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暴力事件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同时也一直困扰着社会、学校、家庭。本文试图从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和目的入手,深入探讨素质教育与“校园暴力事件”之间存在的必然内在关系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的干预策略。
【关键词】校园暴力 现状分析 干预策略
基金项目:西安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3Y90)。
从2010年轰动一时的药家鑫事件到2013年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一男生跳楼身亡,从2010年幼师虐童事件到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绿领巾”事件,从人们对校园暴力的无知到2013年西安市成立校园纠纷调解会,反映出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校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从校园暴力的侵害程度、侵害方式、侵害主体、侵害后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校园暴力虽然有偶然性、突发性等特征,但是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些因素和学校、家庭、社会及青少年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学校——缺乏挫折教育
在家长的“溺爱”和学校的“管束”之间产生了家长期望值高、学生自理能力差、应试压力重等各种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学生挫折感日益增强,进而产生恐慌、焦虑、自卑、仇视等不良心理现象,在无法排解的情况下,常常走向另外的一个极端——暴力。虽然各个学校也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挫折教育,但是往往流于表面。
家庭——缺乏良好沟通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新月异,家长与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及时的相互交流已成为建立双方沟通桥梁的重要途径。在访谈中,发现大约40%的学生家长是单纯以奖励为条件,督促孩子学习;大约8%的学生家长是奖励与谈心并进;还有一些家长发现学生的行为不符合规则时,是运用简单粗暴的“打骂”,这些教育方式长此以往导致学生极端性格的形成。
社会(主要配合学校进行安全管理)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坑蒙拐骗、打架斗殴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目前在网络上以及国内文化市场上流通的音像制品、图书报刊中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暴力、色情以及其他有损身心健康的内容,严重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因此,社会应协助学校,建立学生的安全防卫意识。
青少年自身
在访谈中发现,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其感情、好奇心、冒险和挑战的心理倾向也逐渐明显,但同时他们的行为方式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有人曾将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分为四种类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民主型。其中前三种态度会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孩子变得自私、任性、骄横、自私、懦弱、胆小、焦虑……在这样不健全的性格下,外界的任何不健康的诱因,都会激发他们的暴力倾向。同时,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很淡薄。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学生不具有任何法律常识,从而导致了校园暴力的发生。
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的干预策略
1.校园暴力预防与消除
⑴加强道德、法制教育。首先,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的师德、法制建设,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先进教师的爱岗敬业事迹,从而带动其他教师,在学校形成“热爱、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的热潮,切实把“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生的一切”等口号落到实处。其次,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开展“我爱中华、我爱我校、我爱我家”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学生心中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使学生做到团结友爱,尊重师长,互学共进。
⑵加强对校园冷暴力的监督。面对冷暴力,学校应该有正确的教育导向。首先,让师生充分认识什么是教育“冷暴力”,并明白它的危害,学会自觉抵制教育“冷暴力”。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校园冷暴力的监督。面对语言上的侮辱、歧视、讽刺、挖苦、嘲笑、威胁、恐吓,一经发现,及时批评教育,在学校形成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
⑶建立心理咨询或辅导机构,帮助师生加强受挫心理承受力。首先,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专题心理卫生知识的讲座,对于那些有暴力倾向的教师和学生,有目的地做好心理疏导,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通过专业化的指导使教师在处理校园暴力问题时,懂得方式方法,以化解矛盾为目的,避免激化矛盾。
2.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干预
⑴定期聘请社会有关专家来校讲学,引导家长正确管理孩子。学校应该定期聘请社会有关专家来校讲学,给家长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管理孩子的办法,做到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核心,社会教育起辅助作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引导、帮助学生。
⑵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合作行动小组。为了更好实施素质教育,减少校园暴力,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合作行动小组,合作形式根据各地的差异性,可以多样化。如:建立家长支援小组、家长教师协会,同时学校与社区多建立联系,建立家长、学生与社区的桥梁,打破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壁垒,实现三者紧密结合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崇得等.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1):10-14.
[2]方力江,邢建民.“关于高校道德教育研究中几个常用概念及关系的认识[J].池州学院学报,2011(1):140-142.
