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语文延伸性学习中丰富人文内涵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mlig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人文,不由想起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写的:“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 在语文教学上,恐怕要理解为对人的培养应视为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新课标也对语文教改提出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这一要求,意味着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张扬失落的“人文精神”。那么怎样才能培养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自我培养,除了对人文传统的知识性汲取,更在于对现实生活的体察,对心灵世界中无穷脉动的探索。从这一点上讲,仅靠在课堂上实现人文教育恐怕就有点捉襟见肘。
  课堂时间短暂,在有限的45分钟里,既要有知识能力的培养,又要有人文精神的关怀,主观上想两者兼顾,事实上是顾此失彼,于是人文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限于理论。同时,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人文教育,仅局限于课本,且不说教材中古文、古典诗词这些创作年代久远的作品,就是文革之前的作品,例如,鲁迅的作品,学生也会由于时代、经历的隔阂而产生距离感,生活在书本和现实的两重世界中,怎会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切体察?而当代的作品如果没有对现实的切实感受,要想达到对学生人文教育的目的,恐怕也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即。针对课堂教学中实践人文教育的种种局限,抓牢、抓实对课本的延伸性学习,对实践人文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什么是延伸性学习?从广义上讲,凡是课堂之外的所有学习都可以称为延伸性学习。比如,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研究性学习、随笔、日记、讨论、辩论等。这些活动,基本都以学生参与为主要方式,而且必须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这就使人文教育有了实施的对象。再者,新教材在选文上注重文化内涵和人文熏陶,强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教育,而且新教材改变过去以文本为主的学习方式,按专题编排,有利于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活动体验,容易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间,这就为在延伸性学习中实现人文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有了积极参与的学生,有了活动的空间,那么教师又该怎样把人文教育抓牢、抓实呢?由于延伸性学习的教育舞台在课堂之外,因此包办绝对不行,纯理论的传授更显得荒唐。从形式上讲,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比如,积极开展辩论赛,它有助于去伪存真,探讨真理;充分利用随笔,它可以方便、私密地进行一对一的思想交流;落实课外阅读,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写日记,它可以随时记录学生的感触,留下学生成长的痕迹,反思学生自己的行为;等等。这些活动,都是教师实现人文教育的良好平台。
  形式有了,更重要的是内容。前文说过由于人文教育最终落实的对象是学生个体本身,因此教师的意义更在于通过以上各种形式将学生与课本相联系,以达到人文教育的目标。倘若教师搭建一座课本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将学生的学习和生存等现实命题彼此打通,让学生学会在人文性的课本中发现生活的真问题,由此引发真诚的思考和体悟,这样人文教育才有实现的可能。
  夏丐尊先生曾说:“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可以‘继往开来’。否则像无根之草,长发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而且,这里的‘了解’不只是通常所说的‘知道’,它比‘知道’深广得多,包含着‘领会’‘体验’‘有在自己身上’等意思。”从这句话生发开去,教师的使命也就在于让学生“了解”:既要启发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精神营养,又要因势利导地将它与现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思索在生活中所可能面对的各种复杂的境遇。比如,在教授“直面人生”单元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讨论,然后将讨论的心得写成作文:
  讨论题目:1.既然说“匹夫不可夺志”,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志向实现上有困难,是否仍然要不顾一切地坚持下去呢? 2.试举出历史上三位能够当得起“人死重于泰山”的人物。3.人都有尊严,当尊严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你该如何抉择?你尊严的底线是什么?
  这些问题不仅在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是课文思想内涵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探讨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复杂和人性善良的本质。值得一提的是,不要一味生吞活剥地要求学生严格遵照理想的、伟人化的境界去衡量自己的人生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应该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把握坚持与变通之间的关系。否则,伟大的精神境界非但不能在精神上指导学生,反而会使学生觉得高尚之于现实生活的虚幻,以致产生无用论的消极情绪。
其他文献
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个真正的人。近年来读了一些教育方面的文章,感觉说的很好。他们都主张要“树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是某一方面发展的人。离开培养人这一点,教育也就不复存在。教育要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进而发展他们的个性。长时间以来,教育一直将培养理想化的人才作为重点,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制度和规定包围中,没有个性发展的有利教育环境,个体的独特性被忽视
期刊
文言文在教科书中的比重明显加大,因此对文言文的探究从来没有停止过。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语文教师也在文言文教学上投入了更多精力,使新课程标准正逐步得到落实,但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认识不到位。有人认为文言文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已远离现代社会生活,几乎起不到社会交际的作用,所以,不学或少学文言文是顺理成章的。再说,文言文难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是“自讨苦吃”,倒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背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被誉为学习语文的“千古真经”。将文言诗词、名言警句、精彩片断、好词佳句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确实是学习语文的捷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呢?  一、要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背书若唤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积极主动参与,就难以使背诵进行下去,即使背了也会很快遗忘。信心和兴趣一样,对记忆也很重要,因此教师
期刊
一、学科整合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标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强调语文是一门综合课程,要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这就意味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可见,在今天,单科独进已经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就语文而言,教材中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极其丰富,如,生物、地
期刊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学生进行识字写字、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在学生的作文写作中,往往明显而集中地反映出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基础知识以及运用语言能力等方面的情形。  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学生写作之后进行认真的批改,就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特殊意义在于,批改是对学生写作活动的评价和鉴定,可以让学生明得失,知改进,使学生在实践后进一步
期刊
朱自清,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以其朴素、平常、深沉和饱蘸真情的独特风格,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坛的地位。蔡清富在《〈朱自清散文选集〉序言》中指出:“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最为光辉绚丽的篇章,应属他的抒情小品。作家的名字已经跟他的抒情名篇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荷塘月色》正是这样的美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饱蘸着感情浆液的彩笔,情景交融地抒写了他特定时期的心情。”景移情转,融情入景,达到了情与景完
期刊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新的文明形态呼唤新的文明理念,理念的转变与更新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特别是从娃娃抓起,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如今一场生态文明教育运动已在全球范围兴起。美国联邦教育局专门设立了“环境教育科”;英国制订了以8-18岁学生为对象的《环境计划》;俄罗斯中小学教学计划中也把“生态学”和“生命活动安全基础”列为单独开设的课程。此外,国际组织也相继召开了一系列会议,
期刊
【设计背景】  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重点陶醉在物质追求中,对传统民俗的探究少之又少。学生们对传统民俗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所了解的也仅仅是停留在表层;我国常见的几个传统节日,清明扫墓、中秋赏月、端午包粽子,仅此而已。  另外,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中,很少去接触或自觉探究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更严重的是会因为了解的中断而使民族文化日趋颓败。  本次活动就是让学生观察民俗,了解民俗,
期刊
新课改要求教师走智慧型、研究型发展的道路,教师必须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目的的实践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创造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就应当实实在在的成为学校教师实现这一目标,实施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促进者、先行者。因此,为教师搭建一个可以导演生动活泼教育教学成功案例的宽阔、稳定舞台,以有效的全面的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就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使命。以科研为先导,科研兴
期刊
时光荏苒,昨日那个时常趴在妈妈肩头撒娇的小男孩,转眼间已升入初中了。蓦然回首,不经意间已经陪孩子度过了12个春秋,回想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岁月,感慨万千。  说实话,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有时候感觉这母亲当的很不称职。每当闲暇之余,脑海中总会呈现出刚上小学时,孩子跟我提出的并不过分的要求:下午放学后按时到学校接他。在别人看来很容易就能实现的愿望,而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生活中有部分人的工作是“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