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高中的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对话式教学是将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意识或教学精神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的,它是师生、生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立场,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活动、言谈、倾听、反思等形式,进行的双向沟通的合作方式。
【关键词】 对话教学;倾听;反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表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高中语文课怎么教?教什么?传统观念当中总离不开一个基本的想法:那就是一堂课总要“交给”学生一些知识。知识传授得多和少、好和坏,直接体现着这节课的价值。殊不知,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接受和记忆,而是感受、体验、自省和提高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有自己的东西,需要老师重视学生自己的东西——语文的、生活的、社会的。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借助有关载体,如课文,去展示、交流、确认学生对生活的这种理解、感受、体验和认识,并进而加以提升。对学生来说,他的这些东西拿出来和不拿出来不一样,有交流和没交流不一样,得到别人的确认和没得到别人的确认不一样。其间,老师的任务就是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而不是越俎代庖,什么都靠老师去“讲”,老师要实现由传授者、管理者到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转换。角色的转换必然要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单项意义的“讲授”已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则是交流与对话。对话教学是将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意识或教学精神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的,它是师生、生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立场,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活动、言谈、倾听、反思等形式,进行的双向沟通的合作方式,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点。
一、自我对话
自我对话在通常意义上是指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作为被观察者的“我”与作为观察者的“我”的对话,也就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的反思性理解,在反思、咀嚼、回味中,个体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从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自我对话同时也是完全开放的,它也应该是在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性理解,是对自己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人的原因的探究,合理性的追问。史密斯认为:“自我理解的真正提高是四重行为的不断递进,向他人开放;与他人交流;某种包含自我更新意味的自我反省;重新与他人交流,正是在自我与非我的辨证关系中进行的四重行为,肯定了解构工程的深刻的道德意义,为人与人之间真切的交往提供了基础。”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感悟、多思考,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地开展自我对话。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的自我对话,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因此,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对话,应该是一种趋向真善美的对话。
二、与他人对话
(1)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传统语文教学很少涉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在相互对话、相互影响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因素被完全忽视和浪费掉了,这也是语文教学长期呈现出静态局面的一个原因所在。对话式语文教学则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重新寻回失落已久的生生对话权。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2)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独白,包办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被物化和客体化了。而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对象性活动中的那种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即“主—主”关系。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式教师和教师式学生,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在语文探究活动中,对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倾听。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初步的感受、分析和理解。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
三、学生与课本的对话
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中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学生与课本的对话主要是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阅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其实是学生与文本的一种对话过程。学生面对作品的第一步是寻疑,用问题扣击文本,如教师可问:《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忘却”与“纪念”是矛盾的,为何能统一在一起?学生可在这里质疑,从而去探究作品的主旨。第二步是应答,文本接纳问题,并作出回答。接受美学家尧斯主张阅读要关注“作品对我说什么,我对作品说什么”。例如《药》中夏瑜说“可怜”,“可怜”,花白胡子们是不可能理解他说阿义“可怜”的含义的,学生要弄清为什么阿义可怜,就要从作品的精神层面去理解。对此学生要以自己的审美标准、价值尺度作出判断。第三步是融合,学生与教材之间可以通过提问、回答、假设、反驳、肯定、否定、补充、延伸等方式,实现作品当下意义的生成。这一层次要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不拘泥于现成的定论。在这种对话中,只要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面对一篇篇课文、一部部作品时,他们就能带
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初步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与作者交流,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与思考,另一种解读,这样,学生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
总之,对话教学是将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意识或教学精神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的,它是师生、生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立场,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活动、言谈、倾听、反思等形式,进行的双向沟通的合作方式, 对话是阅读的本质,同时是有效教学交往的主要方式,对话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处在探索阶段,仍需作很多的探索。
【关键词】 对话教学;倾听;反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表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高中语文课怎么教?教什么?传统观念当中总离不开一个基本的想法:那就是一堂课总要“交给”学生一些知识。知识传授得多和少、好和坏,直接体现着这节课的价值。殊不知,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接受和记忆,而是感受、体验、自省和提高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有自己的东西,需要老师重视学生自己的东西——语文的、生活的、社会的。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借助有关载体,如课文,去展示、交流、确认学生对生活的这种理解、感受、体验和认识,并进而加以提升。对学生来说,他的这些东西拿出来和不拿出来不一样,有交流和没交流不一样,得到别人的确认和没得到别人的确认不一样。其间,老师的任务就是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而不是越俎代庖,什么都靠老师去“讲”,老师要实现由传授者、管理者到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转换。角色的转换必然要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单项意义的“讲授”已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则是交流与对话。对话教学是将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意识或教学精神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的,它是师生、生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立场,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活动、言谈、倾听、反思等形式,进行的双向沟通的合作方式,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点。
一、自我对话
自我对话在通常意义上是指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作为被观察者的“我”与作为观察者的“我”的对话,也就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的反思性理解,在反思、咀嚼、回味中,个体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从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自我对话同时也是完全开放的,它也应该是在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性理解,是对自己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人的原因的探究,合理性的追问。史密斯认为:“自我理解的真正提高是四重行为的不断递进,向他人开放;与他人交流;某种包含自我更新意味的自我反省;重新与他人交流,正是在自我与非我的辨证关系中进行的四重行为,肯定了解构工程的深刻的道德意义,为人与人之间真切的交往提供了基础。”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感悟、多思考,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地开展自我对话。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的自我对话,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因此,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对话,应该是一种趋向真善美的对话。
二、与他人对话
(1)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传统语文教学很少涉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在相互对话、相互影响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因素被完全忽视和浪费掉了,这也是语文教学长期呈现出静态局面的一个原因所在。对话式语文教学则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重新寻回失落已久的生生对话权。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2)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独白,包办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被物化和客体化了。而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对象性活动中的那种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即“主—主”关系。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式教师和教师式学生,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在语文探究活动中,对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倾听。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初步的感受、分析和理解。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
三、学生与课本的对话
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中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学生与课本的对话主要是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阅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其实是学生与文本的一种对话过程。学生面对作品的第一步是寻疑,用问题扣击文本,如教师可问:《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忘却”与“纪念”是矛盾的,为何能统一在一起?学生可在这里质疑,从而去探究作品的主旨。第二步是应答,文本接纳问题,并作出回答。接受美学家尧斯主张阅读要关注“作品对我说什么,我对作品说什么”。例如《药》中夏瑜说“可怜”,“可怜”,花白胡子们是不可能理解他说阿义“可怜”的含义的,学生要弄清为什么阿义可怜,就要从作品的精神层面去理解。对此学生要以自己的审美标准、价值尺度作出判断。第三步是融合,学生与教材之间可以通过提问、回答、假设、反驳、肯定、否定、补充、延伸等方式,实现作品当下意义的生成。这一层次要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不拘泥于现成的定论。在这种对话中,只要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面对一篇篇课文、一部部作品时,他们就能带
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初步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与作者交流,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与思考,另一种解读,这样,学生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
总之,对话教学是将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意识或教学精神贯穿到教学实践中去的,它是师生、生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立场,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活动、言谈、倾听、反思等形式,进行的双向沟通的合作方式, 对话是阅读的本质,同时是有效教学交往的主要方式,对话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处在探索阶段,仍需作很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