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于1935年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依然宝刀不老,直到现在,在一些影视剧中依然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牛犇,原名张家景,1946年,他首次在电影《圣城记》中饰演村童“小牛子”,从此,所有认识他的人皆以“小牛子”称之。1948年,牛犇赴香港拍片,临行前,他请导演谢添为他起个艺名,谢添说:“现在大伙都叫你小牛子,那就再添三只牛吧!”“犇”者,跑也,从此,牛犇就像牛一样,在银幕上奔跑了一辈子。牛犇的健康长寿,和他对电影事业的执着、风趣幽默的性格及生活习惯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我是黄河的儿子” 牛犇拍戏时的认真是出了名的,每拍一部片子,他总要给自己设计一些符合人物身份的习惯性动作,为剧本增色。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牛犇曾多次受伤,如在拍《风吹风铃》“抢婚”这段戏中,由于拉驴的人没有抓住笼头,驴子受惊,牛犇头朝下摔了下来,导致颈椎骨裂、胸骨错位、肋骨也断了两根,当场休克。醒来后,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导演,给你添麻烦了。”为了不耽搁剧组进度,他忍着剧痛,打了麻药再次来到拍摄现场,把剩下的近景戏拍完。戏中有一段自责的镜头,要打自己的脸。尽管导演说可以不打,可牛犇不愿删戏,打了几下后,跟在后面的医生急了,急忙上前劝阻,说如果二次受伤就会导致终身残废,他这才作罢。这次事故,让牛犇在床上躺了整整9个月。
最惊心动魄的是那年冬天在黄河边上拍《高中锋与矮教练》,演教练的牛犇追赶中锋至黄河边,脚下一滑,掉进了湍急的黄河之中。他在又冷又浑又急的水中挣扎着,几次触岸,又因岸的坍塌被河水卷走。千钧一发之际,牛犇甩开双臂,铆足了劲往岸上冲,在他人的帮助下,牛犇终于上了岸。大伙纷纷为他庆幸,可牛犇却风趣地说:“我是黄河的儿子,母亲怎么忍心将儿子呼唤‘去’呢。”说得在场的人既心痛又心酸。
“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 牛犇的性格幽默而风趣,故被人以“老顽童”称之。2014年,时年已是79岁的牛犇和台湾演员秦汉、香港演员曾江及内地演员雷恪生等合作,前往法国、瑞士等地拍摄中国版的《花样爷爷》。出发前,导演发现“老顽童”有点健忘,没想到一出国,这健忘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的麻烦。忘钥匙、忘手机、忘护照且不说,到达法国的第一天,他就把行李箱的钥匙给丢了。没办法,大伙只能七手八脚地帮他把锁给锯了,方把衣服拿出来;牛犇生性好奇,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在陌生的城市,走着走着就脱离了“组织”,令他人头疼不已。首先是在巴黎地铁站,因为看一尊雕像而停住了脚步,让他人好一顿找;在卢浮宫,他又忘乎所以地跟错了队,以至错过了原定的集合时间,让其他“爷爷”在外苦候多时。对此,牛犇的解释是:“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到哪里都喜欢看东西。”牛犇还是个“吃货”,到达巴黎后吃第一顿早餐时,这个79岁的老人竟然一连吃了11片面包,把旁人看得目瞪口呆,“大胃王”的美名因此而得。
“活一天就要很好地过一天” 生活中的牛犇喜欢找事做、找乐子,这也是他高寿的一个主要原因。走进牛犇的“小花园”,可以看见院里皆是郁郁葱葱的花草。硕大的鱼缸里,几条漂亮的观赏鱼正悠然自得地游着,一只大乌龟缩在一旁,惬意地闭目养神……说起这些花草的来历和养殖的经验,牛犇兴趣盎然。
原来,老人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癖好”,那就是每次到外地拍戏,总要带几株当地的花草回来,把它种在自己的院里,既有南方的,也有北方的。按理说,北方的植物种在上海,难免会因为“水土不服”而枯萎,可说来也奇,即便是北方的花草,在牛犇的摆弄下,也照样能“落户生根”,且长势喜人。拍摄《花样爷爷》时,牛犇去了阿尔卑斯山,在那里捡了几个大松塔,虽然发不了芽,可老人还是把它们和花卉放在一起,闲来无事就欣赏一番。牛犇说:“我养花养草也是为了修身养性,自得其乐。我的花草从来不浇营养液,但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水分。”牛犇的手特别巧,他养鱼的方法也很特别:为免去换水的麻烦,他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套“细水长流”自动换水法……“我闲来无事,养养花草、养养鱼,这也是找乐子嘛,活一天就要很好地过一天。”牛犇悠然地说。
