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湛江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孕育出品类繁多、特色各异的民间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为了让中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优秀民俗文化,营造良好的非遗文化保护、教育、传承的氛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校园工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形态丰富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在这块古老神奇的红土地上,曾聚居百越先民之汉、僚、俚、黎、侗、苗、僮各部落族群。历经汉越文化、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雷文化、名贤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融、整合;其历史的悠久、人文的蔚盛、文化的厚重,催生了这一区域的文化特征与内涵价值,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共同结晶,承载中华各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努力下,我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普查,申报、认定。目前,至今已列入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2项,其中省级45项、国家级8项,国家级传承人5位、省级60位、市级13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实效,各级保护项目数量排在全省前列。
湛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脱离区域的生活空间与生产方式,以世代口耳相传的声音、形体、技艺、演绎作为活态文化链延续传承。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雷州文化、遂溪醒狮文化、廉江九洲江文化、吴川市三绝、南派粤剧文化、赤坎古商埠文化、开发区人龙舞文化等各具特色,层次美感十足,呈现出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特点。以傩舞、傩戏、傩乐、傩技、傩祭为主要内容的傩文化古朴神秘“一枝独秀”;以武打真功夫名声远播的下四府南派粤剧艺术和土生土长深受民众喜爱的稀有戏曲雷剧“两剧争辉”;威武惊险套路多样的南派地狮、凳狮、高桩狮“三狮称霸”;神秘惊奇历经千载的爬刀梯、过火海、穿令箭、滚刺床“四绝同台”;更有历史悠久兼并包容的粵剧、白戏、黎戏、哎戏、单人木偶“五戏联唱”;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隐蔽艺术飘色、水色、地色、车色、马色和肩色;精彩纷呈地方特色浓郁的雷州歌、哎歌、山水歌、艇仔歌、木鱼歌、姑娘歌、哭嫁歌“七歌升平”;风格迥异乐韵悠扬的廉江安铺八音、吴川十番八音、东海硇洲女子八音和雷州锣鼓八音“八音齐奏”;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寓意吉祥的人龙、网龙、草龙、火龙、簕古龙、公母龙、高跷龙、彩布龙、竞技龙之“九龙腾飞”;机灵勇猛的鹰雄舞、粗犷威猛的貔貅舞、驱邪逐疫的蜈蚣舞、列阵习武的功班舞、道教祭祀的屯兵舞、踏青嬉戏的燕狮舞、祈福泽吉的散花舞、赶海渔猎的草鸡舞、神秘谐趣的水鬼舞、婚俗嫁娶的蓬茶舞等“十舞呈祥”。另外,也有雷神、雷祖、妈祖、北帝、康王、伏波、罗候王的多神崇拜民俗信仰。以石狗、龙鳄、铜鼓、巫卦、鸡卜为神圣物象尊崇。还有雷州换鼓、海上龙舟、年例、庙会,巧夺天工的泥塑、彩扎、木雕、陶艺等,汇集成湛江非遗的精彩长卷。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亟待加强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统的民俗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中小学生对本地非遗和民俗文化认识越来越少。非遗和民俗文化所具备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常被忽视。
近年来,我市举办非遗民俗文化精品一小时展演10场,2018“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湛江系列活动20场,湛江市非遗图文巡展100场,湛江市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20场。组织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周、第三届粤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年例文化节、南国书香节湛江书展的展演、展示和展览等活动10多场。举办了多场民俗文化节,让优秀的非遗和民俗文化走进社区、农村和学校。吴川木偶戏、舞雄鹰、醒狮、雷剧、粤剧等体现湛江非遗文化的精彩表演,展现湛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市民大开眼界,同时也暴露出大部分中小学生对本地民俗文化认识不够的问题。我市相关部门做了一项对湛江非遗和民俗文化知晓度的调查,主要是针对8至16岁的中小学生,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只能说出如飘色、醒狮、雷剧等两三个非遗的名字,有约20%的学生根本不了解湛江的非遗和民俗文化,中小学生对非遗和民俗文化知之甚少。
非遗和民俗文化是社会、集体的创造,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某个非遗和民俗文化中,一般都保留该族或该地区人民的好恶感情和审美情操。能传承至今的非遗和民俗文化,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非遗和民俗文化所具备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常被忽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教育教学对非遗和民俗文化的冷落,这容易导致当前青少年非遗和民俗文化观念的淡漠、非遗和民俗文化知识的匮乏。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将非遗和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传统的风尚、礼节、习惯,特别是其精华之一——传统美德。我们应在非遗和民俗文化教育中加强这一方面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前人的审美观,进而增强其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对民族的爱,进而肩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从校园抓起
