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交流探究学习的理论依据、实施环节、内容与体会等方面论述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是如何开展交流探究性学习的。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流探究性学习;实践;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总体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会学习,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性学习将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本文着重阐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交流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
一、交流探究学习的理论依据
交流探究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探究性学习大致包括实验探究学习、活动探究学习、交流探究学习与反思探究学习。这几种探究学习往往交叉进行,或重复进行,以反思探究为最高层次,不断循环。交流探究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决定了学生通常大都对事物充满好奇,爱提问,爱表现,爱交流。交流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发展观教育、人本主义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一种崭新体现,是师生、生生和谐平等关系的延伸发展与推进。
二、交流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交流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能力,交流是人获得有效发展的前提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让疑点、难点、困惑点摆出来,这就有了探究的目标,这样的交流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教师在知识系统化、发展化的一个“制高点”去提出问题,引领、点拨、指导学生向更高、更深层次地探究新知识、探究新问题,并积极、主动而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
三、交流探究学习的实施环节与内容
(一)出现问题。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问题可以诞生新的问题、新的观点、新的见解。”学生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发现、新创造皆来源于问题的发现。问题是学生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起点”,同样,问题也是连接学生开展交流探究性活动各个环节的“纽带”与“桥梁”。科学家波普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实验,去操作,去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学生的交流探究性学习不断地以新的问题为“切入点”“转折点”,问题为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交流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动力”,问题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交流探究性学习不断地向前推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思考如何引领、点拨、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应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给学生搭建提问题的平台,应当给学生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欲望。其次,应当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怎样才能为学生所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交流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能自主地、自觉地、自由地、自在地提出相关的探究性问题,但有时这种理想化的目标并非都能实现,因为提出一个有价值、有意义、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往往比解决这个问题更困难,也更有意义。再者,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与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有一些事物与学生的认知基础与能力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有时学生提出相关问题的确存在着困惑。必要时,探究性的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来。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所关注,所接纳,所认可,最终能够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因此,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以“地方与社区的自然资源及其状况”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如何治理与防治地方与社区的水土资源流失,如何保护与利用好地方与社区的植被资源等等问题。又比如,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垃圾,对于废旧电池,我们该做点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等等问题。又比如,在以“走进蔬菜世界”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什么是“净菜”?净菜有什么特点?购买净菜有什么好处?人们通常将蔬菜分为哪几类?根据是什么?在菜市场中有哪些蔬菜是本地生产的?哪些主要是从外地运来的?蔬菜的营养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我们平时经常食用的蔬菜有哪些营养成分等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要发生在探究的起始阶段,可以在课程实施的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并且提问应遵循适时性、适度性、恰当性、激励性等等基本原則,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二)对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师生、生生、生本的深层对话中不断探寻新的话题而展开的。这样的话题理应是在对话中自由引发出来的,彰显其随机性与非线性的特质。教师应依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现实状况与学生认知能力的诉求以及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构建良好的活动情境氛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适时、恰当的予以引领、点拨与指导,让生生间通过深度对话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予以解决,让学生不断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并能及时的理解、体验与感悟。教师应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交流探究的内容作适时、适度、适当的引导,循序渐进地深入与深化学生进行交流探究学习的内容,教师适时的“引探”,让学生激烈地进行讨论,关键处点拨疑难,学生将所体验、感知应用于实践,从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师更应全面收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话交流的信息,及时调控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与目标体系,从而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优化”,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合作。狭义的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广义的合作学习是指问题合作、过程合作、结论合作;课内合作、课外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本合作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鼓励教师应做好让每个学生人人参与的监督与管理工作。“人人参与”不仅是一个观念,同时,也是一个管理问题。所以,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合作学习既做到人人参与,又让每人都在督促其他同学。交流探究学习强调合作交流,让每个人的思想融入集体中,强调利用集体的智慧去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就可以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模式去开展“起步环保,立足环保,美化家园”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人类生命”的道理。合作学习的开展通常是以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甚至全校交流。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创造、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也必然会促进自我反思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与个性发展、个性张扬有积极的意义。 (四)沟通。沟通是交流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众所周知,有时与一位知识丰富的人交谈一小时比去学一星期的课效果还要好。这就表明“沟通”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的知识成长来源于两方面,其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其二是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尤其是第二方面,它的主要途径就是“沟通”。课堂内与课堂外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一让“领会的”与“模糊的”进行沟通,后者的发言是提出问题,前者的发言是解释,“沟通”之后思想发生碰撞、分歧,直至统一。二让学生之间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理解,并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
