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整合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科整合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标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强调语文是一门综合课程,要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这就意味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可见,在今天,单科独进已经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就语文而言,教材中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极其丰富,如,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它们在教材中的渗透,虽然不是系统的而是零碎的,但在教学中准确适度地传授所涉及的这些学科的有关知识,将它们与语文学科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却很有必要。正如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策略—— “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下面,以与历史、政治学科知识的整合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学习,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学科整合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与历史学科的整合。
  新课标的总目标之一: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语文与历史两大学科的关系源远流长,俗话说:“文史不分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历史知识不胜枚举,如,唐宋八大散文家、杜甫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历史知识,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又对表达课文的主题思想,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如果学生历史知识掌握得好,也会给语文学习带来帮助。
  例如,教学杜甫的叙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对杜甫的介绍。一些对于这些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就会踊跃发言,都想展示自己超凡的记忆力,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而教师则可加以补充、总结: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鞭挞了当时的腐朽政治,安史之乱之后,百姓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他也颠沛流离到了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搭了几间茅屋遮身度日,然而茅屋却难抵风雨的袭击,被风吹走,难以入睡而作此诗。在教学中,能与学生重温这段历史,适时适度地把历史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迁移过来,有机地联系,适当地渗透、整合,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诗的主题,即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
  总之,加强语文与历史之间的横向联系,使知识互相迁移、渗透、整合,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不但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还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与政治学科的整合。
  新课程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文以载道”,一篇篇文章,总是“文”“道”交织在一起。所以语文教学应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寓学习和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中。换言之,语文课不能离开思想教育单纯地讲语言文字知识,而要把德育渗透于其中,使学生在读写听说能力扎实提高的同时,也自然地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熏陶。
  目前,社会、家庭、学校都存在一些“信用危机”。而新教材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的属性,社会的发展,注定语文要承载“诚信”语文素质的教育。《曹刿论战》一文,讲到鲁庄公“何以战”的先决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即政治上的取信于民,最终“齐师败绩”。在教学中,可让学生由课文延伸到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并进一步深化拓展:联合国大会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作出拒绝台湾加入联合国的决议?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靠的是什么呢?无不因为中国恪守承诺,言而有信。这说明,只有诚实守信的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懂得了诚信的重要性,又在教学中成功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由此可见,应充分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语文与政治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也相应地提高思想道德品质,一举两得。
其他文献
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为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探索、实践,逐渐认识到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不符合教育规律,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实不再适应如今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渴求个性展现的学生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老师只是电影摄制的导演、编剧,主角当然是学生。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呢?  一、设计有
期刊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施教者和受教者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教就是为了不需要教。”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方法使每个实教者都必须而且正在研究、探讨、施行、总结。在这之中,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则是针对叶圣陶论断的有效实施。阅读又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且搞好课内阅读是搞好课外阅读的前提。阅读搞好了,语文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阅读教学
期刊
在实施课改的路上,人们总在期待着一种新的模式出现,希望得到耳目一新的启迪,可是往往却忽略了对问题的思考,对课改本质的探讨。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存在着的一些误区和偏差。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亟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加强教学设计的开放性  课改实验中,大多数教师仍将自己封在设计好的教案中,把学生的思维方向限制在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框架之内。如,有的教师教学《七颗钻石》
期刊
我很喜欢这样一段话:“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我相信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更应该多读书,让读书成为教师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读书所获,也许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那种内在的影响却是无价的。今年寒假,我专心阅读了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一书,感受颇深。  《不做教书匠》被称为“全国第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作的励志
期刊
在小学时老师几乎是没有提到过议论文,在初中,中考作文题目的导向性一般也是写记叙文之类。这样,很多初中教师出于考试的功利性,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议论文训练几乎是一片空白,很多学生甚至谈写“议论”色变。然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生能“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为了学生能衔接高中议论文的写作,对学生进行“一事一议”的议论文的指导训练,非常重要。  一、什么是“一事一议”的议论文
期刊
在教学实践中,愈发地感到,学生如果长时间在教师的语文教学中机械重复地学习,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厌倦情绪。相反,如果能够改变学生的“厌倦”情绪,并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那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潜能将无法估量。那么,如何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呢?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乐学”的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积极的情
期刊
2013年11月14日上午,淮滨县第二协作区每期一次的语文教研活动在谷堆三中如期举行。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写作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按照惯例,先听课,后研讨。听了一节九年级的语文课,执教者教学的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代长篇小说《水浒》的名段节选——《智取生辰纲》。她的整节课是这样设计的:前面用了三十多分钟分析了杨志之智,探究了杨志失败的原因,归纳了杨志的性格特征和刻画人物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她
期刊
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个真正的人。近年来读了一些教育方面的文章,感觉说的很好。他们都主张要“树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是某一方面发展的人。离开培养人这一点,教育也就不复存在。教育要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进而发展他们的个性。长时间以来,教育一直将培养理想化的人才作为重点,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制度和规定包围中,没有个性发展的有利教育环境,个体的独特性被忽视
期刊
文言文在教科书中的比重明显加大,因此对文言文的探究从来没有停止过。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语文教师也在文言文教学上投入了更多精力,使新课程标准正逐步得到落实,但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认识不到位。有人认为文言文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已远离现代社会生活,几乎起不到社会交际的作用,所以,不学或少学文言文是顺理成章的。再说,文言文难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是“自讨苦吃”,倒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背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被誉为学习语文的“千古真经”。将文言诗词、名言警句、精彩片断、好词佳句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确实是学习语文的捷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呢?  一、要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背书若唤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积极主动参与,就难以使背诵进行下去,即使背了也会很快遗忘。信心和兴趣一样,对记忆也很重要,因此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