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碾河的日与夜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go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6月的一个晚上,我们正在看《敲响天堂之门》,我突然感到沙发晃动。起先以为是自己营养不良,犯了眩晕。几秒钟后,沙发再度摇晃,投在墙上的电影画面也抖动起来。“地震!”丈夫一手抱起小狗,一手拉着我,往楼下跑去。
  楼道的灯坏很久了,看不见脚下的路。我们穿着拖鞋,也来不及开手电,一溜烟儿就冲到了院子里。昏黄的路灯光圈下,蚊子和飞蛾在舞动。我们的心脏咚咚跳着,喘着粗气,濃郁的花香钻入肺腑。大部分窗子都是黑的,人们应该睡得安详。一楼的麻将馆灯火通明,搓麻将的哗啦声撞破寂静的夜。小狗被抱在怀里,歪着脑袋,睡眼惺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除了我们,还有一对年轻的夫妻跑了出来。我们4人都穿着睡衣,聊了两句,觉得不会再有危险后,便各自回家睡下了。第二天早上出门,和街坊邻里说起头天夜里的地震,收获了两个常识:其一,地震时千万不要从高楼往下跑,楼梯间更容易坍塌,正确的做法是就地寻找生命三角区;其二,成都人早已对地震习以为常,那些有点儿震感就慌了的,肯定是外地人。
  如今入蜀一年半,在对待地震这件事上,我也变得越来越“成都人”—办公桌晃动时,还能和同事谈笑风生。去日本千叶旅行时,遭遇6级地震,警报刺耳,木拉门哗啦作响,竟也睡得不省人事。回想起人生中亲历的第一场地震,在回忆中留下深深刻痕的,不是当时的慌乱与恐惧,竟是小区的夜—从容、恬静,花香扑鼻。


  2018年年底,我和当时还是男友的丈夫,决定从北京迁居成都。花了一周时间,我们找到了现在的住所—水碾河北社区。小区位于一环路附近,那些浓郁的树荫和爬满青苔的砖瓦,昭示着这片建筑的年龄。我们以很便宜的价格租了一套两居室,房子的墙皮都脱落了,门窗破败不堪。我们花了一个月时间,将门和柜子重新刷漆,将坏掉的地方重新修缮。房子自然也没有配备什么家具,大多都要自己采购,但是房东送给我们一个电视柜。那是房东的爸爸亲手打造的,圆角,没有多余装饰,木材保留了树木的疤痕和纹理,仿佛被做成家具后依然在生长和呼吸。每每有朋友来做客,都会最先注意到那个电视柜,以为是从古董市场淘来的,价值不菲。
  社区,似乎总是越老越好,像一个传了几代的泡菜坛,表面布满时间的刮痕,内里不断经历着发酵和新生。每到入夜,小区内的苍蝇馆子相继营业,有些是在此屹立多年的老店,有些是门庭冷清的新店。有时穿过街巷,会发现刚开不久的店不知不觉间已被另一家新店取代,就这样不断更迭着,直到终于有一家新店在这片老社区站稳了脚跟。


  2019年夏,我终于取得了成都的购房资格,于是把父母接到成都看房。受政策限制,我只能购买天府新区的商品楼。中介开车载着我们在新区逛了又逛。什么都是新的,高耸的电梯洋房、干净笔直的天府大道、未完工的公园、规划中的商场、正在修建的地铁……在房产销售口中,这里是前途无量之地。父母十分满意。然而,这里与北京或者其他“新一线”城市拔地而起的新区比较,又有什么不同呢?
  奔波一天,车驶入老城区,我们回到了水碾河。火锅店门口已经有客人在排队等位了,麻将馆的哗啦声与厨房里的炝锅声交织在一起。小卖店阿姨养的博美犬跑过来,冲我“作揖”,我掏出狗零食喂它,潜伏在附近的流浪狗也围了上来。阿姨冲我抱怨:“乖乖已经很胖了,不要再宠着它了。”菜鸟驿站的胖女孩儿远远地招呼我:“李濛,有你的快递!”我们去我最喜欢的那家面馆吃晚饭,老板寡言且憨厚,干拌牛肉面极佳。后来遭遇疫情,面馆关门近3个月。在家做饭的日子,并不馋外面的食物,唯独想起这碗面时有抓心挠肝之感。
  房东一家也住在这里。找房子时,无意中发现丈夫与房东同年同月生,且丈夫名叫“振兴”,房东名字中有“中华”。此后,我们两家成了邻居,也成了朋友。夏天时,他邀请我们去楼顶天台做客,房东爸爸做了拿手的河鲜。我们边吃边吹风,有花香袭来,于是顺手摘下几朵花,丢到茶杯中泡水喝。
  父母并不喜欢这里,嫌这里逼仄、破旧,日夜盼着早日交房,搬去宽敞明亮的新家。他们生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对“新”和“大”有着盲目的热情:不能买二手房,要买就买新房;家具也要买新的,二手的都是“破烂儿”;在能力范围内,房子和车子当然是越大越好。


