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问题颇多。本文对目前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中等职业教育
1 中等职业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数学基础差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现在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特别是数学学科,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文化科目中考分数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数学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数学课就“头疼”。
1.2 “够用为度”标尺的问题
随着中职学校培养目标从“中等技术人才”向“高素质劳动者”的调整,作为文化基础课程的数学,强调“够用为度”原则。然而,数学课程中“够用”的标尺却不容易把握。在课程的实施上,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理解一个公式、一个结论,往往都需要大量的预备知识作为基础。“够用”的尺度自然变得模糊。数学课程的学习其实还担当起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一目的,在这个问题上更是难于把握够用的尺度了。
1.3 就业导向关注劳动技能,数学知识的直接应用少
中职教育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这一理念下职业能力是本位,在培养过程中也以职业实践作为主线,对数学知识理论应用的较少。
1.4 “2+1”办学模式下课时的缩减
在就业导向思想指引下,各中等职业学校在“2.5+0.5”的办学模式基础上积极推行“2+1”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三年到企业顶岗生产实习。在校两年当中,专业实训与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所占的比重也在增加;对文化基础课程,除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和体育外,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公关和礼仪等也都是必修课程,对数学课而言,已经难于保证了。
2 实施中职数学教育的对策分析
2.1 恰当定位中职数学的地位和作用
中职数学区别于正常的数学,不再需要很强的系统性,毋须考虑数学进一步深造和研究,它有很强的工具性,适合于某种专业的课程需要和相应职业最基本需求。所以,作为中职数学的使命,教学是服务于对应专业的专业课程和职业岗位。由于担任数学教学的一般都是早期数学专业毕业的专职数学教师,对专业课程不熟悉,难于把握数学知识在专业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应用情况和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专业课程的教师也不熟悉数学的教学规律,只知应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因此,现有的数学教师可通过学习和进修适应教学的需要。
2.2 教学内容应服务于专业课程
在教学模式上应加强学科联系,使数学课能满足该专业各专业课程的需求。在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各知识点的具体应用情况,对数学内容进行筛选和理顺,根据数学要求“自成体系”。
2.3 教学目标高低要适当
由于中职复杂的教学情况(专业不同、学情不同、市场需求不同等),教学要求不能一刀切。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在开学初应针对各个专业、各个班级按市场要求、学生实际等相关要求制订教学计划,明确各班级、各学生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可以考虑分层教学、分专业板块教学等措施,实施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①分层教学。通过一定形式的测试,将学生分成A、B两种教学班,A班以基本掌握初中知识为起点,教学目标相对较高;而B班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在B班中的教学较多地复习初中知识点,不过方法必须是具有专业特色,比如对机电专业复习圆的面积公式,就可以拿一个机械零件作讲解。不管是A班还是B班,教学要求都应基本能满足专业课程需求—“够用为度”,只是对B班,更多的内容只给出公式或算法,而不关注知识的联系和推理。②由于数学课时的限制,可以把一部分内容放到顶岗实习前来讲。这部分内容在专业课程中并不急需,但在以后从事该职业时是必要的。在教学上,采用介绍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自学,只要让学生清楚有哪些知识、在什么场合下用到,以及学习的方法即可。
2.4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单从知识来看,数学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又不乏趣味性,教师若以探究式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尽量以实例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情境增强数学的应用性,并多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尽可能结合本地、本校及专业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生动有趣、切合学习内容的课例。同时,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在教授立体几何时,充分使用多面体和旋转体的模型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地寻求与专业相关的数学问题,用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背景作为数学教学的背景。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课教学中,经常接触专业学科中的问题,了解专业技能中需要的专业知识,熟悉专业问题解决中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这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锤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 建立多梯度的评价体系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考核方式合理有助于教学相长。尤其考核的方式不能单一,仅仅从学生的分数成绩来评价不适宜,因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积累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加以量化。评价考核中,要多梯度多标准,各专业有不同的考核目标,各年级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同一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层次要求。
总之,中职数学教学必须转变观念,由知识型向能力型和应用型转化,“以能力为本位”,学生只有看到数学能够应用到专业以及实际中去,才能获得学习的动力,提高数学素养。所以我们教师,更应该正视中职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以扬弃的态度进行改革、结合所教专业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我们要打破中等职业数学课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数学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建富.职业指导[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职业指导[M].中国劳动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舒丹丹)
