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力先生说:“读古文,一不留神就会指鹿为马,以今读古,误解词义。”事实上对于数量如此之多、变化如此之大的文言实词,同学们确实经常张冠李戴,古今混淆。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呢?下面结合实例做简要分析。
一、区别古今,慎重判断
从古到今,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词在范围、程度、感情色彩、词义甚至用法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词往往成为高考文言文中实词考查的重点,如果用今天的思维去理解判断文言实词,必将曲解文言内容。如《劝学》中的“劝”,表示勉励,现在多指劝告、规劝;“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中的“多”,应该译为“赞扬、欣赏”,而现用“多”用于数量的多少;“舅姑”古指公婆,而在现代汉语中,“舅”、“姑”分别表示着“舅舅”和“姑姑”两种亲属关系。可见,这些词的词义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转移或改变。
学习文言文要留意文言实词古今词义的差别,并加以积累,再根据上下文做出合理的判断,否则会因望文生义而曲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如“四十乃变节”中的“变节”一词,今天的意思是“改变自己的节操,在敌人面前屈服”,如果按这个意思理解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文中讲到“朱云年轻时以勇力闻”,后来“变节”跟从博士(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学习《易经》,由习武而转向为文,这只是一种学习方向上的改变,而非品行本质的变化,因此“变节”应该理解为“改变志向”。
二、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教材是一笔丰富的财富。文言实词的考查往往在课文中能找到对应句,正所谓课外材料课内考,就是这个意思。从所学的课文中寻找依据,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为我所用。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脍炙人口的诵读名篇,其中作者发出的“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渴盼与无奈,让人可敬可叹,这一声“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和谁一道呢”的内心告白,必然会令读者印象深刻。《明史·蒋瑶列传》考查“微瑶,民且重困”中“微”字的实词词义,联系教材内容,我们就可以得到准确的理解,即“如果没有蒋瑶,百姓将会困苦不堪”。其中“微”的实词意义为“假如没有”。《墨子·兼爱》一文考查对“胁息然后带”这一句的理解,准确把握实词“胁”的词义是该题解题的关键,联系课文《蜀道难》中的名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便可得出此处“胁”是“收敛”的意思,文中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所以他的臣子都竞相节食,吸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如此解释便合情合理。江苏2009年考查的“属”、2010年考查的“归”等实词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其中“属”通“嘱”,表示托付、嘱咐。《项脊轩志》中的“吾妻来归”的“归”表示“女子出嫁”。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夯实文言基础,积累文言实词,考试中调动储备的信息,便可以得心应手,轻松获分。
三、联系成语,巧解实词
成语是历史的产物,绝大多数成语诞生于文言文,因此在现代汉语中通行的成语依然保留了很多古代语言的词义和用法,也就是说许多文言实词的用法至今还保留在成语里。在理解实词时可以联系相关成语,由此及彼,巧推其意。如《后汉书·马援列传》中“援将其兵缘海而进”一句考查对实词“缘”的理解,我们可以联系成语“缘木求鱼”,“ 缘海”与“缘木”结构相同,只是所沿着的具体事物不同罢了,所以译为“沿着”、“顺着”。高考选文《万贞文先生传》考查“侍者如言而至,无爽也”句中“爽”的实词意义,许多考生只是顺着“爽直”、“爽快”的现代意义去理解,不知已完全偏离了原义,其实只要想到常用成语“屡试不爽”,也就能判断“爽”的词义为“差错”。另外汪琬的《申甫传》中的“遽薄京师”一句曾经难倒不少考生,其中“薄”理解为“逼近”、“迫近”,这在成语“日薄西山”中也能找到依据。成语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学习文言文,把握文言实词,我们要懂得古为今用,以古学古。
四、借助句式,推知词义
古人为文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则,讲究对称整齐,句式一致。使用对偶、排比等句式可使行文简洁而富有节奏,令人读来朗朗上口,酣畅淋漓。这为我们把握词义带来了方便,因为处于相对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也有所联系,常常表示相同、相近或相反的意思,借此我们可以凭借已知的内容来推求未知的领域,从而准确理解文言内容。