(一)重视引导中小学生传承优秀的非遗和民俗文化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非遗和民俗文化尤为重要,要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的相辅相成。第一,邀请本土非遗和民俗文化专家编写简易的教材,在校园兴趣班上推广。出版相关教材或资料,让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对本土非遗和民俗文化的认识。第二,开展各种本土非遗和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利用舞蹈、歌曲、小品、诗歌朗诵等方式将本土非遗和民俗文化融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第三,邀请老艺人或专家学者到校园里讲课和表演。第四,将非遗和民俗文化内容写进课本,融人课堂和社会实践中,增强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体验和理解,使他们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承传者。 (二)创新非遗和民俗文化的教育形式
把文化产业里的创意手段运用于对非遗和民俗文化的再创作之中,结合新的方法,特别是科技方法,使非遗和民俗文化变得生动起来,让文化变得能够与中小学生互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栏以及展览进校园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新的平台和方式,让中小学生接受非遗和民俗文化的熏陶,打好非遗和民俗文化的基础,需要把创意手段运用于对优秀非遗和传统文化的再创作中。
(三)让非遗和传统文化教育活起来
如果仅是从课本或资料上让学生学习非遗和民俗文化,要全面地了解非遗和民俗文化需要阅读大量的史料和文献,这样显得比较单调。影视作品是在青少年中进行文化教育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可以通过画面、声音、光效,给观众带来直接观感,它相对于青少年的教科书更深入浅出,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同时,学校可以把本土的非遗和民俗文化变成有奖问答游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喜欢上非遗和民俗文化,从而接受其中的文化精髓。
(四)创建非遗和民俗文化特色校园
2013年开始,湛江市教育局在全市学校中组织开展“创建湛江乡土特色文化校园”活动,以优秀本土文化进校园为主题,开展富有时代性教育意义的湛江非遗和民俗文化活动,以优秀民间文学、曲艺、音乐、舞蹈、美术、传统工艺以及传统礼仪、节日庆典等作为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补充。利用每周校本乐的时间组织兴趣小组学习表演技艺,成立校园本土文化研究小组并开展研究活动,通过走访、实地考察、民意调查、搜索资料等方式探究湛江的本土文化。组织举办本土文化画展和征文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使之能自觉传承并承担起传播非遗和民俗等本土文化的重任。
(五)通过传统节日进行教育
非遗和民俗文化需要好的传承学习氛围和更多的实践。要克服民俗艺术表演主要集中在乡下的困难,通过民俗文化节、非遗日、年例、开心广场等,在市区定期进行非遗和传统民俗表演,让更多的中小学生看到优秀的非遗和传统艺术,认识非遗和民俗文化的精髓,有利于引导中小学生传承非遗和本土优秀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朱卫国.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思考[N].湛江日报,2012-8-12.
[2]黎东婵,张雅婷.中小学生:民俗文化知多少[N].湛江晚报,2014-2-1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校园工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形态丰富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在这块古老神奇的红土地上,曾聚居百越先民之汉、僚、俚、黎、侗、苗、僮各部落族群。历经汉越文化、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雷文化、名贤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融、整合;其历史的悠久、人文的蔚盛、文化的厚重,催生了这一区域的文化特征与内涵价值,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共同结晶,承载中华各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努力下,我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普查,申报、认定。目前,至今已列入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2项,其中省级45项、国家级8项,国家级传承人5位、省级60位、市级13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实效,各级保护项目数量排在全省前列。
湛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脱离区域的生活空间与生产方式,以世代口耳相传的声音、形体、技艺、演绎作为活态文化链延续传承。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雷州文化、遂溪醒狮文化、廉江九洲江文化、吴川市三绝、南派粤剧文化、赤坎古商埠文化、开发区人龙舞文化等各具特色,层次美感十足,呈现出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特点。以傩舞、傩戏、傩乐、傩技、傩祭为主要内容的傩文化古朴神秘“一枝独秀”;以武打真功夫名声远播的下四府南派粤剧艺术和土生土长深受民众喜爱的稀有戏曲雷剧“两剧争辉”;威武惊险套路多样的南派地狮、凳狮、高桩狮“三狮称霸”;神秘惊奇历经千载的爬刀梯、过火海、穿令箭、滚刺床“四绝同台”;更有历史悠久兼并包容的粵剧、白戏、黎戏、哎戏、单人木偶“五戏联唱”;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隐蔽艺术飘色、水色、地色、车色、马色和肩色;精彩纷呈地方特色浓郁的雷州歌、哎歌、山水歌、艇仔歌、木鱼歌、姑娘歌、哭嫁歌“七歌升平”;风格迥异乐韵悠扬的廉江安铺八音、吴川十番八音、东海硇洲女子八音和雷州锣鼓八音“八音齐奏”;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寓意吉祥的人龙、网龙、草龙、火龙、簕古龙、公母龙、高跷龙、彩布龙、竞技龙之“九龙腾飞”;机灵勇猛的鹰雄舞、粗犷威猛的貔貅舞、驱邪逐疫的蜈蚣舞、列阵习武的功班舞、道教祭祀的屯兵舞、踏青嬉戏的燕狮舞、祈福泽吉的散花舞、赶海渔猎的草鸡舞、神秘谐趣的水鬼舞、婚俗嫁娶的蓬茶舞等“十舞呈祥”。另外,也有雷神、雷祖、妈祖、北帝、康王、伏波、罗候王的多神崇拜民俗信仰。以石狗、龙鳄、铜鼓、巫卦、鸡卜为神圣物象尊崇。还有雷州换鼓、海上龙舟、年例、庙会,巧夺天工的泥塑、彩扎、木雕、陶艺等,汇集成湛江非遗的精彩长卷。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亟待加强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统的民俗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中小学生对本地非遗和民俗文化认识越来越少。非遗和民俗文化所具备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常被忽视。