(五)讨论。讨论是问题的高潮,首先它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当群体中出现某一答案倾向时,其他同学可能会沿着这一思维逼近答案,直至破解,达到一定的效果,当出现不同意见、不同看法时,就会出现争论,这就是讨论的“闪光点”。教师参与其中以平等身份与学生讨论,不管哪一种意见、方法正确,教师不随便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去鉴别出其中的正与误,讨论出正确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比如,在以“做家用电器的主人——电视机”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在雷雨天气时,应如何注意防雷安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在全班汇报,然后给出正确的防雷安全的方法。
(六)调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现代信息为支撑,能全面沟通与世界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连接点,是一个“视窗”,是全信息化的,因此它是变化的,会随着现实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可能设在大自然的草坪、小河边,也可能随着人们相互交流中的某种激情而得以延伸。同时,它是不确定的,取材按什么形式,活动的侧重点,话题的迂回等都可能導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确定性。正是这些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学生的自我积极调控;二是教师在不同的情景中,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目标进行适时调控。
(七)反思。反思的实质就是知识的整合过程,新知识与旧知识、由经验之间的协调统一,知识重新建构,逐步完善每个个体的认知体系。教学方法中常用的归纳法,就是反思的一种方法与途径,通过反思,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这就是知识优化的结果。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们不仅要会归纳,更重要的是“发现”,要发现新问题、新矛盾,深入探究、继续探究,拓展知识的外延,实现多维度、多角度、多视野看问题,起到举一反三、窥一而知其百的作用。
四、交流探究学习的实践体会
(一)学生学习是吸收与建构交融并存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动态的结构,认知结构会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不断地分化与重组,形成与发展。教师要促使这种结构的完善与发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学生的智力是模仿能力、想象能力最丰富的时候,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使学生由感觉记忆顺利过渡到长期记忆,最终转化为自觉、主动地进行记忆,重要的是以使学生掌握理解性、应用性知识为终极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吸取新知识、新经验,输入自己的大脑进行重组、进行优化,最终形成每个个体最优化的知识结构。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随着交流探究学习实践的深入,深深感到教师的角色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教师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勇于合作的探究者,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与榜样,为学生带来愉悦,真正成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服务者。
(三)课堂的重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主动权在学生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人,主动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这种参与是尽可能深层次的参与,留出空间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独立解决,小组的讨论、合作分工,让学生“触摸”知识,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的“动”与不断的“想”当中,教师会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学生、鼓励学生、欣赏学生,让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满爱意,从而让学生幸福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宋爽.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5).
[2].张子庆.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之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性[J].中外交流,2019,026(029):211.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流探究性学习;实践;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总体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会学习,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性学习将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本文着重阐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交流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
一、交流探究学习的理论依据
交流探究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探究性学习大致包括实验探究学习、活动探究学习、交流探究学习与反思探究学习。这几种探究学习往往交叉进行,或重复进行,以反思探究为最高层次,不断循环。交流探究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决定了学生通常大都对事物充满好奇,爱提问,爱表现,爱交流。交流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发展观教育、人本主义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一种崭新体现,是师生、生生和谐平等关系的延伸发展与推进。
二、交流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交流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能力,交流是人获得有效发展的前提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让疑点、难点、困惑点摆出来,这就有了探究的目标,这样的交流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教师在知识系统化、发展化的一个“制高点”去提出问题,引领、点拨、指导学生向更高、更深层次地探究新知识、探究新问题,并积极、主动而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
三、交流探究学习的实施环节与内容
(一)出现问题。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问题可以诞生新的问题、新的观点、新的见解。”学生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发现、新创造皆来源于问题的发现。问题是学生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起点”,同样,问题也是连接学生开展交流探究性活动各个环节的“纽带”与“桥梁”。科学家波普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实验,去操作,去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学生的交流探究性学习不断地以新的问题为“切入点”“转折点”,问题为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交流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动力”,问题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交流探究性学习不断地向前推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思考如何引领、点拨、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应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给学生搭建提问题的平台,应当给学生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欲望。其次,应当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怎样才能为学生所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交流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能自主地、自觉地、自由地、自在地提出相关的探究性问题,但有时这种理想化的目标并非都能实现,因为提出一个有价值、有意义、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往往比解决这个问题更困难,也更有意义。再者,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与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有一些事物与学生的认知基础与能力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有时学生提出相关问题的确存在着困惑。必要时,探究性的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来。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所关注,所接纳,所认可,最终能够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因此,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以“地方与社区的自然资源及其状况”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如何治理与防治地方与社区的水土资源流失,如何保护与利用好地方与社区的植被资源等等问题。