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论与义务论是伦理学中两个大的理论流派,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价值选择中存在这两种伦理思想的价值冲突,本文将从两种思想流派对教师工资政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师绩效工资政策 价值取向
教师绩效工资政策作为教师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国教师工资政策的一项重要改革。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实质就是将绩效管理引进教师工资管理领域,使教师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局面。教师绩效工资政策自出台后,争议不断,有人认为它发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有人认为其将教师劳动等同于工厂的工人,对此嗤之以鼻,那么这两种不同的评价究竟分歧是缘何而来,他们是否都有道理呢?本文将从伦理学两大流派的分歧角度给出一个解释。
目的论和义务论是伦理学中两个有关行为目的流派。 目的论伦理方法和义务论思想方法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对“好”和“正当”的理解。。 所谓的“好”,在目的论伦理思想方法功利原则的指导下也就是具体事物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是否是好的,是否是有益的,是否是令“最大多数的人得到更多的幸福。”综合来说是一种实质指向性的伦理思考方法。而义务论强调的是可以独立于“好”的“正当”,追求的是德性本身的普遍性与崇高性。也即事物和政策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性和义务本身的绝对性。目的论伦理思想方法是首先确定“好”,由“好”到“正当”。义务论则相反,认为“正当”可以独立于“好”,并且只有首先确定了“正当”,才有理由进一步谈“好”。
绩效工资政策的文本中明确指出“绩效工资作为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依法保障和改善义务教育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教师地位,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明显可以看出,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目的论伦理思想方法倾向,通过采取“保障和改善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和提高教师地位”的方法来达到“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换言之,就是通过增加教师的“幸福感”来促进教师职业的稳定度 。这无疑是功利主义的有力体现。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原理基础是“最大幸福”和“联想原理”,包含功利原则和功利的最大化原则。功利原则的核心是看该行为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当事者的幸福。教师绩效工资从政策的实施范围来看,它使大部分的教师受益,根据范先佐、付卫东等人针对湖北、河南、江西、湖南中部4省32县的调查显示,绩效工资在提高教师工资,拉低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差距,保证同一区域内教师工资平衡,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有很大的成效。 它实现了功利的最大化,使当事者的幸福得到了增多。并且这种使当事者幸福增加的方法,是通过目的论伦理思想方法的核心——“利己”主义做到的,“利己”主义的方法采取的是一种较为理性的态度,教师绩效工资是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保证工资向一线教师倾斜”为指导思想。这是目的论伦理方法中“合理利己主义”价值取向在教师绩效工资中的积极影响。这么看来,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确实是一个“好”政策,那么,它是不是一个“正当”的政策呢?
所谓的“正当”是指事物和政策的本身所具有的道德价值和对人本身价值的肯定。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将“正当”放在首位,认为“正当”是独立于“好”的一项原则。“正当”是一切事物的前提。人重要的不是在于做什么、做成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做,以何种精神去做。 换言之,人就是目的,人就是最高的价值目的。
绩效工资政策的实施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师的利益,从而保证优秀的教师能终身从教,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教育质量的目的。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有其公共性和教育性,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工厂的工人,也不同于公司的管理者。用经济学的管理方法来管理教师,这种方法存在天生的缺陷,这是由教师工作特殊性决定的。用经济利益来增加教师的幸福感,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本身就有逻辑缺陷。提高收入或许可以增加幸福感,但幸福感是否只与收入有关?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幸福是一个难以定义的词,除了物质生活的从容,还包括精神生活的愉悦。功利论伦理思想方法的原理与理论的预设无法包含目的的全部终点。除此之外,能否将教师的工作仅仅归结为功利关系?难道教师每天的工作仅仅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吗?很多教师不仅依靠职业获得工作报酬并且收获了职业满足感和幸福感。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忽视乃至贬抑了教师的美德精神。教师工作是否除了功利性的追求就没有了别的更为神圣的价值追求?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精神就广泛传播,那不只是因为教师传授给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完善人格,成长心灵。有无数的教师成为了学生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将教师的创造性工作的贡献仅仅以功利大小作为衡量的标准,难以避免工具理性的滥用,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价值取向隐含的功利伦理思想方法论的“硬伤”使得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在实施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一些关心学生思想状况、积极帮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的教师没有得到很高的评价和报酬,反倒是一些唯分数至上,不择手段挤占其它科目教学时间的教师得到好的待遇和评价,这是否有违教师的职业精神?
由此看见,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是一个“好”的政策,但正当性有待商榷。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是在当今时代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冲突的背景下出台的一项政策。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理性归根到底都在实现人的两个宗旨:求真与求善,求真的本质是工具理性,侧重的是目的论伦理思想方法,求善的本质是价值理性,侧重的是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人类的理性是总体性的理性。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现实支撑,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动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应在实践中得到统一,这是将来政策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
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70.
余晓芳.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冲突[J].学习月刊,2007,3.
