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分组办法、流程设计以及实施策略。
【关键词】合作学习 实施 策略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在新一轮课堂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当学生进入班集体时,就如同进入了一个特有的小社会,他们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吸取集体的帮助教益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小集体。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分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他们提供许多能实现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位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分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办法
1.小组容量
根据实践经验,一般按6人为一个小组来划分较为科学,这样既可避免因小组人数过多而导致组内管理困难,任务分散严重,个人责任感降低的问题,又可避免因小组人数过少而导致组内学习活动气氛不浓,过于冷场的局面,还可避免因小组人数过少而导致组内力量过于薄弱的状况。
2.组员编排
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统筹安排,合理搭配,确保每小组都有比较优秀的学生,也有相对较弱的学生。为了体现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每个小组的总体实力应尽量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能在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小组长的确定
小组长是小组与教师沟通联系的桥梁,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小组长应选取本组中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同时又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的同学担任。
三、分组合作学习的流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有效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使课堂更富有生气和效率。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以创设 “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游戏情境;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创设“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趣味故事情境。总之,通过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非常乐于接受。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即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无向性,充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在探究中,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最终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
4.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当教师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要给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四、分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分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又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讨、研究。下面,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条重要策略:
1.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充分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性别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搭配。编组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1)学生的基础。保证同一个小组内混合数学基础好、中、差的学生。(2)学生的能力。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思维比较敏捷,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能充分保证小组活动的效率。(3)学生的性别。在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考察问题的视角,使小组对问题的看法、思考更完整、更全面。
2.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教师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把小组学习成果作为评价的依据,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样,不仅能让大多数学生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3.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关注个体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参与面不均衡,合作交流往往成为优等生“表演”的舞台,抢先发言,争着表现。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观众”。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对于种种不平衡的现象,应多作研究分析,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以保证学生人人有参与的机会,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4.教师要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担负起管理和调控的职责。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合作交流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究。其次,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可能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很有可能会导致学习活动陷于困境,无法继续开展。因此,教师要注意深入到每个小组中,认真倾听学生的质疑,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及时点拨,排除障碍。学生相互间交流、讨论时,教师应多听、多看、多想,广泛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综合整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对下一步的教学做出安排或调整。
5.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有机结合起来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孤立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必须与自主探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为此,在合作交流前,教师必须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保证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务院国发(2001)2号文件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银海区银滩中学)
【关键词】合作学习 实施 策略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在新一轮课堂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当学生进入班集体时,就如同进入了一个特有的小社会,他们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吸取集体的帮助教益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小集体。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分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他们提供许多能实现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位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分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办法
1.小组容量
根据实践经验,一般按6人为一个小组来划分较为科学,这样既可避免因小组人数过多而导致组内管理困难,任务分散严重,个人责任感降低的问题,又可避免因小组人数过少而导致组内学习活动气氛不浓,过于冷场的局面,还可避免因小组人数过少而导致组内力量过于薄弱的状况。
2.组员编排
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统筹安排,合理搭配,确保每小组都有比较优秀的学生,也有相对较弱的学生。为了体现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每个小组的总体实力应尽量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能在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小组长的确定
小组长是小组与教师沟通联系的桥梁,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小组长应选取本组中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同时又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的同学担任。
三、分组合作学习的流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有效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使课堂更富有生气和效率。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以创设 “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游戏情境;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创设“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趣味故事情境。总之,通过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非常乐于接受。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即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无向性,充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在探究中,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最终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
4.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当教师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要给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四、分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分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又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讨、研究。下面,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条重要策略:
1.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充分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性别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搭配。编组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1)学生的基础。保证同一个小组内混合数学基础好、中、差的学生。(2)学生的能力。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思维比较敏捷,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能充分保证小组活动的效率。(3)学生的性别。在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考察问题的视角,使小组对问题的看法、思考更完整、更全面。
2.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教师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把小组学习成果作为评价的依据,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样,不仅能让大多数学生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3.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关注个体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参与面不均衡,合作交流往往成为优等生“表演”的舞台,抢先发言,争着表现。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观众”。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对于种种不平衡的现象,应多作研究分析,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以保证学生人人有参与的机会,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4.教师要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担负起管理和调控的职责。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合作交流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究。其次,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可能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很有可能会导致学习活动陷于困境,无法继续开展。因此,教师要注意深入到每个小组中,认真倾听学生的质疑,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及时点拨,排除障碍。学生相互间交流、讨论时,教师应多听、多看、多想,广泛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综合整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对下一步的教学做出安排或调整。
5.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有机结合起来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孤立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必须与自主探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为此,在合作交流前,教师必须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保证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务院国发(2001)2号文件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银海区银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