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电影中的主人公整个人生都是都被窥探、安排的,而今天我所要说的是现实版的楚门,只不过人生不是被偷窥和安排的,是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一部长达49年的纪录片《人生七年》。导演选择了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孩子,从七岁开始每隔七年采访一次,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来自伦敦东区贫民区,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家往往会通过纵向研究,跟踪研究被试很多年,虽是一项需要人力、物力并会消耗精力的事情,但通过纵向研究往往能看到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转折点。哲学中说事物是发展的,量变引起质变,纵向研究往往就会让我们看到发展中细微的变化,以及这些细微变化引起的巨大质变。片子从7岁开始到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及56岁,每次采访虽然都是短暂的,但每个人的差距会引发我们的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他们之间的差距这么大。我想正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细微的影响。
14个孩子里出身名门的三个男生,对未来应该去上怎样的学校有明确的规划,这是上流社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果真他们都按照预定目标成为了人生赢家。约翰,7岁的他看《泰晤士报》、《观察》杂志,21岁他对未来的规划是成为一名法官,28岁他成为了一名法庭律师,也在寻求不同程度的发展。35岁开始为保加利亚做慈善工作,42岁成为英国王室顾问律师,49岁、56岁依然如此。还有约翰的小伙伴查尔斯,28岁成为英国BBC制作人,走在了自己规划的路途中。安德鲁,成为了梦想的律师,35岁成为公司合伙人,之后的采访里的他一脸平静的说着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没有偏离正轨。三个人人生的平稳会让很多人觉得社会不公,认为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他们一切都是既定的,但约翰的一句话引人深思:为什么别人只能看到我们的成功,不问问我们是熬过了多少个奋斗的日益,翻遍了多少书才有了今天,人们明明有机会,却不去尽量利用它们,但人们只要不滥用机会和他们享有的特权,我就不觉得有什么错。他们只不过是利用了父母给他们创造的条件,让自己更努力。
正如从小在农场长大的尼古拉斯,7岁的他还是一个羞答答的小男生,4岁内敛的他低着头面对采访的镜头,说自己对物理、化学感兴趣,21岁他成为了牛津大学的学生。他是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自己计划自己的人生或是确定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明白自己的内心需求,始终知道自己想要去实现的梦想是什么,牛津不适合自己继续做研究,就移民去了美国进行核融合实验。他7岁的梦想是研究月亮,尽管长大后的他没有去研究月亮,却成为了一名物理学家,35岁做了教授,42岁开始写书。他说,是农场的生活经历让他有一种凡是做好的倔强精神,难道这不是用努力改变人生的故事么?
56岁时,出身名门的三个男生,还有一个女生苏西,不论是事业还是婚姻,都在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事业上努力的方向也很明确,尽管苏西没有成为事业是上的女强人,优越家庭条件和幸福的婚姻没有让她像伦敦东区的三个女生一样,让岁月的痕迹在脸上写满。来自福利院的保罗和西蒙,让人心疼:单亲家庭成长、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没有明确规划的未来,但都有一个能干的妻子。保罗7岁不知道大学是什么,不想结婚,原生家庭中没有感受过足够亲密的他在有女儿的一刻十分高兴,认为自己老了也有人可以陪伴,可以有人拥抱、亲吻自己,表现出内心对爱的需求。两个人保罗和西蒙身上的消极态度却是惊人的相似,更是看到了他们在原生家庭中思想意識的潜移默化,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做不到,父母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孩子是能感受到的,并会延伸到自己身上。
无论是历史名人还是自身经历,我总坚信我们能从原生家庭受到的影响会很多,但如果父母给予的是正能量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有不懈努力的意志,每个人的都是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孟母三迁,给孟子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而孟子也靠自身努力成为了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岳母刺字,在国难当头之时,忍万般不舍给岳父刺字“精忠报国”,使岳飞之精忠流传千古;孔子三岁丧父,却有一个坚强、独立、有远见的母亲,不断引导,使孔子能够复兴礼乐,创建儒家学说,成为一代圣人……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记录片中14个人不是典型,但每个人都在说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寒门出身的孩子,很希望能再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能够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好的规划,可惜没有如果,很多时候只能面对现实并去应对。很赞成出身名门的布鲁斯说的话,他认为相比巨额的物质财产,让孩子接受教育让他们有文化、有知识,才是别人抢不走的财富。相比物质生活的满足,更应该去发掘孩子的内心需求,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给孩子创造上进努力条件、争取赢得先机的机会,不应该是让他们衣食无忧犹如生活在童话世界,而是带他们出去看看这个纷杂美好的世界,慢慢的体会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做一个勇敢不惧未来、独立不失善良的小战士,能独立思考自己人生的每一步,看清真实的自己,自信且坚定的迈步在那条自己规划的途中,勇敢面对每一次的起伏,不辜负自己每一滴的付出和努力!而不是像影片中的人物,五十知天命,方知少壮当努力。
