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入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或某个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有效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在语文课堂教学开讲的时候发挥导入艺术的功能,服务于教学,带来整堂课的教学成功呢?几年来,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总结了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现概述如下:
一、引用故事成语导入
1.故事导入中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颇具有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心里因素,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一些材料,从与教材有关趣事轶闻出发导入新课,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建立在积极、活跃的基础上。
2.成语导入利用成语导入法是引用或讲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如:在讲授《桃花源记》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身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温故导入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知识实现的。”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新旧知识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我们要使导语成为联系新旧知识点的桥梁和纽带,起到温故知新,自然过渡的作用。
例如现当代散文作家杨朔的几篇散文《香山红叶》《荔枝蜜》《茶花赋》。在教完前两课之后我是这样导入《茶花赋》的:“同学们杨朔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可以说,每个学期我们见一次面。前两个学期他奉献给我们北京的香山红叶,请我们尝到了广东甜香的荔枝蜜,也许现在我们还能回忆起它的甜味呢?今天他又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鲜艳的茶花来,大家喜欢不?”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这时学生的情绪已开始兴奋。我接着说:“《香山红叶》作者借红叶喻老向导,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荔枝蜜》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今天的‘茶花’又象征什么呢?此时学生已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个个跃跃欲试。这一导入通过复习前两篇散文的作者和运用的象征手法导入新课。
“温故导入”适合于同一类体裁的文章或同一个作家的几篇作品,通过比较抓住其共同点导入新课。“温故导入”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翻译、练习等活动方式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在加强对旧知识巩固的同时,导入了新课。
三、创设情境导入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发展他们的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教师一开讲,就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并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所提的问题上来,自然导入新课。教师可就文章的内容发问,可就文章的结构特点发问,也可就文章的作者、背景发问,但所提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2.创设语言情境导入主要通过教师生动、富有表情的语言创设出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意境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朱自清的《春》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上课时,我用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新课。“同学们,春为岁首,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派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色。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自己的彩笔描绘春色,草绿了、花香了、风暖了、雨甜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春草绿、春花香、春风暖、春雨甜。从学生的表情中我感觉学生已进入了状态,为新课的讲授垫定了基础。
3.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导入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录音、投影等电教媒体迅速进入课堂,给学生以形、声、色的感觉刺激,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如我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让学生听了一首同名歌曲《愚公移山》,学生随着熟悉的音乐,竟都唱起了歌词“……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我顺势利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里所写的主要内容吗?最后一句为你感叹到底是感叹谁呀?为什么感叹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很快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许多学生都在下面议论开了,“我知道,是讲愚公带领他的子孙挖山,开路的事。”“是歌颂愚公的。”这样的导入,借助录音电教手段,通过唱《愚公移山》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了角色,把握了课文中心。
以上三种创设情境导入的方法在具体运用时有时同时采用,我们可灵活把这几种综合运用,为学生创造出最好的意境。
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在语文课堂教学开讲的时候发挥导入艺术的功能,服务于教学,带来整堂课的教学成功呢?几年来,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总结了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现概述如下:
一、引用故事成语导入
1.故事导入中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颇具有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心里因素,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一些材料,从与教材有关趣事轶闻出发导入新课,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建立在积极、活跃的基础上。
2.成语导入利用成语导入法是引用或讲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如:在讲授《桃花源记》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身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温故导入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知识实现的。”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新旧知识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我们要使导语成为联系新旧知识点的桥梁和纽带,起到温故知新,自然过渡的作用。
例如现当代散文作家杨朔的几篇散文《香山红叶》《荔枝蜜》《茶花赋》。在教完前两课之后我是这样导入《茶花赋》的:“同学们杨朔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可以说,每个学期我们见一次面。前两个学期他奉献给我们北京的香山红叶,请我们尝到了广东甜香的荔枝蜜,也许现在我们还能回忆起它的甜味呢?今天他又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鲜艳的茶花来,大家喜欢不?”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这时学生的情绪已开始兴奋。我接着说:“《香山红叶》作者借红叶喻老向导,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荔枝蜜》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今天的‘茶花’又象征什么呢?此时学生已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个个跃跃欲试。这一导入通过复习前两篇散文的作者和运用的象征手法导入新课。
“温故导入”适合于同一类体裁的文章或同一个作家的几篇作品,通过比较抓住其共同点导入新课。“温故导入”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翻译、练习等活动方式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在加强对旧知识巩固的同时,导入了新课。
三、创设情境导入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发展他们的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教师一开讲,就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并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所提的问题上来,自然导入新课。教师可就文章的内容发问,可就文章的结构特点发问,也可就文章的作者、背景发问,但所提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2.创设语言情境导入主要通过教师生动、富有表情的语言创设出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意境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朱自清的《春》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上课时,我用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新课。“同学们,春为岁首,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派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色。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自己的彩笔描绘春色,草绿了、花香了、风暖了、雨甜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春草绿、春花香、春风暖、春雨甜。从学生的表情中我感觉学生已进入了状态,为新课的讲授垫定了基础。
3.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导入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录音、投影等电教媒体迅速进入课堂,给学生以形、声、色的感觉刺激,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如我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让学生听了一首同名歌曲《愚公移山》,学生随着熟悉的音乐,竟都唱起了歌词“……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我顺势利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里所写的主要内容吗?最后一句为你感叹到底是感叹谁呀?为什么感叹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很快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许多学生都在下面议论开了,“我知道,是讲愚公带领他的子孙挖山,开路的事。”“是歌颂愚公的。”这样的导入,借助录音电教手段,通过唱《愚公移山》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了角色,把握了课文中心。
以上三种创设情境导入的方法在具体运用时有时同时采用,我们可灵活把这几种综合运用,为学生创造出最好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