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在教科书中的比重明显加大,因此对文言文的探究从来没有停止过。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语文教师也在文言文教学上投入了更多精力,使新课程标准正逐步得到落实,但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认识不到位。有人认为文言文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已远离现代社会生活,几乎起不到社会交际的作用,所以,不学或少学文言文是顺理成章的。再说,文言文难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是“自讨苦吃”,倒不如多学些现代文,一则来得实用,二则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何乐而不为呢?这种看法十分普遍。事实上,语文课既是语言文字的教育,也是民族文化的教育,文言文是华夏文明的载体,是汉民族母语发展史上的最大、最重要的部分,是汉民族母语的“根”和“源”。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寻根”和“探源”,不“寻根”、不“探源”的语文教育,肯定是有极大缺陷的语文教育,甚至是失败的语文教育。那种“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的做法,注定是行不通的。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她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可谓博大精深,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如果游离于文言文之外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是舍本逐末,因为现代汉语不能完全诠释古代文化现象和内涵。而优秀的现代语文作品也是在继承了文言文这一母语传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之间有着血脉相连的密切联系。现代汉语的发展离不开文言文的影响,因此,如果少学或不学文言文,也就不可能学好现代汉语。
其次,是操作不到位。文言文教学虽说已加大力度,但总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缺乏生气,丧失活力。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师自身的文言文素养普遍不高,二是教学方法不当,三是受考试因素制约。教学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大部分都有过在中学和高校学习文言文的经历,但由于社会文化心态的浮躁及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偏离人文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不少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内在储备不足,不能真正感悟文言文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也不能从内心深处激起热爱祖国文言文的感情。因而不少教师的文言文教学缺乏厚重感,人文精神严重不足。课堂教学只是字词句的对照解释,段与篇的直接翻译,思想内容及写作手法的生硬灌输,不能引导学生以古代文化为大背景,结合作家的身世和作家生活的环境,感悟文本的思想与情感。不能透过文字去领悟那种“神骛八极”的心动时刻,也不能挖掘作品透露的艺术之美。教学过程显得刻板、单调和乏味,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一,加大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教师承担着传播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的重任。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过去提倡的那种“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应有一桶水”的要求已不能作为评价现今教师的标准了。教师应该是一泓佳泉,永不干涸。
第二,改进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显然,这是把“文化”的价值摆到了重要的地位。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字词的解释、语法规律的介绍固然不能少,但光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的文化之美,让学生在一种对民族文化充满自豪感的带有浓厚欣赏兴趣的氛围中,去品味和理解文本,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那么,怎样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呢?
1.注重阅读。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研究也表明,学生通过阅读可获得的知识信息远远大于教师讲解可获得的知识信息。因此,阅读应贯串于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少一些讲解,多一些阅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感悟。
2.注重课件开发。文言文教学需要继承“重阅读,重语感”的优秀传统,但过去的那种“苦读”和“死读”的学习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了。因此,建立一种高效快捷又充满生机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机制,是完全必要的。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文言文的文化特征及教学模式通过课件开发加以表现。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认识不到位。有人认为文言文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已远离现代社会生活,几乎起不到社会交际的作用,所以,不学或少学文言文是顺理成章的。再说,文言文难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是“自讨苦吃”,倒不如多学些现代文,一则来得实用,二则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何乐而不为呢?这种看法十分普遍。事实上,语文课既是语言文字的教育,也是民族文化的教育,文言文是华夏文明的载体,是汉民族母语发展史上的最大、最重要的部分,是汉民族母语的“根”和“源”。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寻根”和“探源”,不“寻根”、不“探源”的语文教育,肯定是有极大缺陷的语文教育,甚至是失败的语文教育。那种“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的做法,注定是行不通的。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她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可谓博大精深,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如果游离于文言文之外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是舍本逐末,因为现代汉语不能完全诠释古代文化现象和内涵。而优秀的现代语文作品也是在继承了文言文这一母语传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之间有着血脉相连的密切联系。现代汉语的发展离不开文言文的影响,因此,如果少学或不学文言文,也就不可能学好现代汉语。
其次,是操作不到位。文言文教学虽说已加大力度,但总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缺乏生气,丧失活力。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师自身的文言文素养普遍不高,二是教学方法不当,三是受考试因素制约。教学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大部分都有过在中学和高校学习文言文的经历,但由于社会文化心态的浮躁及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偏离人文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不少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内在储备不足,不能真正感悟文言文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也不能从内心深处激起热爱祖国文言文的感情。因而不少教师的文言文教学缺乏厚重感,人文精神严重不足。课堂教学只是字词句的对照解释,段与篇的直接翻译,思想内容及写作手法的生硬灌输,不能引导学生以古代文化为大背景,结合作家的身世和作家生活的环境,感悟文本的思想与情感。不能透过文字去领悟那种“神骛八极”的心动时刻,也不能挖掘作品透露的艺术之美。教学过程显得刻板、单调和乏味,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一,加大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教师承担着传播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的重任。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过去提倡的那种“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应有一桶水”的要求已不能作为评价现今教师的标准了。教师应该是一泓佳泉,永不干涸。
第二,改进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显然,这是把“文化”的价值摆到了重要的地位。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字词的解释、语法规律的介绍固然不能少,但光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的文化之美,让学生在一种对民族文化充满自豪感的带有浓厚欣赏兴趣的氛围中,去品味和理解文本,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那么,怎样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呢?
1.注重阅读。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研究也表明,学生通过阅读可获得的知识信息远远大于教师讲解可获得的知识信息。因此,阅读应贯串于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少一些讲解,多一些阅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感悟。
2.注重课件开发。文言文教学需要继承“重阅读,重语感”的优秀传统,但过去的那种“苦读”和“死读”的学习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了。因此,建立一种高效快捷又充满生机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机制,是完全必要的。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文言文的文化特征及教学模式通过课件开发加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