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需加大力度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605631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在教科书中的比重明显加大,因此对文言文的探究从来没有停止过。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语文教师也在文言文教学上投入了更多精力,使新课程标准正逐步得到落实,但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认识不到位。有人认为文言文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已远离现代社会生活,几乎起不到社会交际的作用,所以,不学或少学文言文是顺理成章的。再说,文言文难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是“自讨苦吃”,倒不如多学些现代文,一则来得实用,二则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何乐而不为呢?这种看法十分普遍。事实上,语文课既是语言文字的教育,也是民族文化的教育,文言文是华夏文明的载体,是汉民族母语发展史上的最大、最重要的部分,是汉民族母语的“根”和“源”。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寻根”和“探源”,不“寻根”、不“探源”的语文教育,肯定是有极大缺陷的语文教育,甚至是失败的语文教育。那种“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的做法,注定是行不通的。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她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可谓博大精深,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如果游离于文言文之外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是舍本逐末,因为现代汉语不能完全诠释古代文化现象和内涵。而优秀的现代语文作品也是在继承了文言文这一母语传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之间有着血脉相连的密切联系。现代汉语的发展离不开文言文的影响,因此,如果少学或不学文言文,也就不可能学好现代汉语。
  其次,是操作不到位。文言文教学虽说已加大力度,但总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缺乏生气,丧失活力。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师自身的文言文素养普遍不高,二是教学方法不当,三是受考试因素制约。教学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大部分都有过在中学和高校学习文言文的经历,但由于社会文化心态的浮躁及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偏离人文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不少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内在储备不足,不能真正感悟文言文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也不能从内心深处激起热爱祖国文言文的感情。因而不少教师的文言文教学缺乏厚重感,人文精神严重不足。课堂教学只是字词句的对照解释,段与篇的直接翻译,思想内容及写作手法的生硬灌输,不能引导学生以古代文化为大背景,结合作家的身世和作家生活的环境,感悟文本的思想与情感。不能透过文字去领悟那种“神骛八极”的心动时刻,也不能挖掘作品透露的艺术之美。教学过程显得刻板、单调和乏味,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一,加大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教师承担着传播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的重任。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过去提倡的那种“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应有一桶水”的要求已不能作为评价现今教师的标准了。教师应该是一泓佳泉,永不干涸。
  第二,改进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显然,这是把“文化”的价值摆到了重要的地位。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字词的解释、语法规律的介绍固然不能少,但光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的文化之美,让学生在一种对民族文化充满自豪感的带有浓厚欣赏兴趣的氛围中,去品味和理解文本,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那么,怎样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呢?
  1.注重阅读。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研究也表明,学生通过阅读可获得的知识信息远远大于教师讲解可获得的知识信息。因此,阅读应贯串于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少一些讲解,多一些阅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感悟。
  2.注重课件开发。文言文教学需要继承“重阅读,重语感”的优秀传统,但过去的那种“苦读”和“死读”的学习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了。因此,建立一种高效快捷又充满生机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机制,是完全必要的。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文言文的文化特征及教学模式通过课件开发加以表现。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作文教学从观念到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作文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在大部分农村学校,学生怕上作文课,作文无内容可写、语句表达不通顺、思想假大空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也就是说,农村学生作文水平急待提高。  一、激发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一)要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作文,教师要“宽容”对待学生的作文。每个学生每天都在唧唧喳喳地说个
期刊
作为教育战线的一个兵,在山区中学的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地耕耘了十五个春秋。回顾与反思,在文化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边远山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  一、培养农村学生学习兴趣的理论基础和客观必要性  1.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们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
期刊
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为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探索、实践,逐渐认识到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不符合教育规律,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实不再适应如今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渴求个性展现的学生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老师只是电影摄制的导演、编剧,主角当然是学生。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呢?  一、设计有
期刊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施教者和受教者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教就是为了不需要教。”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方法使每个实教者都必须而且正在研究、探讨、施行、总结。在这之中,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则是针对叶圣陶论断的有效实施。阅读又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且搞好课内阅读是搞好课外阅读的前提。阅读搞好了,语文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阅读教学
期刊
在实施课改的路上,人们总在期待着一种新的模式出现,希望得到耳目一新的启迪,可是往往却忽略了对问题的思考,对课改本质的探讨。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存在着的一些误区和偏差。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亟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加强教学设计的开放性  课改实验中,大多数教师仍将自己封在设计好的教案中,把学生的思维方向限制在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框架之内。如,有的教师教学《七颗钻石》
期刊
我很喜欢这样一段话:“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我相信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更应该多读书,让读书成为教师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读书所获,也许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那种内在的影响却是无价的。今年寒假,我专心阅读了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一书,感受颇深。  《不做教书匠》被称为“全国第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作的励志
期刊
在小学时老师几乎是没有提到过议论文,在初中,中考作文题目的导向性一般也是写记叙文之类。这样,很多初中教师出于考试的功利性,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议论文训练几乎是一片空白,很多学生甚至谈写“议论”色变。然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生能“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为了学生能衔接高中议论文的写作,对学生进行“一事一议”的议论文的指导训练,非常重要。  一、什么是“一事一议”的议论文
期刊
在教学实践中,愈发地感到,学生如果长时间在教师的语文教学中机械重复地学习,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厌倦情绪。相反,如果能够改变学生的“厌倦”情绪,并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那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潜能将无法估量。那么,如何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呢?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乐学”的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积极的情
期刊
2013年11月14日上午,淮滨县第二协作区每期一次的语文教研活动在谷堆三中如期举行。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写作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按照惯例,先听课,后研讨。听了一节九年级的语文课,执教者教学的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代长篇小说《水浒》的名段节选——《智取生辰纲》。她的整节课是这样设计的:前面用了三十多分钟分析了杨志之智,探究了杨志失败的原因,归纳了杨志的性格特征和刻画人物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她
期刊
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个真正的人。近年来读了一些教育方面的文章,感觉说的很好。他们都主张要“树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是某一方面发展的人。离开培养人这一点,教育也就不复存在。教育要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进而发展他们的个性。长时间以来,教育一直将培养理想化的人才作为重点,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制度和规定包围中,没有个性发展的有利教育环境,个体的独特性被忽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