又比如,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垃圾,对于废旧电池,我们该做点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等等问题。又比如,在以“走进蔬菜世界”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什么是“净菜”?净菜有什么特点?购买净菜有什么好处?人们通常将蔬菜分为哪几类?根据是什么?在菜市场中有哪些蔬菜是本地生产的?哪些主要是从外地运来的?蔬菜的营养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我们平时经常食用的蔬菜有哪些营养成分等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要发生在探究的起始阶段,可以在课程实施的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并且提问应遵循适时性、适度性、恰当性、激励性等等基本原則,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二)对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师生、生生、生本的深层对话中不断探寻新的话题而展开的。这样的话题理应是在对话中自由引发出来的,彰显其随机性与非线性的特质。教师应依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现实状况与学生认知能力的诉求以及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构建良好的活动情境氛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适时、恰当的予以引领、点拨与指导,让生生间通过深度对话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予以解决,让学生不断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并能及时的理解、体验与感悟。教师应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交流探究的内容作适时、适度、适当的引导,循序渐进地深入与深化学生进行交流探究学习的内容,教师适时的“引探”,让学生激烈地进行讨论,关键处点拨疑难,学生将所体验、感知应用于实践,从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师更应全面收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话交流的信息,及时调控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与目标体系,从而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优化”,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合作。狭义的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广义的合作学习是指问题合作、过程合作、结论合作;课内合作、课外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本合作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鼓励教师应做好让每个学生人人参与的监督与管理工作。“人人参与”不仅是一个观念,同时,也是一个管理问题。所以,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合作学习既做到人人参与,又让每人都在督促其他同学。交流探究学习强调合作交流,让每个人的思想融入集体中,强调利用集体的智慧去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就可以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模式去开展“起步环保,立足环保,美化家园”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人类生命”的道理。合作学习的开展通常是以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甚至全校交流。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创造、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也必然会促进自我反思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与个性发展、个性张扬有积极的意义。 (四)沟通。沟通是交流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众所周知,有时与一位知识丰富的人交谈一小时比去学一星期的课效果还要好。这就表明“沟通”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的知识成长来源于两方面,其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其二是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尤其是第二方面,它的主要途径就是“沟通”。课堂内与课堂外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一让“领会的”与“模糊的”进行沟通,后者的发言是提出问题,前者的发言是解释,“沟通”之后思想发生碰撞、分歧,直至统一。二让学生之间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理解,并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
(五)讨论。讨论是问题的高潮,首先它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当群体中出现某一答案倾向时,其他同学可能会沿着这一思维逼近答案,直至破解,达到一定的效果,当出现不同意见、不同看法时,就会出现争论,这就是讨论的“闪光点”。教师参与其中以平等身份与学生讨论,不管哪一种意见、方法正确,教师不随便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去鉴别出其中的正与误,讨论出正确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比如,在以“做家用电器的主人——电视机”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在雷雨天气时,应如何注意防雷安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在全班汇报,然后给出正确的防雷安全的方法。
(六)调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现代信息为支撑,能全面沟通与世界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连接点,是一个“视窗”,是全信息化的,因此它是变化的,会随着现实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可能设在大自然的草坪、小河边,也可能随着人们相互交流中的某种激情而得以延伸。同时,它是不确定的,取材按什么形式,活动的侧重点,话题的迂回等都可能導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确定性。正是这些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学生的自我积极调控;二是教师在不同的情景中,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目标进行适时调控。
(七)反思。反思的实质就是知识的整合过程,新知识与旧知识、由经验之间的协调统一,知识重新建构,逐步完善每个个体的认知体系。教学方法中常用的归纳法,就是反思的一种方法与途径,通过反思,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这就是知识优化的结果。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们不仅要会归纳,更重要的是“发现”,要发现新问题、新矛盾,深入探究、继续探究,拓展知识的外延,实现多维度、多角度、多视野看问题,起到举一反三、窥一而知其百的作用。
四、交流探究学习的实践体会
(一)学生学习是吸收与建构交融并存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动态的结构,认知结构会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不断地分化与重组,形成与发展。教师要促使这种结构的完善与发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学生的智力是模仿能力、想象能力最丰富的时候,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使学生由感觉记忆顺利过渡到长期记忆,最终转化为自觉、主动地进行记忆,重要的是以使学生掌握理解性、应用性知识为终极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吸取新知识、新经验,输入自己的大脑进行重组、进行优化,最终形成每个个体最优化的知识结构。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随着交流探究学习实践的深入,深深感到教师的角色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教师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勇于合作的探究者,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与榜样,为学生带来愉悦,真正成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服务者。
(三)课堂的重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主动权在学生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人,主动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这种参与是尽可能深层次的参与,留出空间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独立解决,小组的讨论、合作分工,让学生“触摸”知识,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的“动”与不断的“想”当中,教师会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学生、鼓励学生、欣赏学生,让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满爱意,从而让学生幸福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宋爽.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5).
[2].张子庆.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之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性[J].中外交流,2019,026(02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