近年来,我市举办非遗民俗文化精品一小时展演10场,2018“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湛江系列活动20场,湛江市非遗图文巡展100场,湛江市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20场。组织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周、第三届粤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年例文化节、南国书香节湛江书展的展演、展示和展览等活动10多场。举办了多场民俗文化节,让优秀的非遗和民俗文化走进社区、农村和学校。吴川木偶戏、舞雄鹰、醒狮、雷剧、粤剧等体现湛江非遗文化的精彩表演,展现湛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市民大开眼界,同时也暴露出大部分中小学生对本地民俗文化认识不够的问题。我市相关部门做了一项对湛江非遗和民俗文化知晓度的调查,主要是针对8至16岁的中小学生,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只能说出如飘色、醒狮、雷剧等两三个非遗的名字,有约20%的学生根本不了解湛江的非遗和民俗文化,中小学生对非遗和民俗文化知之甚少。
非遗和民俗文化是社会、集体的创造,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某个非遗和民俗文化中,一般都保留该族或该地区人民的好恶感情和审美情操。能传承至今的非遗和民俗文化,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非遗和民俗文化所具备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常被忽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教育教学对非遗和民俗文化的冷落,这容易导致当前青少年非遗和民俗文化观念的淡漠、非遗和民俗文化知识的匮乏。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将非遗和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传统的风尚、礼节、习惯,特别是其精华之一——传统美德。我们应在非遗和民俗文化教育中加强这一方面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前人的审美观,进而增强其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对民族的爱,进而肩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从校园抓起
(一)重视引导中小学生传承优秀的非遗和民俗文化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非遗和民俗文化尤为重要,要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的相辅相成。第一,邀请本土非遗和民俗文化专家编写简易的教材,在校园兴趣班上推广。出版相关教材或资料,让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对本土非遗和民俗文化的认识。第二,开展各种本土非遗和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利用舞蹈、歌曲、小品、诗歌朗诵等方式将本土非遗和民俗文化融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第三,邀请老艺人或专家学者到校园里讲课和表演。第四,将非遗和民俗文化内容写进课本,融人课堂和社会实践中,增强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体验和理解,使他们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承传者。 (二)创新非遗和民俗文化的教育形式
把文化产业里的创意手段运用于对非遗和民俗文化的再创作之中,结合新的方法,特别是科技方法,使非遗和民俗文化变得生动起来,让文化变得能够与中小学生互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栏以及展览进校园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新的平台和方式,让中小学生接受非遗和民俗文化的熏陶,打好非遗和民俗文化的基础,需要把创意手段运用于对优秀非遗和传统文化的再创作中。
(三)让非遗和传统文化教育活起来
如果仅是从课本或资料上让学生学习非遗和民俗文化,要全面地了解非遗和民俗文化需要阅读大量的史料和文献,这样显得比较单调。影视作品是在青少年中进行文化教育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可以通过画面、声音、光效,给观众带来直接观感,它相对于青少年的教科书更深入浅出,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同时,学校可以把本土的非遗和民俗文化变成有奖问答游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喜欢上非遗和民俗文化,从而接受其中的文化精髓。
(四)创建非遗和民俗文化特色校园
2013年开始,湛江市教育局在全市学校中组织开展“创建湛江乡土特色文化校园”活动,以优秀本土文化进校园为主题,开展富有时代性教育意义的湛江非遗和民俗文化活动,以优秀民间文学、曲艺、音乐、舞蹈、美术、传统工艺以及传统礼仪、节日庆典等作为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补充。利用每周校本乐的时间组织兴趣小组学习表演技艺,成立校园本土文化研究小组并开展研究活动,通过走访、实地考察、民意调查、搜索资料等方式探究湛江的本土文化。组织举办本土文化画展和征文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使之能自觉传承并承担起传播非遗和民俗等本土文化的重任。
(五)通过传统节日进行教育
非遗和民俗文化需要好的传承学习氛围和更多的实践。要克服民俗艺术表演主要集中在乡下的困难,通过民俗文化节、非遗日、年例、开心广场等,在市区定期进行非遗和传统民俗表演,让更多的中小学生看到优秀的非遗和传统艺术,认识非遗和民俗文化的精髓,有利于引导中小学生传承非遗和本土优秀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朱卫国.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思考[N].湛江日报,2012-8-12.
[2]黎东婵,张雅婷.中小学生:民俗文化知多少[N].湛江晚报,201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