“换个劳动方式,也是一种锻炼” 牛犇常说自己的生活方式很简单,饮食也不怎么讲究。他家的冰箱里放满了馒头、蘑菇、红烧鱼块等食品,可他自己吃的很简单。如果说有什么食品是他的“最爱”,那就是冰淇淋。他不喝牛奶,但爱吃冰淇淋,一年四季都吃,有时一早起来就吃,自认为“可以补充蛋白质”。
有朋友提醒他年纪大了,平时要注意各种营养的摄入,可以吃一些滋补品,科学养生。但他觉得自己的一生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没问题:“我吃过混合面,小时候窝窝头就算是个好东西了。”在他眼里,健康的饮食就是吃喝有度,每餐吃七分饱,不暴饮暴食。他还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某些生活习惯也在改变,比如,以前我一有急事就跑著去,现在慢慢地走。但这并不表明年纪大就不要动了,能做的事还是要做,因为多活动对身体有好处。对我来说,平时换个劳动方式,也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锻炼。饭做好了,我就拖地板,地板拖完了,我再抹桌子,这也算是我的养生经吧。”
“增强免疫力是解决小毛病的有效方法” 对于疾病,牛犇认为应当“早发现,早治疗”。上海电视台娱乐频道主持人曾在“36.7℃明星听诊会”节目中问他:“一个人到了80岁,都害怕体检,认为这样心里反而舒坦,您是这样想的吗?”老人坦然地说:“有病不去体检,怕别人说出你的病,这是一种阿Q精神。”生活中的牛犇不像有些人那样,一有病就依靠药物治疗。这倒不是说牛犇的身体很健康,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他也不例外。但一般的头疼感冒,他不会特别在意,最多到药店买点普通的感冒药。他认为,“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是解决小毛病最有效的方法,如果老是依靠药物,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抗药性”。
一次,牛犇腿上长了一个囊肿,医生要他开刀治疗,但不能使用麻醉剂,他听了,多少有点害怕。于是,就对自己进行了保守疗法。他先使用拔脓膏贴,然后自己挤出脓水,消毒后再外敷消炎药,一个月后,原本已经溃烂的囊肿竟然痊愈了。他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平时很少吃药,所以一旦用了药,效果就会比较显著的原因。但他再次强调:“万一有了大病,绝不能讳疾忌医,应当迅速到医院治疗,方为上策。”
牛犇,原名张家景,1946年,他首次在电影《圣城记》中饰演村童“小牛子”,从此,所有认识他的人皆以“小牛子”称之。1948年,牛犇赴香港拍片,临行前,他请导演谢添为他起个艺名,谢添说:“现在大伙都叫你小牛子,那就再添三只牛吧!”“犇”者,跑也,从此,牛犇就像牛一样,在银幕上奔跑了一辈子。牛犇的健康长寿,和他对电影事业的执着、风趣幽默的性格及生活习惯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我是黄河的儿子” 牛犇拍戏时的认真是出了名的,每拍一部片子,他总要给自己设计一些符合人物身份的习惯性动作,为剧本增色。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牛犇曾多次受伤,如在拍《风吹风铃》“抢婚”这段戏中,由于拉驴的人没有抓住笼头,驴子受惊,牛犇头朝下摔了下来,导致颈椎骨裂、胸骨错位、肋骨也断了两根,当场休克。醒来后,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导演,给你添麻烦了。”为了不耽搁剧组进度,他忍着剧痛,打了麻药再次来到拍摄现场,把剩下的近景戏拍完。戏中有一段自责的镜头,要打自己的脸。尽管导演说可以不打,可牛犇不愿删戏,打了几下后,跟在后面的医生急了,急忙上前劝阻,说如果二次受伤就会导致终身残废,他这才作罢。这次事故,让牛犇在床上躺了整整9个月。
最惊心动魄的是那年冬天在黄河边上拍《高中锋与矮教练》,演教练的牛犇追赶中锋至黄河边,脚下一滑,掉进了湍急的黄河之中。他在又冷又浑又急的水中挣扎着,几次触岸,又因岸的坍塌被河水卷走。千钧一发之际,牛犇甩开双臂,铆足了劲往岸上冲,在他人的帮助下,牛犇终于上了岸。大伙纷纷为他庆幸,可牛犇却风趣地说:“我是黄河的儿子,母亲怎么忍心将儿子呼唤‘去’呢。”说得在场的人既心痛又心酸。