如《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句,由“被”推知“见”也表被动。“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炎炎”怎样理解?联想成语“趋炎附势”,根据成语的对称关系,“炎”和“势”的词义应相同或相近,是“势力”、“权势”的意思,所以该句中“炎炎”表示权势显赫,气焰很盛。“彬即畀谣责其直”,皇帝捕获了一条大鱼,开玩笑说价值千金,这里“直”很显然通“值”,表示价值。那“责”怎么解释?成语“求全责备”是并列结构,“责”对应“求”,词义相同,自然表示“求取、索要”。“忠不必以,贤不必用”,借助于“用”的词义,我们同样可以推知“以”的意思,即“任命、任用”。运用文言的对应结构推知实词意义,对我们解决一些不常见的陌生词语有很大的帮助,但一定要在参照推知的基础上回到原文进行验证,符合文意,方可确定。
五、巧妙变通,联系语境
文言文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语言现象,有些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词性和用法,就有了新的解释,有些词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就形成了今天的通假字,所以碰到一些难以解释的词语,我们还须懂得变通,注意通假和活用现象,联系语言环境,由文定义。
如2010年天津卷《酉阳杂俎》中考查“常令樵险汲深”一句的理解,该句中“樵”表示“打柴”,“汲”是“汲水、打水”的意思。而理解句中“险”和“深”的含义就需要考生根据词性来辨别词义,“险”和“深”本是形容词,而该句中“樵险”是“樵于险”的省略形式,由此判断“险”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应解释为“险峻的地方”, “深”和 “险”的用法相同,应解释成“深潭、深谷”。再如“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中的“厉”,“厉兵秣马”中“厉”通“砺”,表示磨刀石,引申为“磨”的意思,如果用这个意思去解释原句,根本行不通,这时要灵活变通,换一种思维思考问题。“断佞臣”表示“杀一个奸佞小人”,这种行为和“其余的人”又有什么关系呢?联系语境,顺蔓摸瓜,应该是“杀一儆百”的意思,那么“厉”自然就同“励”,是“勉励”的意思。
文言是一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凝炼着传统和历史的精华。因此,要培养阅读古代文献的兴趣和能力,珍惜继承并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技巧巧解文言实词,必能在阅读中发挥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曲塘中学(226661)
一、区别古今,慎重判断
从古到今,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词在范围、程度、感情色彩、词义甚至用法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词往往成为高考文言文中实词考查的重点,如果用今天的思维去理解判断文言实词,必将曲解文言内容。如《劝学》中的“劝”,表示勉励,现在多指劝告、规劝;“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中的“多”,应该译为“赞扬、欣赏”,而现用“多”用于数量的多少;“舅姑”古指公婆,而在现代汉语中,“舅”、“姑”分别表示着“舅舅”和“姑姑”两种亲属关系。可见,这些词的词义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转移或改变。
学习文言文要留意文言实词古今词义的差别,并加以积累,再根据上下文做出合理的判断,否则会因望文生义而曲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如“四十乃变节”中的“变节”一词,今天的意思是“改变自己的节操,在敌人面前屈服”,如果按这个意思理解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文中讲到“朱云年轻时以勇力闻”,后来“变节”跟从博士(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学习《易经》,由习武而转向为文,这只是一种学习方向上的改变,而非品行本质的变化,因此“变节”应该理解为“改变志向”。
二、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教材是一笔丰富的财富。文言实词的考查往往在课文中能找到对应句,正所谓课外材料课内考,就是这个意思。从所学的课文中寻找依据,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为我所用。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脍炙人口的诵读名篇,其中作者发出的“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渴盼与无奈,让人可敬可叹,这一声“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和谁一道呢”的内心告白,必然会令读者印象深刻。《明史·蒋瑶列传》考查“微瑶,民且重困”中“微”字的实词词义,联系教材内容,我们就可以得到准确的理解,即“如果没有蒋瑶,百姓将会困苦不堪”。