元解读,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随着多元解读的深入开展,使多元解读呈现泛滥之势,缺乏价值引领,最终将导致对学生的误导,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渐行渐远。为保障多元解读实施的健康、有序、高效,使多元解读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就必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正确把握多元解读,多元解读应该在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正确的评价,抓住文本的切入点,适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使多元解读独具魅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多元解读;策略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于是有的教师把“多元解读”误解成对文本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来断章取义、曲解全篇,一味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怪,对学生的体验、感悟一律无条件地附和、肯定,对错误解读不批评、不纠偏。如何正确有效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正确的多元解读,让它真正地为教学实践服务,则成为迫切需要审视和探究的问题。笔者通过思考提出如下策略:
1 适时引导,回归文本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前提是“重视熏陶感染”和“价值取向”。如果有违这个前提,那就需要疏通和引导,教师就要发挥“首席”的作用。在阅读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但“平等”不是“相等”,而是要起导航、引领和统领全局的作用,要调控对话的方向,组织对话的过程,以保证对话的有序和有效。
1.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阅读习惯不同,每一个学生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也会有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实现学生与作品(作者)的“对话”交流,尊重学生在多元解读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1.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单是“传道者”、“解惑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还应是帮助者、合作者。语文课上学生的阅读毕竟不同于一般人的文学欣赏,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学习行为。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又要引导学生注意多元是有界限的,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的乱解乱读,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主题上来,对文本的学习,需要尊重和还原作者的创作主旨;教师应该理性的组织课堂讨论,要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握解读课文、思维创新的基本规律。
2 正确把握,防止多元解读滥化
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多元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来提升自己,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
2.1 解读要合理:
合理指的是要从作者、背景和文本的角度去解读,不能脱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信马由缰,随意解读。否则,这样的解读就毫无意义。
(1) 尊重作者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解读文本的时候应注意,有些文章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如果不知道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起来就可能有难度。任何一篇文章,无论题材范围和体裁形式如何,都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也总是反映着作者特定的对人生、社会、自然、自我的某种认识,体现着作者特定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
(2) 尊重文本本身。解读文本的时候可以借助文本外的材料或知识,比如文化常识、背景知识等等去解读文本,但要注意不能用文本外的材料去证明文本中的观点,一定要立足于文本自身。师生对文本的解读必须以文本作为基石。语文教材的主体就是一篇篇精选出来的文章,它们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真正的多元解读要纵观全文,不以偏概全。
2.2 解读要适度:
在合理解读时,必然存在多种合理的看法和主张,本人主张要有度。“度”就是尺度,就是标准。蒋成瑀老师在《对阅读教学过度诠释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三条诠释的尺度标准:符合社会时代精神与人们群众的利益,符合唯物辩证史观;承认诠释的客观真理性,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应有相对确定的、为多数人接受的共同诠释;与时俱进,引入积极的、有创见性的诠释。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不能背离语文学科的性质。
3 正确评价,使多元解读独具魅力
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自然会产生多种答案,那么哪种答案才是正确的呢?这里涉及到教师对学生答案的评价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3.1 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能一刀切: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不是说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该肯定的要肯定,该否定的要否定,不能要求只要敢说、能说,就赞赏有加,不置可否。这样一来,不但教师的作用没有发挥,学生也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我们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必须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客观、公平地加以评价。
3.2 教师的评价尽量多鼓励、多赞赏,不要轻易否定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必须作积极的评价,多鼓励,多赞赏,不要轻易否定,即使是学生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幼稚的看法,都要加以保护和引导,不要求全责备。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要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被评价的学生能得到成功的满足,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思考,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发挥促成多元解读的作用。
鉴于以上种种,阅读教学以文本为基础,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但无论你如何解读,都应该在尊重文本意义、尊重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意图、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基础上。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文本可生发出多少独特新颖的观点,都应以此为基础,做到合理适度。不可以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随心所欲地信口开河,不能简单肯定学生不成熟甚至错误的文本解读。只有在正确把握好多元解读的策略,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多元解读必须合理适度,坚持一定的价值取向,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的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因此,当前在弘扬“多元解读”这一主旋律的同时,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多元解读的内涵,走出误区,让课堂教学在多元解读中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 罗曼.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55
[2] 蒋成瑀.读解学引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0-11
