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归宿,以传播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为宗旨,以培养心理品质为媒介,以训练身体素质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任务不同
应试教育以追求升学率和高分为目的,主张“升学第一”、“分数第一”,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教育行为。而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它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发展。
2.教育的对象不同
应试教育只注重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进行培养。为了追求升学率,教师人为地将学生分为不同等第,予以不同的待遇,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素质教育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不偏不倚。
3.学生地位不同
应试教育下,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着考试这一“指挥棒”转,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其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而素质教育把学生视为主动发展的对象,尊重其主体地位,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了满足,同时也提高了能力。
4.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同
应试教育只重视升学考试科目,轻视甚至忽视非考试科目,仅“授人以鱼”。而素质教育重视各门课程的均衡发展及各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不仅传授知识,还通过将启发式、探讨式、讨论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授人以渔”。
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
应试教育以考试分数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以选择性评价为教育评价的模式。因而,考试内容僵化,多为机械识记的知识测验。而素质教育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对每个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作出评价,并且注重从实际出发,综合评价学生、评价教育教学工作。
二、如何将素质教育贯彻教学过程始终
1.转变观念
教育目标从注重掌握专业知识转变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来,重点抓好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内心建设;教育对象要从“两头”学生转变到“一切学生”上来;教育内容从理论为主、技能掌握为辅转变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上来;教育要求从规范管理一体化转变到人性化、因材施教上来;教育方法从满堂灌转变到行为引导,激发学生内在动因,发展智力上来。
2.改革现有师范教育模式,鼓励在职教师再深造,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有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学校管理者要鼓励在职教师再深造,使教师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为过去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而现在一桶水恐怕也不够教师用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一个教师知识面狭窄而又没有创新能力,那么,他必将被历史所淘汰。“活到老、学到老”应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3.创设快乐课堂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讲授新课时,要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教学手段融为一体,以教师的语言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
4.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心理学原理启示我们:学习动力系统的目标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高度自觉的能动状态。在这一动力系统中,兴趣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因为兴趣可以激发出极大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外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和优秀的教育实践家均从自己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了兴趣的作用,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家乌斯基也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些都充分肯定了兴趣对知识获得的动力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时,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这时学习对他们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作者单位:618106四川省中江县万福镇中心小学校)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任务不同
应试教育以追求升学率和高分为目的,主张“升学第一”、“分数第一”,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教育行为。而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它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发展。
2.教育的对象不同
应试教育只注重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进行培养。为了追求升学率,教师人为地将学生分为不同等第,予以不同的待遇,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素质教育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不偏不倚。
3.学生地位不同
应试教育下,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着考试这一“指挥棒”转,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其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而素质教育把学生视为主动发展的对象,尊重其主体地位,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了满足,同时也提高了能力。
4.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同
应试教育只重视升学考试科目,轻视甚至忽视非考试科目,仅“授人以鱼”。而素质教育重视各门课程的均衡发展及各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不仅传授知识,还通过将启发式、探讨式、讨论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授人以渔”。
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
应试教育以考试分数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以选择性评价为教育评价的模式。因而,考试内容僵化,多为机械识记的知识测验。而素质教育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对每个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作出评价,并且注重从实际出发,综合评价学生、评价教育教学工作。
二、如何将素质教育贯彻教学过程始终
1.转变观念
教育目标从注重掌握专业知识转变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来,重点抓好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内心建设;教育对象要从“两头”学生转变到“一切学生”上来;教育内容从理论为主、技能掌握为辅转变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上来;教育要求从规范管理一体化转变到人性化、因材施教上来;教育方法从满堂灌转变到行为引导,激发学生内在动因,发展智力上来。
2.改革现有师范教育模式,鼓励在职教师再深造,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有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学校管理者要鼓励在职教师再深造,使教师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为过去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而现在一桶水恐怕也不够教师用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一个教师知识面狭窄而又没有创新能力,那么,他必将被历史所淘汰。“活到老、学到老”应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3.创设快乐课堂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讲授新课时,要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教学手段融为一体,以教师的语言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
4.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心理学原理启示我们:学习动力系统的目标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高度自觉的能动状态。在这一动力系统中,兴趣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因为兴趣可以激发出极大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外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和优秀的教育实践家均从自己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了兴趣的作用,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家乌斯基也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些都充分肯定了兴趣对知识获得的动力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时,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这时学习对他们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作者单位:618106四川省中江县万福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