其中“微”的实词意义为“假如没有”。《墨子·兼爱》一文考查对“胁息然后带”这一句的理解,准确把握实词“胁”的词义是该题解题的关键,联系课文《蜀道难》中的名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便可得出此处“胁”是“收敛”的意思,文中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所以他的臣子都竞相节食,吸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如此解释便合情合理。江苏2009年考查的“属”、2010年考查的“归”等实词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其中“属”通“嘱”,表示托付、嘱咐。《项脊轩志》中的“吾妻来归”的“归”表示“女子出嫁”。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夯实文言基础,积累文言实词,考试中调动储备的信息,便可以得心应手,轻松获分。
三、联系成语,巧解实词
成语是历史的产物,绝大多数成语诞生于文言文,因此在现代汉语中通行的成语依然保留了很多古代语言的词义和用法,也就是说许多文言实词的用法至今还保留在成语里。在理解实词时可以联系相关成语,由此及彼,巧推其意。如《后汉书·马援列传》中“援将其兵缘海而进”一句考查对实词“缘”的理解,我们可以联系成语“缘木求鱼”,“ 缘海”与“缘木”结构相同,只是所沿着的具体事物不同罢了,所以译为“沿着”、“顺着”。高考选文《万贞文先生传》考查“侍者如言而至,无爽也”句中“爽”的实词意义,许多考生只是顺着“爽直”、“爽快”的现代意义去理解,不知已完全偏离了原义,其实只要想到常用成语“屡试不爽”,也就能判断“爽”的词义为“差错”。另外汪琬的《申甫传》中的“遽薄京师”一句曾经难倒不少考生,其中“薄”理解为“逼近”、“迫近”,这在成语“日薄西山”中也能找到依据。成语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学习文言文,把握文言实词,我们要懂得古为今用,以古学古。
四、借助句式,推知词义
古人为文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则,讲究对称整齐,句式一致。使用对偶、排比等句式可使行文简洁而富有节奏,令人读来朗朗上口,酣畅淋漓。这为我们把握词义带来了方便,因为处于相对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也有所联系,常常表示相同、相近或相反的意思,借此我们可以凭借已知的内容来推求未知的领域,从而准确理解文言内容。
如《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句,由“被”推知“见”也表被动。“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炎炎”怎样理解?联想成语“趋炎附势”,根据成语的对称关系,“炎”和“势”的词义应相同或相近,是“势力”、“权势”的意思,所以该句中“炎炎”表示权势显赫,气焰很盛。“彬即畀谣责其直”,皇帝捕获了一条大鱼,开玩笑说价值千金,这里“直”很显然通“值”,表示价值。那“责”怎么解释?成语“求全责备”是并列结构,“责”对应“求”,词义相同,自然表示“求取、索要”。“忠不必以,贤不必用”,借助于“用”的词义,我们同样可以推知“以”的意思,即“任命、任用”。运用文言的对应结构推知实词意义,对我们解决一些不常见的陌生词语有很大的帮助,但一定要在参照推知的基础上回到原文进行验证,符合文意,方可确定。
五、巧妙变通,联系语境
文言文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语言现象,有些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词性和用法,就有了新的解释,有些词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就形成了今天的通假字,所以碰到一些难以解释的词语,我们还须懂得变通,注意通假和活用现象,联系语言环境,由文定义。
如2010年天津卷《酉阳杂俎》中考查“常令樵险汲深”一句的理解,该句中“樵”表示“打柴”,“汲”是“汲水、打水”的意思。而理解句中“险”和“深”的含义就需要考生根据词性来辨别词义,“险”和“深”本是形容词,而该句中“樵险”是“樵于险”的省略形式,由此判断“险”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应解释为“险峻的地方”, “深”和 “险”的用法相同,应解释成“深潭、深谷”。再如“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中的“厉”,“厉兵秣马”中“厉”通“砺”,表示磨刀石,引申为“磨”的意思,如果用这个意思去解释原句,根本行不通,这时要灵活变通,换一种思维思考问题。“断佞臣”表示“杀一个奸佞小人”,这种行为和“其余的人”又有什么关系呢?联系语境,顺蔓摸瓜,应该是“杀一儆百”的意思,那么“厉”自然就同“励”,是“勉励”的意思。
文言是一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凝炼着传统和历史的精华。因此,要培养阅读古代文献的兴趣和能力,珍惜继承并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技巧巧解文言实词,必能在阅读中发挥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曲塘中学(226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