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它指對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解答方法的思维方法。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挖掘现行教材中具有各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即巧妙设疑,创设思维发散点。让学生面对一个问题,通过联想,让思维自由驰骋,向四面八方展开、扩大、分散,得出两个或更多的答案和设想。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如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多角度理解和体会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汉语中的一词多义,一语双关现象较为广泛,满足于知道通常一个意思往往是不够的。我在教学中经常从一个词、一句话出发,思考它的多重含义,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个词或这句话的意思,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极其重要。如:
2、“爸爸的花落了”一是指自然界中的花凋谢,一是指爸爸生命的结束。
3、写出表达心理活动的动词;写出表达人高兴愉快的词,写出形容人的神态的形容词;写出描写人的智慧的成语……这样定会使学生词汇丰富,提高写作能力。
二、多角度分析课文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在共同探究《论求知》一文时,我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问:①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从哪些方面讲述了知识的作用?学生们迅速回答:“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然后我点拨:作者这种多角度解释问题的思维是一种发散思维,即打开思路,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接着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②大家能否用这种思考方法对“砖”这个词想出三方面以上可写的内容?学生们纷纷思考探究后,交流所探讨的结果:有的认为:土坯经过烈火煅烧而成砖,人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造就出坚强的性格。还有的认为:一块砖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团结成一集体方能盖成万丈高楼,发挥更大的能量。还有的人认为:有的砖被埋在根基,有的砖被显放在楼顶,为了事业成功,个人应服从集体,不应为个人名利斤斤计较……这样以课文为例子,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既打破了单一的思考模式,又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多角度理解课文写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例如《口技》的探究学习中,我在学生通读全文,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巧妙设问:《口技》的写作妙在哪里?请同学们分组研讨,力求有独到的发现。不料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有理有据,纷纷作答:《口技》写作妙在首尾呼应;妙在情景、场次分明;妙在“善”字贯穿全文;妙在三个场景的描写笔法相同;妙在摹声传神;妙在侧面烘托;妙在波澜起伏;妙在有张有驰……
通过这样的发散训练,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口技》一文的写法。
《苏州园林》一文以平实的语言形式开头,为了使文章更有文采,开篇就先声夺人。我在感悟拓展时,先指名学生朗读文章开篇,然后引导学生明确这种开头方法的特点和好处,接着说明用生动的文字开头的好处,进而让学生说出尽可能多的开头方法并加以肯定。为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至于盲然,我做了这样的示例:①突出赏心悦目。②突出形态各异。③突出奇特美丽。这种在深入挖掘教材、分析教材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动脑筋,以“我”为立足点,构思多种形式的开头方法,又要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更上一层楼。
四、多角度剖析材料或话题的内涵,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挖掘教材中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是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敏捷性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达到乐学、善学的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精心从课外选取典型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一次语言表达训练中,我给学生一则材料,要求他们从不同角度来认识材料的意义。
材料:小说家蒲松龄,屡试不第。后来他在家门口摆上桌椅端上茶水,恭请路人给他讲各种传说故事,二十余年从未间断,在搜集这些素材的基础上,他写成了闻名遐迩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
结果,学生从五个角度来概括材料的意义:①蒲松龄坚持二十年终于成功→坚持就是胜利;②蒲松龄请教路人→谦虚是贤者共有的品质;③蒲松龄不进学府照样成名→榜上无名,脚下有路;④蒲松龄屡试不第,终不消沉→应有坚忍不拔之志;⑤蒲松龄搜集民间传说著书→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再如,话题作文的训练,它围绕同一个话题,其主要的训练点:①怎样立意、拟题;②怎样选材构思;③怎样开头、结尾;就拿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为例。这类作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内容要求扣住“成长”。给出话题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以上三个问题,其交流的结果为:可以写一个成长的故事,也可以写一段成长的历程,还可以写一点成长过程的感悟。如习作《教师,让我小憩一会吧》,习作者把一周生活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星期一,心惊胆寒”,“星期二,搏它一搏”,“星期三,哀怨声声”,“星期四,冬天里短暂的春天”,“星期五,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星期六,苦战题海”,“星期日,再向虎山行”。开头一段总领全文,结尾一段总结全篇,巧妙地将成长过程中学校单调重复、紧张苦闷的生活真切地表现出来。习作《思笼、思林的故事》就是用童话的形式,写思笼、思林两只小鸟选择不同的成长方式,思笼整日不劳而获却失去了自由,思林与风浪搏击自由自在。以此喻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有正确的选择。……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更加灵活。面对同一个话题,才思敏捷,文如泉涌。
