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尽量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与方式方法,这既是顺应数学新课改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更是切实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得到显著进步与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批判性思维 培养策略 探究学习
批判性思维,即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已生成的内容、结果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创造性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同其他思维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敢于质疑、敢于大胆发表自身的认知与看法,敢于挑战权威,包含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特征。从这一层意义展开来讲,批判性思维作为构成学生学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及重视。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小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发展其数学批判性思维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生成的,需要充足的准备。小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教师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该思维,而应当从学生已有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将日常数学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在达到数学教学目标的同时,真正促进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这其中,笔者认为通过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进行自主探究性数学学习,不失为发展其数学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措施。因为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他们往往不必再像以前一样紧紧追随着教师的讲解思维与学习进度,而是改为自由自在地放飞自己的思维,任由他们在合理的想象空间生根、发芽。在这期间,学生会对某一数学现象持有不同的态度,也会发出不同质疑的声音,甚至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争执……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允许上述现象的发生,允许学生对同一现象所持有的不同见解。因为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发表各自见解的过程中学会辩证性地看待某一具体数学知识点,从而学会批判性地接受数学知识,并最终加深对其的深刻认知与感悟。
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笔者并不是直接给出关于2月份实际天数计算方法的结论,而是给出学生一组历年来2月份实际天数的表格,如下图所示:
随后,鼓励学生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在总结出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发表自身的看法。当时就有学生提出:“2月份的天数仅仅只有28和29天之分,不存在其他天数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有的学生提出了想法:“是不是能被整数除尽是判定究竟是28还是29天的重要标准呢?”立即就有学生反驳:“你只说整数,那么,众多的整数中究竟哪些符合该条件呢?”接着,就有其他学生提出了解决办法:“可以根据之前提供的表格尝试计算一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由学生占据主体地位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尝试学着批判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实现对“2月份实际天数计算方法”这一具体知识点的更好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大大促进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及数学批判性思维的协调进步与发展。教育效果不可谓不好。
二、特意设置具有瑕疵的数学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批判性思维
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若是能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设置具有一定缺陷或者较明显错误的练习题目,或者特意说错某些数学原理、定理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锻炼、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良好目的。
对这一点,笔者有着非常深刻的感知与体会。如,在教学“圆锥、圆柱”这一章节的数学知识点时,我特意在学生面前做了一个“求圆锥、圆柱体积关系”的课堂小实验:首先,提前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圆柱形容器及足量的石子,随后将石子倒入圆锥形的容器,使其呈装满状态,随后,再将该圆锥形容器的石子倒入圆柱形的容器中,三次重复该动作之后,由于石子大大小小分布不均及装置过程中或多或少洒落等原因,致使圆柱形容器致使被大致装满,而不是完完全全地装满。这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最终圆柱形容器只是被大致装满,而不是完完全全的装满,这是不是代表着教材上关于‘圆柱的体积是其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呢?”立即就有学生质疑:“教材上的结论是正确的,而老师你刚才的实验中却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例如,运用的石子有大有小,还有就是洒落在容器外面一些石子,这些都有可能是导致实验出现与教材所陈述理论偏差的原因啊?”甚至还有的学生提出新的想法:“是不是换一种比较均匀的实验物品,像水、米等,会产生更好的实验结果呢?”……如此,这次无意中形成的“瑕疵”实验就成为提供给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与发展的良好舞台,切实促进了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等精神的发展,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肯定与激励,促进其数学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传统数学教育模式下,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等类似的落后教育方式,且一味追求答案的完全统一化与标准化。很显然,此教学模式造成学生不敢挑战权威、不敢放飞思维进行自由思考,其数学学习活动只是千篇一律地复制、粘贴教师之前的教学思维及想法。笔者认为,要想彻底改善这一尴尬教学现状,切实促进小学阶段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教师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单纯认为“自己是老师,就什么都是对的”,对学生的创造性认识要么是嗤之以鼻,要么是冷嘲热讽。要知道,这将严重打击学生进行勇敢质疑的信心、勇气及积极性;相反,应当改为积极为学生创造允许他们大胆发表自身独特认识、看法与观点等的良好条件,即使当学生的想法可能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者稍显幼稚时都应当尽可能地对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激励。须知,学生这种挑战权威、大胆质疑、勇敢批判的观点或者行动表明他们确实认真听取了教师的教学活动,确实是经过了一番认真的思考与探究,确实是在鼓起了极大勇气之后做出的反应,这不仅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切实证明了学生自身质疑思维及批判性思维的显著发展。作为教师,我们怎能不保护、不鼓励呢?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及批判持有充分肯定、赞赏与激励的端正态度,必将促进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与积极性投入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敢批判、发表独特见解等创造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尽量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与方式方法,这既是顺应数学新课改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更是切实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得到显著进步与发展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编著.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4.