14个孩子里出身名门的三个男生,对未来应该去上怎样的学校有明确的规划,这是上流社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果真他们都按照预定目标成为了人生赢家。约翰,7岁的他看《泰晤士报》、《观察》杂志,21岁他对未来的规划是成为一名法官,28岁他成为了一名法庭律师,也在寻求不同程度的发展。35岁开始为保加利亚做慈善工作,42岁成为英国王室顾问律师,49岁、56岁依然如此。还有约翰的小伙伴查尔斯,28岁成为英国BBC制作人,走在了自己规划的路途中。安德鲁,成为了梦想的律师,35岁成为公司合伙人,之后的采访里的他一脸平静的说着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没有偏离正轨。三个人人生的平稳会让很多人觉得社会不公,认为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他们一切都是既定的,但约翰的一句话引人深思:为什么别人只能看到我们的成功,不问问我们是熬过了多少个奋斗的日益,翻遍了多少书才有了今天,人们明明有机会,却不去尽量利用它们,但人们只要不滥用机会和他们享有的特权,我就不觉得有什么错。他们只不过是利用了父母给他们创造的条件,让自己更努力。
正如从小在农场长大的尼古拉斯,7岁的他还是一个羞答答的小男生,4岁内敛的他低着头面对采访的镜头,说自己对物理、化学感兴趣,21岁他成为了牛津大学的学生。他是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自己计划自己的人生或是确定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明白自己的内心需求,始终知道自己想要去实现的梦想是什么,牛津不适合自己继续做研究,就移民去了美国进行核融合实验。他7岁的梦想是研究月亮,尽管长大后的他没有去研究月亮,却成为了一名物理学家,35岁做了教授,42岁开始写书。他说,是农场的生活经历让他有一种凡是做好的倔强精神,难道这不是用努力改变人生的故事么?
56岁时,出身名门的三个男生,还有一个女生苏西,不论是事业还是婚姻,都在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事业上努力的方向也很明确,尽管苏西没有成为事业是上的女强人,优越家庭条件和幸福的婚姻没有让她像伦敦东区的三个女生一样,让岁月的痕迹在脸上写满。来自福利院的保罗和西蒙,让人心疼:单亲家庭成长、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没有明确规划的未来,但都有一个能干的妻子。保罗7岁不知道大学是什么,不想结婚,原生家庭中没有感受过足够亲密的他在有女儿的一刻十分高兴,认为自己老了也有人可以陪伴,可以有人拥抱、亲吻自己,表现出内心对爱的需求。两个人保罗和西蒙身上的消极态度却是惊人的相似,更是看到了他们在原生家庭中思想意識的潜移默化,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做不到,父母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孩子是能感受到的,并会延伸到自己身上。
无论是历史名人还是自身经历,我总坚信我们能从原生家庭受到的影响会很多,但如果父母给予的是正能量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有不懈努力的意志,每个人的都是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孟母三迁,给孟子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而孟子也靠自身努力成为了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岳母刺字,在国难当头之时,忍万般不舍给岳父刺字“精忠报国”,使岳飞之精忠流传千古;孔子三岁丧父,却有一个坚强、独立、有远见的母亲,不断引导,使孔子能够复兴礼乐,创建儒家学说,成为一代圣人……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记录片中14个人不是典型,但每个人都在说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寒门出身的孩子,很希望能再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能够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好的规划,可惜没有如果,很多时候只能面对现实并去应对。很赞成出身名门的布鲁斯说的话,他认为相比巨额的物质财产,让孩子接受教育让他们有文化、有知识,才是别人抢不走的财富。相比物质生活的满足,更应该去发掘孩子的内心需求,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给孩子创造上进努力条件、争取赢得先机的机会,不应该是让他们衣食无忧犹如生活在童话世界,而是带他们出去看看这个纷杂美好的世界,慢慢的体会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做一个勇敢不惧未来、独立不失善良的小战士,能独立思考自己人生的每一步,看清真实的自己,自信且坚定的迈步在那条自己规划的途中,勇敢面对每一次的起伏,不辜负自己每一滴的付出和努力!而不是像影片中的人物,五十知天命,方知少壮当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