这类训练,使学生养成快速、灵活、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总之,近几年的创造性教学初探实践证明:巧设多米诺骨的机关——发散思维,它是开启人的创造潜能的钥匙。只要教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发散点”,一定会使思维的蓓蕾,绽开万紫千红的鲜花。
一、多角度理解和体会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汉语中的一词多义,一语双关现象较为广泛,满足于知道通常一个意思往往是不够的。我在教学中经常从一个词、一句话出发,思考它的多重含义,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个词或这句话的意思,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极其重要。如:
2、“爸爸的花落了”一是指自然界中的花凋谢,一是指爸爸生命的结束。
3、写出表达心理活动的动词;写出表达人高兴愉快的词,写出形容人的神态的形容词;写出描写人的智慧的成语……这样定会使学生词汇丰富,提高写作能力。
二、多角度分析课文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在共同探究《论求知》一文时,我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问:①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从哪些方面讲述了知识的作用?学生们迅速回答:“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然后我点拨:作者这种多角度解释问题的思维是一种发散思维,即打开思路,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接着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②大家能否用这种思考方法对“砖”这个词想出三方面以上可写的内容?学生们纷纷思考探究后,交流所探讨的结果:有的认为:土坯经过烈火煅烧而成砖,人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造就出坚强的性格。还有的认为:一块砖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团结成一集体方能盖成万丈高楼,发挥更大的能量。还有的人认为:有的砖被埋在根基,有的砖被显放在楼顶,为了事业成功,个人应服从集体,不应为个人名利斤斤计较……这样以课文为例子,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既打破了单一的思考模式,又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多角度理解课文写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例如《口技》的探究学习中,我在学生通读全文,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巧妙设问:《口技》的写作妙在哪里?请同学们分组研讨,力求有独到的发现。不料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有理有据,纷纷作答:《口技》写作妙在首尾呼应;妙在情景、场次分明;妙在“善”字贯穿全文;妙在三个场景的描写笔法相同;妙在摹声传神;妙在侧面烘托;妙在波澜起伏;妙在有张有驰……
通过这样的发散训练,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口技》一文的写法。
《苏州园林》一文以平实的语言形式开头,为了使文章更有文采,开篇就先声夺人。我在感悟拓展时,先指名学生朗读文章开篇,然后引导学生明确这种开头方法的特点和好处,接着说明用生动的文字开头的好处,进而让学生说出尽可能多的开头方法并加以肯定。为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至于盲然,我做了这样的示例:①突出赏心悦目。②突出形态各异。③突出奇特美丽。这种在深入挖掘教材、分析教材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动脑筋,以“我”为立足点,构思多种形式的开头方法,又要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更上一层楼。
四、多角度剖析材料或话题的内涵,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挖掘教材中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是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敏捷性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达到乐学、善学的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精心从课外选取典型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一次语言表达训练中,我给学生一则材料,要求他们从不同角度来认识材料的意义。
材料:小说家蒲松龄,屡试不第。后来他在家门口摆上桌椅端上茶水,恭请路人给他讲各种传说故事,二十余年从未间断,在搜集这些素材的基础上,他写成了闻名遐迩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
结果,学生从五个角度来概括材料的意义:①蒲松龄坚持二十年终于成功→坚持就是胜利;②蒲松龄请教路人→谦虚是贤者共有的品质;③蒲松龄不进学府照样成名→榜上无名,脚下有路;④蒲松龄屡试不第,终不消沉→应有坚忍不拔之志;⑤蒲松龄搜集民间传说著书→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再如,话题作文的训练,它围绕同一个话题,其主要的训练点:①怎样立意、拟题;②怎样选材构思;③怎样开头、结尾;就拿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为例。这类作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内容要求扣住“成长”。给出话题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以上三个问题,其交流的结果为:可以写一个成长的故事,也可以写一段成长的历程,还可以写一点成长过程的感悟。如习作《教师,让我小憩一会吧》,习作者把一周生活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星期一,心惊胆寒”,“星期二,搏它一搏”,“星期三,哀怨声声”,“星期四,冬天里短暂的春天”,“星期五,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星期六,苦战题海”,“星期日,再向虎山行”。开头一段总领全文,结尾一段总结全篇,巧妙地将成长过程中学校单调重复、紧张苦闷的生活真切地表现出来。习作《思笼、思林的故事》就是用童话的形式,写思笼、思林两只小鸟选择不同的成长方式,思笼整日不劳而获却失去了自由,思林与风浪搏击自由自在。以此喻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有正确的选择。……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更加灵活。面对同一个话题,才思敏捷,文如泉涌。
这类训练,使学生养成快速、灵活、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总之,近几年的创造性教学初探实践证明:巧设多米诺骨的机关——发散思维,它是开启人的创造潜能的钥匙。只要教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发散点”,一定会使思维的蓓蕾,绽开万紫千红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