[3] 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映理论第四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9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
[5] 蒋成瑀.对阅读教学过度诠释的思考[J].语文学习,2003(11):12-13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多元解读;策略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于是有的教师把“多元解读”误解成对文本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来断章取义、曲解全篇,一味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怪,对学生的体验、感悟一律无条件地附和、肯定,对错误解读不批评、不纠偏。如何正确有效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正确的多元解读,让它真正地为教学实践服务,则成为迫切需要审视和探究的问题。笔者通过思考提出如下策略:
1 适时引导,回归文本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前提是“重视熏陶感染”和“价值取向”。如果有违这个前提,那就需要疏通和引导,教师就要发挥“首席”的作用。在阅读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但“平等”不是“相等”,而是要起导航、引领和统领全局的作用,要调控对话的方向,组织对话的过程,以保证对话的有序和有效。
1.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阅读习惯不同,每一个学生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也会有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实现学生与作品(作者)的“对话”交流,尊重学生在多元解读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1.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单是“传道者”、“解惑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还应是帮助者、合作者。语文课上学生的阅读毕竟不同于一般人的文学欣赏,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学习行为。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又要引导学生注意多元是有界限的,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的乱解乱读,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主题上来,对文本的学习,需要尊重和还原作者的创作主旨;教师应该理性的组织课堂讨论,要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握解读课文、思维创新的基本规律。
2 正确把握,防止多元解读滥化
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多元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来提升自己,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
2.1 解读要合理:
合理指的是要从作者、背景和文本的角度去解读,不能脱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信马由缰,随意解读。否则,这样的解读就毫无意义。
(1) 尊重作者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解读文本的时候应注意,有些文章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如果不知道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起来就可能有难度。任何一篇文章,无论题材范围和体裁形式如何,都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也总是反映着作者特定的对人生、社会、自然、自我的某种认识,体现着作者特定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
(2) 尊重文本本身。解读文本的时候可以借助文本外的材料或知识,比如文化常识、背景知识等等去解读文本,但要注意不能用文本外的材料去证明文本中的观点,一定要立足于文本自身。师生对文本的解读必须以文本作为基石。语文教材的主体就是一篇篇精选出来的文章,它们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真正的多元解读要纵观全文,不以偏概全。
2.2 解读要适度:
在合理解读时,必然存在多种合理的看法和主张,本人主张要有度。“度”就是尺度,就是标准。蒋成瑀老师在《对阅读教学过度诠释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三条诠释的尺度标准:符合社会时代精神与人们群众的利益,符合唯物辩证史观;承认诠释的客观真理性,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应有相对确定的、为多数人接受的共同诠释;与时俱进,引入积极的、有创见性的诠释。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不能背离语文学科的性质。
3 正确评价,使多元解读独具魅力
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自然会产生多种答案,那么哪种答案才是正确的呢?这里涉及到教师对学生答案的评价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3.1 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能一刀切: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不是说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该肯定的要肯定,该否定的要否定,不能要求只要敢说、能说,就赞赏有加,不置可否。这样一来,不但教师的作用没有发挥,学生也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我们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必须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客观、公平地加以评价。
3.2 教师的评价尽量多鼓励、多赞赏,不要轻易否定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必须作积极的评价,多鼓励,多赞赏,不要轻易否定,即使是学生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幼稚的看法,都要加以保护和引导,不要求全责备。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要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被评价的学生能得到成功的满足,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思考,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发挥促成多元解读的作用。
鉴于以上种种,阅读教学以文本为基础,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但无论你如何解读,都应该在尊重文本意义、尊重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意图、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基础上。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文本可生发出多少独特新颖的观点,都应以此为基础,做到合理适度。不可以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随心所欲地信口开河,不能简单肯定学生不成熟甚至错误的文本解读。只有在正确把握好多元解读的策略,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多元解读必须合理适度,坚持一定的价值取向,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的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因此,当前在弘扬“多元解读”这一主旋律的同时,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多元解读的内涵,走出误区,让课堂教学在多元解读中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 罗曼.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55
[2] 蒋成瑀.读解学引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0-11
[3] 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映理论第四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9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
[5] 蒋成瑀.对阅读教学过度诠释的思考[J].语文学习,2003(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