关键词:数学教学;中等职业教育
1 中等职业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数学基础差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现在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特别是数学学科,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文化科目中考分数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数学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数学课就“头疼”。
1.2 “够用为度”标尺的问题
随着中职学校培养目标从“中等技术人才”向“高素质劳动者”的调整,作为文化基础课程的数学,强调“够用为度”原则。然而,数学课程中“够用”的标尺却不容易把握。在课程的实施上,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理解一个公式、一个结论,往往都需要大量的预备知识作为基础。“够用”的尺度自然变得模糊。数学课程的学习其实还担当起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一目的,在这个问题上更是难于把握够用的尺度了。
1.3 就业导向关注劳动技能,数学知识的直接应用少
中职教育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这一理念下职业能力是本位,在培养过程中也以职业实践作为主线,对数学知识理论应用的较少。
1.4 “2+1”办学模式下课时的缩减
在就业导向思想指引下,各中等职业学校在“2.5+0.5”的办学模式基础上积极推行“2+1”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三年到企业顶岗生产实习。在校两年当中,专业实训与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所占的比重也在增加;对文化基础课程,除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和体育外,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公关和礼仪等也都是必修课程,对数学课而言,已经难于保证了。
2 实施中职数学教育的对策分析
2.1 恰当定位中职数学的地位和作用
中职数学区别于正常的数学,不再需要很强的系统性,毋须考虑数学进一步深造和研究,它有很强的工具性,适合于某种专业的课程需要和相应职业最基本需求。所以,作为中职数学的使命,教学是服务于对应专业的专业课程和职业岗位。由于担任数学教学的一般都是早期数学专业毕业的专职数学教师,对专业课程不熟悉,难于把握数学知识在专业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应用情况和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专业课程的教师也不熟悉数学的教学规律,只知应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因此,现有的数学教师可通过学习和进修适应教学的需要。
2.2 教学内容应服务于专业课程
在教学模式上应加强学科联系,使数学课能满足该专业各专业课程的需求。在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各知识点的具体应用情况,对数学内容进行筛选和理顺,根据数学要求“自成体系”。
2.3 教学目标高低要适当
由于中职复杂的教学情况(专业不同、学情不同、市场需求不同等),教学要求不能一刀切。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在开学初应针对各个专业、各个班级按市场要求、学生实际等相关要求制订教学计划,明确各班级、各学生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可以考虑分层教学、分专业板块教学等措施,实施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①分层教学。通过一定形式的测试,将学生分成A、B两种教学班,A班以基本掌握初中知识为起点,教学目标相对较高;而B班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在B班中的教学较多地复习初中知识点,不过方法必须是具有专业特色,比如对机电专业复习圆的面积公式,就可以拿一个机械零件作讲解。不管是A班还是B班,教学要求都应基本能满足专业课程需求—“够用为度”,只是对B班,更多的内容只给出公式或算法,而不关注知识的联系和推理。②由于数学课时的限制,可以把一部分内容放到顶岗实习前来讲。这部分内容在专业课程中并不急需,但在以后从事该职业时是必要的。在教学上,采用介绍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自学,只要让学生清楚有哪些知识、在什么场合下用到,以及学习的方法即可。
2.4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单从知识来看,数学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又不乏趣味性,教师若以探究式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尽量以实例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情境增强数学的应用性,并多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尽可能结合本地、本校及专业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生动有趣、切合学习内容的课例。同时,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在教授立体几何时,充分使用多面体和旋转体的模型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地寻求与专业相关的数学问题,用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背景作为数学教学的背景。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课教学中,经常接触专业学科中的问题,了解专业技能中需要的专业知识,熟悉专业问题解决中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这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锤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 建立多梯度的评价体系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考核方式合理有助于教学相长。尤其考核的方式不能单一,仅仅从学生的分数成绩来评价不适宜,因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积累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加以量化。评价考核中,要多梯度多标准,各专业有不同的考核目标,各年级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同一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层次要求。
总之,中职数学教学必须转变观念,由知识型向能力型和应用型转化,“以能力为本位”,学生只有看到数学能够应用到专业以及实际中去,才能获得学习的动力,提高数学素养。所以我们教师,更应该正视中职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以扬弃的态度进行改革、结合所教专业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我们要打破中等职业数学课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数学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建富.职业指导[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职业指导[M].中国劳动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舒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