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月之美,情动于中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hua0213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以其朴素、平常、深沉和饱蘸真情的独特风格,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坛的地位。蔡清富在《〈朱自清散文选集〉序言》中指出:“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最为光辉绚丽的篇章,应属他的抒情小品。作家的名字已经跟他的抒情名篇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荷塘月色》正是这样的美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饱蘸着感情浆液的彩笔,情景交融地抒写了他特定时期的心情。”景移情转,融情入景,达到了情与景完美的统一,成就了朱自清散文中的一篇精粹。
  作者一开头就这样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正是本文的文眼,主旨所在,整篇文章中都渗透着这种情绪。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继“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又发动了“四·一五”广州大屠杀。朱自清曾在《那里走》中这样评论道:“近来广州的事变,杀了那么些人,烧了那么些房屋,也许是在恐怖的开始吧!”“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罢了”,“那里走”这个问题,“只要有些余暇,它就来盘据心头,挥也挥不去”。作者对反动派的暴行极其愤慨,但又对革命抱怀疑态度,看不清革命的前途,表现出极度的彷徨和烦闷。接着作者说夜已深了,孩子们都玩完回家了,“我”自然想起那清雅幽静的荷塘来,“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披衣出门,沿着“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走向荷塘。更深月淡,杨柳蓊郁,这可人的景色怎不令人忘乎身外呢?世界是那样的令人窒息,何不在这美景中赢得片刻的逍遥?正如作者所说,“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于是他离开了人间,暂别了烦恼,在忘我中享受着美景,享受着难得的“自由”:月下的荷塘曲曲折折,田田的叶子中间点缀着零零星星的荷花;这些荷花有的盛开,有的含苞,千娇百媚,流光溢彩;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渺渺茫茫,若有若无;脉脉的是叶子底下的流水,无声无息;荷塘上的月光如同流水,静静地泻在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缓缓浮起,叶子和花仿佛笼着轻纱的梦;月儿圆圆,云儿淡淡,光影变幻;灌木的黑影参差斑驳,杨柳的倩影弯弯稀疏。此时,作者独自一人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俨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不知周之梦为蝴蝶钦,蝴蝶之梦为周欤”?人与景界限消释,融化合一,自由自在,妙不可言。
  醉人的美景成全了作者超脱中淡淡的喜悦,然而景转位移,这片刻的逍遥也相应被打破。以下作者的笔锋略一转,景与情便开始了偏移。全面地观察荷塘的全貌,难舍塘中塘上的梦景,却也感到了身居景外;塘外的“远山”和“路灯”虽悄然无言,却引出那淡淡的愁绪上心头,“蝉声”与“蛙声”也就难引起人丝毫的兴致,只感到缠人的烦闹又附上身来。
  作者感到“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之后,作者“到底惦着江南”,引了梁元帝的《采莲赋》,又引了《西洲曲》里的句子。这些引用显现出在江南热闹风流的季节里,采莲嬉游的光景。作者写这些眼前并不存在的虚景,不正是为了表达他想远离现实、脱离苦闷的无奈心情吗?换句话说,如果不把这些借来的景物放在这里,作者那苦闷无奈之情如何传达出来呢?“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以景显情,情由景显,正是散文高手表情达意最为得力的手法。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以此作结,似是自然平常,实是冷水浇下的一激凌,使“我”完全从那种超脱中惊回到现实中来,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绪又袭上心头。
  《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以感情作为文章主题思想的根基,又作为文章内容内在联系的纽带,构结了一幅淡雅恬静的“荷塘月色”图。融进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抒写了作者微妙难达的心绪,塑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其他文献
在实施课改的路上,人们总在期待着一种新的模式出现,希望得到耳目一新的启迪,可是往往却忽略了对问题的思考,对课改本质的探讨。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存在着的一些误区和偏差。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亟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加强教学设计的开放性  课改实验中,大多数教师仍将自己封在设计好的教案中,把学生的思维方向限制在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框架之内。如,有的教师教学《七颗钻石》
期刊
我很喜欢这样一段话:“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我相信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更应该多读书,让读书成为教师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读书所获,也许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那种内在的影响却是无价的。今年寒假,我专心阅读了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一书,感受颇深。  《不做教书匠》被称为“全国第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作的励志
期刊
在小学时老师几乎是没有提到过议论文,在初中,中考作文题目的导向性一般也是写记叙文之类。这样,很多初中教师出于考试的功利性,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议论文训练几乎是一片空白,很多学生甚至谈写“议论”色变。然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生能“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为了学生能衔接高中议论文的写作,对学生进行“一事一议”的议论文的指导训练,非常重要。  一、什么是“一事一议”的议论文
期刊
在教学实践中,愈发地感到,学生如果长时间在教师的语文教学中机械重复地学习,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厌倦情绪。相反,如果能够改变学生的“厌倦”情绪,并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那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潜能将无法估量。那么,如何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呢?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乐学”的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积极的情
期刊
2013年11月14日上午,淮滨县第二协作区每期一次的语文教研活动在谷堆三中如期举行。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写作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按照惯例,先听课,后研讨。听了一节九年级的语文课,执教者教学的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代长篇小说《水浒》的名段节选——《智取生辰纲》。她的整节课是这样设计的:前面用了三十多分钟分析了杨志之智,探究了杨志失败的原因,归纳了杨志的性格特征和刻画人物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她
期刊
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个真正的人。近年来读了一些教育方面的文章,感觉说的很好。他们都主张要“树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是某一方面发展的人。离开培养人这一点,教育也就不复存在。教育要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进而发展他们的个性。长时间以来,教育一直将培养理想化的人才作为重点,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制度和规定包围中,没有个性发展的有利教育环境,个体的独特性被忽视
期刊
文言文在教科书中的比重明显加大,因此对文言文的探究从来没有停止过。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广大语文教师也在文言文教学上投入了更多精力,使新课程标准正逐步得到落实,但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认识不到位。有人认为文言文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已远离现代社会生活,几乎起不到社会交际的作用,所以,不学或少学文言文是顺理成章的。再说,文言文难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是“自讨苦吃”,倒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背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被誉为学习语文的“千古真经”。将文言诗词、名言警句、精彩片断、好词佳句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确实是学习语文的捷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呢?  一、要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背书若唤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积极主动参与,就难以使背诵进行下去,即使背了也会很快遗忘。信心和兴趣一样,对记忆也很重要,因此教师
期刊
一、学科整合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标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强调语文是一门综合课程,要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这就意味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可见,在今天,单科独进已经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就语文而言,教材中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极其丰富,如,生物、地
期刊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学生进行识字写字、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在学生的作文写作中,往往明显而集中地反映出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基础知识以及运用语言能力等方面的情形。  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学生写作之后进行认真的批改,就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特殊意义在于,批改是对学生写作活动的评价和鉴定,可以让学生明得失,知改进,使学生在实践后进一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