[3]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5.
[4]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42-43.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关键词】校园暴力 现状分析 干预策略
基金项目:西安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3Y90)。
从2010年轰动一时的药家鑫事件到2013年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一男生跳楼身亡,从2010年幼师虐童事件到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绿领巾”事件,从人们对校园暴力的无知到2013年西安市成立校园纠纷调解会,反映出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校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从校园暴力的侵害程度、侵害方式、侵害主体、侵害后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校园暴力虽然有偶然性、突发性等特征,但是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些因素和学校、家庭、社会及青少年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学校——缺乏挫折教育
在家长的“溺爱”和学校的“管束”之间产生了家长期望值高、学生自理能力差、应试压力重等各种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学生挫折感日益增强,进而产生恐慌、焦虑、自卑、仇视等不良心理现象,在无法排解的情况下,常常走向另外的一个极端——暴力。虽然各个学校也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挫折教育,但是往往流于表面。
家庭——缺乏良好沟通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新月异,家长与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及时的相互交流已成为建立双方沟通桥梁的重要途径。在访谈中,发现大约40%的学生家长是单纯以奖励为条件,督促孩子学习;大约8%的学生家长是奖励与谈心并进;还有一些家长发现学生的行为不符合规则时,是运用简单粗暴的“打骂”,这些教育方式长此以往导致学生极端性格的形成。
社会(主要配合学校进行安全管理)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坑蒙拐骗、打架斗殴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目前在网络上以及国内文化市场上流通的音像制品、图书报刊中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暴力、色情以及其他有损身心健康的内容,严重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因此,社会应协助学校,建立学生的安全防卫意识。
青少年自身
在访谈中发现,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其感情、好奇心、冒险和挑战的心理倾向也逐渐明显,但同时他们的行为方式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有人曾将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分为四种类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民主型。其中前三种态度会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孩子变得自私、任性、骄横、自私、懦弱、胆小、焦虑……在这样不健全的性格下,外界的任何不健康的诱因,都会激发他们的暴力倾向。同时,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很淡薄。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学生不具有任何法律常识,从而导致了校园暴力的发生。
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的干预策略
1.校园暴力预防与消除
⑴加强道德、法制教育。首先,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的师德、法制建设,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先进教师的爱岗敬业事迹,从而带动其他教师,在学校形成“热爱、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的热潮,切实把“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生的一切”等口号落到实处。其次,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开展“我爱中华、我爱我校、我爱我家”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学生心中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使学生做到团结友爱,尊重师长,互学共进。
⑵加强对校园冷暴力的监督。面对冷暴力,学校应该有正确的教育导向。首先,让师生充分认识什么是教育“冷暴力”,并明白它的危害,学会自觉抵制教育“冷暴力”。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校园冷暴力的监督。面对语言上的侮辱、歧视、讽刺、挖苦、嘲笑、威胁、恐吓,一经发现,及时批评教育,在学校形成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
⑶建立心理咨询或辅导机构,帮助师生加强受挫心理承受力。首先,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专题心理卫生知识的讲座,对于那些有暴力倾向的教师和学生,有目的地做好心理疏导,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通过专业化的指导使教师在处理校园暴力问题时,懂得方式方法,以化解矛盾为目的,避免激化矛盾。
2.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干预
⑴定期聘请社会有关专家来校讲学,引导家长正确管理孩子。学校应该定期聘请社会有关专家来校讲学,给家长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管理孩子的办法,做到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核心,社会教育起辅助作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引导、帮助学生。
⑵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合作行动小组。为了更好实施素质教育,减少校园暴力,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合作行动小组,合作形式根据各地的差异性,可以多样化。如:建立家长支援小组、家长教师协会,同时学校与社区多建立联系,建立家长、学生与社区的桥梁,打破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壁垒,实现三者紧密结合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崇得等.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1):10-14.
[2]方力江,邢建民.“关于高校道德教育研究中几个常用概念及关系的认识[J].池州学院学报,2011(1):140-142.
[3]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5.
[4]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42-43.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