作者简介:刘晓欢(1989.1——)女,河北石家庄人。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分析
关键词:教师绩效工资政策 价值取向
教师绩效工资政策作为教师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国教师工资政策的一项重要改革。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实质就是将绩效管理引进教师工资管理领域,使教师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局面。教师绩效工资政策自出台后,争议不断,有人认为它发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有人认为其将教师劳动等同于工厂的工人,对此嗤之以鼻,那么这两种不同的评价究竟分歧是缘何而来,他们是否都有道理呢?本文将从伦理学两大流派的分歧角度给出一个解释。
目的论和义务论是伦理学中两个有关行为目的流派。 目的论伦理方法和义务论思想方法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对“好”和“正当”的理解。。 所谓的“好”,在目的论伦理思想方法功利原则的指导下也就是具体事物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是否是好的,是否是有益的,是否是令“最大多数的人得到更多的幸福。”综合来说是一种实质指向性的伦理思考方法。而义务论强调的是可以独立于“好”的“正当”,追求的是德性本身的普遍性与崇高性。也即事物和政策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性和义务本身的绝对性。目的论伦理思想方法是首先确定“好”,由“好”到“正当”。义务论则相反,认为“正当”可以独立于“好”,并且只有首先确定了“正当”,才有理由进一步谈“好”。
绩效工资政策的文本中明确指出“绩效工资作为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依法保障和改善义务教育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教师地位,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明显可以看出,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目的论伦理思想方法倾向,通过采取“保障和改善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和提高教师地位”的方法来达到“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换言之,就是通过增加教师的“幸福感”来促进教师职业的稳定度 。这无疑是功利主义的有力体现。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原理基础是“最大幸福”和“联想原理”,包含功利原则和功利的最大化原则。功利原则的核心是看该行为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当事者的幸福。教师绩效工资从政策的实施范围来看,它使大部分的教师受益,根据范先佐、付卫东等人针对湖北、河南、江西、湖南中部4省32县的调查显示,绩效工资在提高教师工资,拉低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差距,保证同一区域内教师工资平衡,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有很大的成效。 它实现了功利的最大化,使当事者的幸福得到了增多。并且这种使当事者幸福增加的方法,是通过目的论伦理思想方法的核心——“利己”主义做到的,“利己”主义的方法采取的是一种较为理性的态度,教师绩效工资是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保证工资向一线教师倾斜”为指导思想。这是目的论伦理方法中“合理利己主义”价值取向在教师绩效工资中的积极影响。这么看来,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确实是一个“好”政策,那么,它是不是一个“正当”的政策呢?
所谓的“正当”是指事物和政策的本身所具有的道德价值和对人本身价值的肯定。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将“正当”放在首位,认为“正当”是独立于“好”的一项原则。“正当”是一切事物的前提。人重要的不是在于做什么、做成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做,以何种精神去做。 换言之,人就是目的,人就是最高的价值目的。
绩效工资政策的实施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师的利益,从而保证优秀的教师能终身从教,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教育质量的目的。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有其公共性和教育性,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工厂的工人,也不同于公司的管理者。用经济学的管理方法来管理教师,这种方法存在天生的缺陷,这是由教师工作特殊性决定的。用经济利益来增加教师的幸福感,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本身就有逻辑缺陷。提高收入或许可以增加幸福感,但幸福感是否只与收入有关?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幸福是一个难以定义的词,除了物质生活的从容,还包括精神生活的愉悦。功利论伦理思想方法的原理与理论的预设无法包含目的的全部终点。除此之外,能否将教师的工作仅仅归结为功利关系?难道教师每天的工作仅仅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吗?很多教师不仅依靠职业获得工作报酬并且收获了职业满足感和幸福感。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忽视乃至贬抑了教师的美德精神。教师工作是否除了功利性的追求就没有了别的更为神圣的价值追求?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精神就广泛传播,那不只是因为教师传授给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完善人格,成长心灵。有无数的教师成为了学生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将教师的创造性工作的贡献仅仅以功利大小作为衡量的标准,难以避免工具理性的滥用,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价值取向隐含的功利伦理思想方法论的“硬伤”使得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在实施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一些关心学生思想状况、积极帮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的教师没有得到很高的评价和报酬,反倒是一些唯分数至上,不择手段挤占其它科目教学时间的教师得到好的待遇和评价,这是否有违教师的职业精神?
由此看见,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是一个“好”的政策,但正当性有待商榷。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是在当今时代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冲突的背景下出台的一项政策。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理性归根到底都在实现人的两个宗旨:求真与求善,求真的本质是工具理性,侧重的是目的论伦理思想方法,求善的本质是价值理性,侧重的是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人类的理性是总体性的理性。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现实支撑,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动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应在实践中得到统一,这是将来政策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
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70.
余晓芳.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冲突[J].学习月刊,2007,3.
作者简介:刘晓欢(1989.1——)女,河北石家庄人。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