[2]李文婧,傅海伦.数学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12-09-30.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批判性思维 培养策略 探究学习
批判性思维,即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已生成的内容、结果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创造性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同其他思维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敢于质疑、敢于大胆发表自身的认知与看法,敢于挑战权威,包含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特征。从这一层意义展开来讲,批判性思维作为构成学生学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及重视。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小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发展其数学批判性思维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生成的,需要充足的准备。小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教师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该思维,而应当从学生已有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将日常数学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在达到数学教学目标的同时,真正促进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这其中,笔者认为通过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进行自主探究性数学学习,不失为发展其数学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措施。因为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他们往往不必再像以前一样紧紧追随着教师的讲解思维与学习进度,而是改为自由自在地放飞自己的思维,任由他们在合理的想象空间生根、发芽。在这期间,学生会对某一数学现象持有不同的态度,也会发出不同质疑的声音,甚至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争执……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允许上述现象的发生,允许学生对同一现象所持有的不同见解。因为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发表各自见解的过程中学会辩证性地看待某一具体数学知识点,从而学会批判性地接受数学知识,并最终加深对其的深刻认知与感悟。
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笔者并不是直接给出关于2月份实际天数计算方法的结论,而是给出学生一组历年来2月份实际天数的表格,如下图所示:
随后,鼓励学生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在总结出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发表自身的看法。当时就有学生提出:“2月份的天数仅仅只有28和29天之分,不存在其他天数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有的学生提出了想法:“是不是能被整数除尽是判定究竟是28还是29天的重要标准呢?”立即就有学生反驳:“你只说整数,那么,众多的整数中究竟哪些符合该条件呢?”接着,就有其他学生提出了解决办法:“可以根据之前提供的表格尝试计算一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由学生占据主体地位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尝试学着批判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实现对“2月份实际天数计算方法”这一具体知识点的更好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大大促进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及数学批判性思维的协调进步与发展。教育效果不可谓不好。
二、特意设置具有瑕疵的数学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批判性思维
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若是能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设置具有一定缺陷或者较明显错误的练习题目,或者特意说错某些数学原理、定理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锻炼、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良好目的。
对这一点,笔者有着非常深刻的感知与体会。如,在教学“圆锥、圆柱”这一章节的数学知识点时,我特意在学生面前做了一个“求圆锥、圆柱体积关系”的课堂小实验:首先,提前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圆柱形容器及足量的石子,随后将石子倒入圆锥形的容器,使其呈装满状态,随后,再将该圆锥形容器的石子倒入圆柱形的容器中,三次重复该动作之后,由于石子大大小小分布不均及装置过程中或多或少洒落等原因,致使圆柱形容器致使被大致装满,而不是完完全全地装满。这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最终圆柱形容器只是被大致装满,而不是完完全全的装满,这是不是代表着教材上关于‘圆柱的体积是其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呢?”立即就有学生质疑:“教材上的结论是正确的,而老师你刚才的实验中却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例如,运用的石子有大有小,还有就是洒落在容器外面一些石子,这些都有可能是导致实验出现与教材所陈述理论偏差的原因啊?”甚至还有的学生提出新的想法:“是不是换一种比较均匀的实验物品,像水、米等,会产生更好的实验结果呢?”……如此,这次无意中形成的“瑕疵”实验就成为提供给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与发展的良好舞台,切实促进了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等精神的发展,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肯定与激励,促进其数学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传统数学教育模式下,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等类似的落后教育方式,且一味追求答案的完全统一化与标准化。很显然,此教学模式造成学生不敢挑战权威、不敢放飞思维进行自由思考,其数学学习活动只是千篇一律地复制、粘贴教师之前的教学思维及想法。笔者认为,要想彻底改善这一尴尬教学现状,切实促进小学阶段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教师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单纯认为“自己是老师,就什么都是对的”,对学生的创造性认识要么是嗤之以鼻,要么是冷嘲热讽。要知道,这将严重打击学生进行勇敢质疑的信心、勇气及积极性;相反,应当改为积极为学生创造允许他们大胆发表自身独特认识、看法与观点等的良好条件,即使当学生的想法可能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者稍显幼稚时都应当尽可能地对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激励。须知,学生这种挑战权威、大胆质疑、勇敢批判的观点或者行动表明他们确实认真听取了教师的教学活动,确实是经过了一番认真的思考与探究,确实是在鼓起了极大勇气之后做出的反应,这不仅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切实证明了学生自身质疑思维及批判性思维的显著发展。作为教师,我们怎能不保护、不鼓励呢?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及批判持有充分肯定、赞赏与激励的端正态度,必将促进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与积极性投入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敢批判、发表独特见解等创造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尽量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与方式方法,这既是顺应数学新课改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更是切实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得到显著进步与发展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编著.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4.
[2]李文婧,傅海伦.数学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1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