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a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入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或某个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有效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在语文课堂教学开讲的时候发挥导入艺术的功能,服务于教学,带来整堂课的教学成功呢?几年来,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总结了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现概述如下:
  一、引用故事成语导入
  1.故事导入中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颇具有好奇心。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心里因素,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一些材料,从与教材有关趣事轶闻出发导入新课,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建立在积极、活跃的基础上。
  2.成语导入利用成语导入法是引用或讲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如:在讲授《桃花源记》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身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温故导入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知识实现的。”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新旧知识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我们要使导语成为联系新旧知识点的桥梁和纽带,起到温故知新,自然过渡的作用。
  例如现当代散文作家杨朔的几篇散文《香山红叶》《荔枝蜜》《茶花赋》。在教完前两课之后我是这样导入《茶花赋》的:“同学们杨朔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可以说,每个学期我们见一次面。前两个学期他奉献给我们北京的香山红叶,请我们尝到了广东甜香的荔枝蜜,也许现在我们还能回忆起它的甜味呢?今天他又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鲜艳的茶花来,大家喜欢不?”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这时学生的情绪已开始兴奋。我接着说:“《香山红叶》作者借红叶喻老向导,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荔枝蜜》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今天的‘茶花’又象征什么呢?此时学生已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个个跃跃欲试。这一导入通过复习前两篇散文的作者和运用的象征手法导入新课。
  “温故导入”适合于同一类体裁的文章或同一个作家的几篇作品,通过比较抓住其共同点导入新课。“温故导入”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翻译、练习等活动方式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在加强对旧知识巩固的同时,导入了新课。
  三、创设情境导入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发展他们的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教师一开讲,就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并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所提的问题上来,自然导入新课。教师可就文章的内容发问,可就文章的结构特点发问,也可就文章的作者、背景发问,但所提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2.创设语言情境导入主要通过教师生动、富有表情的语言创设出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意境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朱自清的《春》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上课时,我用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新课。“同学们,春为岁首,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派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色。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自己的彩笔描绘春色,草绿了、花香了、风暖了、雨甜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春草绿、春花香、春风暖、春雨甜。从学生的表情中我感觉学生已进入了状态,为新课的讲授垫定了基础。
  3.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导入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录音、投影等电教媒体迅速进入课堂,给学生以形、声、色的感觉刺激,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如我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让学生听了一首同名歌曲《愚公移山》,学生随着熟悉的音乐,竟都唱起了歌词“……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我顺势利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里所写的主要内容吗?最后一句为你感叹到底是感叹谁呀?为什么感叹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很快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许多学生都在下面议论开了,“我知道,是讲愚公带领他的子孙挖山,开路的事。”“是歌颂愚公的。”这样的导入,借助录音电教手段,通过唱《愚公移山》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了角色,把握了课文中心。
  以上三种创设情境导入的方法在具体运用时有时同时采用,我们可灵活把这几种综合运用,为学生创造出最好的意境。
其他文献
为什么同样的学习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学习效果会出现那么大的差异?人的学习能力有什么不同,如何改善自己的学习;为什么同一个人,以不同的心态学习时,结果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和思考,也都应该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教育基本内容。  新课程的理念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学到什么”而是“学会怎样学习”。学会学习是指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那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对自
期刊
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现实美,欣赏艺术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有效地提高其写作能力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  注意观察,占有材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鲁迅曾说过:“对于任何事物,必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所以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现象,从中找出它们的异同,分析它的美丑,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
期刊
经常有学生问我:如何学好语文?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要我三言两语回答,我确实无从答起。  中小学,我的语文成绩较好,我觉得有几位老师对我的鼓励和影响很大。  我的启蒙老师,也就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陈银菊是其中一位。记得陈老师与我同村的姨外婆有亲戚关系,我入学不久,陈老师经常造访姨外婆家,碰到我母亲,总要夸赞我一番,现在想来那也许是礼节上的奉承而已。但母亲是个憨厚的农村妇女,她把陈老师的话句句当真,
期刊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木兰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思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学习《木兰诗》,要反复诵读,体会民歌明朗刚健的情味,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基础上,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综合以上特点,我给这一课的学习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古诗内容,领会古诗情致。  
期刊
古代诗词作品意境优美、形象鲜明、感情丰富,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精华。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充分的抒情性的特点,语言凝练而富音乐美。那么,初中生应该怎样进行快捷而轻松的诗歌赏析呢?  一、了解作者 调动激情  “诗言志”、“文以载道”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只有走进作者,揣摩作者写作时的真情实感,才能激活自己的思维,燃烧自己的情感,感悟文章的真谛。如学习《陋室铭》就要对刘禹锡有这
期刊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主张采用“读、悟、赏、想、拓”五字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成就感,让他们愉快地畅游在古诗词的海洋中。  一、读  在朗读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如范读、跟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必要时配以音乐,营造出一唱三叹的诗意场景,学生都参与进来,力求形成书声朗朗的天地。但“读”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营造愉快的读书氛围,多点鼓励学生,让他们乐于开口;其次是要求学生把握好诗
期刊
语文的想象美体现在许许多多文学作品中。古代的陶渊明想象出淳朴和谐的“桃花源”,表达他对安宁祥和、自由幸福的无限向往;周敦颐眼中的莲,被喻为花中君子,赋予了人的品性,以此昭示自己洁身自好的做人原则;曹操把自己比喻成大海,显示自己要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现代的刘成章把安塞腰鼓激越的鼓点、恢弘的气势想象成黄土高原人民顽强的生命力和勇敢的进取精神;宗璞将紫藤萝花想象成人的遭遇,体会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期刊
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培养学生语感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对语感教学也应有一个系统、全面、深刻的认识。  一、什么是语感?  我认为:语感就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语感的本质特征具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感受的主体是人。第二,感受的直接客体或对象是语言文字。它既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是书面语言:既可是形式的,也可是内容的,更多的则既有形式的也有
期刊
针对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在此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与大家作个交流:   一、认识自主学习的意义,做学习的主人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把握好“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逐
期刊
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但如果滥用,效果则会适得其反。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好运用的尺度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