“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 牛犇的性格幽默而风趣,故被人以“老顽童”称之。2014年,时年已是79岁的牛犇和台湾演员秦汉、香港演员曾江及内地演员雷恪生等合作,前往法国、瑞士等地拍摄中国版的《花样爷爷》。出发前,导演发现“老顽童”有点健忘,没想到一出国,这健忘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的麻烦。忘钥匙、忘手机、忘护照且不说,到达法国的第一天,他就把行李箱的钥匙给丢了。没办法,大伙只能七手八脚地帮他把锁给锯了,方把衣服拿出来;牛犇生性好奇,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在陌生的城市,走着走着就脱离了“组织”,令他人头疼不已。首先是在巴黎地铁站,因为看一尊雕像而停住了脚步,让他人好一顿找;在卢浮宫,他又忘乎所以地跟错了队,以至错过了原定的集合时间,让其他“爷爷”在外苦候多时。对此,牛犇的解释是:“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到哪里都喜欢看东西。”牛犇还是个“吃货”,到达巴黎后吃第一顿早餐时,这个79岁的老人竟然一连吃了11片面包,把旁人看得目瞪口呆,“大胃王”的美名因此而得。
“活一天就要很好地过一天” 生活中的牛犇喜欢找事做、找乐子,这也是他高寿的一个主要原因。走进牛犇的“小花园”,可以看见院里皆是郁郁葱葱的花草。硕大的鱼缸里,几条漂亮的观赏鱼正悠然自得地游着,一只大乌龟缩在一旁,惬意地闭目养神……说起这些花草的来历和养殖的经验,牛犇兴趣盎然。
原来,老人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癖好”,那就是每次到外地拍戏,总要带几株当地的花草回来,把它种在自己的院里,既有南方的,也有北方的。按理说,北方的植物种在上海,难免会因为“水土不服”而枯萎,可说来也奇,即便是北方的花草,在牛犇的摆弄下,也照样能“落户生根”,且长势喜人。拍摄《花样爷爷》时,牛犇去了阿尔卑斯山,在那里捡了几个大松塔,虽然发不了芽,可老人还是把它们和花卉放在一起,闲来无事就欣赏一番。牛犇说:“我养花养草也是为了修身养性,自得其乐。我的花草从来不浇营养液,但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水分。”牛犇的手特别巧,他养鱼的方法也很特别:为免去换水的麻烦,他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套“细水长流”自动换水法……“我闲来无事,养养花草、养养鱼,这也是找乐子嘛,活一天就要很好地过一天。”牛犇悠然地说。
“换个劳动方式,也是一种锻炼” 牛犇常说自己的生活方式很简单,饮食也不怎么讲究。他家的冰箱里放满了馒头、蘑菇、红烧鱼块等食品,可他自己吃的很简单。如果说有什么食品是他的“最爱”,那就是冰淇淋。他不喝牛奶,但爱吃冰淇淋,一年四季都吃,有时一早起来就吃,自认为“可以补充蛋白质”。
有朋友提醒他年纪大了,平时要注意各种营养的摄入,可以吃一些滋补品,科学养生。但他觉得自己的一生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没问题:“我吃过混合面,小时候窝窝头就算是个好东西了。”在他眼里,健康的饮食就是吃喝有度,每餐吃七分饱,不暴饮暴食。他还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某些生活习惯也在改变,比如,以前我一有急事就跑著去,现在慢慢地走。但这并不表明年纪大就不要动了,能做的事还是要做,因为多活动对身体有好处。对我来说,平时换个劳动方式,也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锻炼。饭做好了,我就拖地板,地板拖完了,我再抹桌子,这也算是我的养生经吧。”
“增强免疫力是解决小毛病的有效方法” 对于疾病,牛犇认为应当“早发现,早治疗”。上海电视台娱乐频道主持人曾在“36.7℃明星听诊会”节目中问他:“一个人到了80岁,都害怕体检,认为这样心里反而舒坦,您是这样想的吗?”老人坦然地说:“有病不去体检,怕别人说出你的病,这是一种阿Q精神。”生活中的牛犇不像有些人那样,一有病就依靠药物治疗。这倒不是说牛犇的身体很健康,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他也不例外。但一般的头疼感冒,他不会特别在意,最多到药店买点普通的感冒药。他认为,“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是解决小毛病最有效的方法,如果老是依靠药物,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抗药性”。
一次,牛犇腿上长了一个囊肿,医生要他开刀治疗,但不能使用麻醉剂,他听了,多少有点害怕。于是,就对自己进行了保守疗法。他先使用拔脓膏贴,然后自己挤出脓水,消毒后再外敷消炎药,一个月后,原本已经溃烂的囊肿竟然痊愈了。他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平时很少吃药,所以一旦用了药,效果就会比较显著的原因。但他再次强调:“万一有了大病,绝不能讳疾忌医,应当迅速到医院治疗,方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