  2019年一整年,我在一家地产广告公司任职,帮人卖过房子,也是被销售的对象。人人都在谈论一栋房子的未来—它会升值,会拥有医院、商场和学校,会带给你幸福、财富和地位……哪怕它现在只是一片蛮荒之地。有时我会幻想,当房子不再有金融属性时,我会不会写下这样的地产文案:这里住过许多代人,发生过很多有趣的故事,那些故事至今仍在裂变、绵延,连缀成一部庞大繁复的全景式史诗。你有兴趣成为史诗中的一个小角色吗?
  来到成都前,我很难对任何一个地方产生归属感。但我的的确确在水碾河感受到了一种治愈的力量。我和在这里生活的其他人一样,对这里有深沉的情感,但高速的城市发展是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拔地而起的高楼,正从新城向老城突袭,进行围剿。成都如今随处可见尘土飞扬的工地。一座充满野心的城市,或许不会在市中心地段保留这样一片“不够现代化”的小区。
  小区会被拆掉吗?有时去房东家做客,聊到这个话题,难免担忧和心痛。那些野蛮生长的藤蔓,那些流浪到这里定居的猫狗,那些布满青苔和霉菌的老墙,那些喂养了几代人的小吃摊儿……会随着一座城市的崛起而灰飞烟灭吗?
  于是,我们试图用自己的方式留住这里。我们和小区居民交谈,如采摘野果般采集这里的人和事;我们用老式胶片相机凝固老社区里的很多个瞬间;我们甚至聚集了一些朋友,拍了很多以水碾河为背景的搞笑小视频,上传到“B站”和“抖音”。
  2020年3月底,成都餐饮和娱乐业全面复工。小区里又响起了不绝于耳的麻将碰撞声。每到傍晚,熟悉的红油火锅味儿一路飘到顶楼。楼下的面馆也终于营业了。晚上遛狗时,我远远望见老板在店里打扫卫生,忙上前搭讪。
  “回来啦?”
  “回来了。”
  “什么时候开业?”
  “明天。”
  “好!那我明晚过来,要一碗干拌牛肉面。”
其他文献
一  每次遇到那种动人的、惊人的事,人们都会说,这事儿简直像电影一样。“像电影一样”是赞美,也是惊异。“像电影一样”的一切事都来自现实生活,却又有着更丰富的戏剧性和更高的情感浓度。前几天,看过海嘎小学的摇滚音乐会之后,我想,这整件事,就是一部电影。  2020年8月19日的晚上,在贵州六盘水海拔2360米的海嘎小学的操场上,一场摇滚音乐会隆重开场,又完美落幕。这场音乐会由短视频平台“抖音”和海嘎小
期刊
相约博物馆  [英]安妮·扬森 著  类型:小说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7月  一场来自50年前的邀请,让原本绝无可能再有交集的两个人相遇。通过54封信件建立起的连接,宁静又悠长,在作者舒缓、深沉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真正理解的可能。  作者安妮·扬森成为作家前是一名汽车工程师。在退休之后,她开始尝试写作,并展现出了非凡的写作天赋。《相约博物馆》是她的第一部作品,甫一问世即获
期刊
一  自從弟弟出生后,母亲就变得格外忙碌。父亲照例只管生意上的大事,家中小事一概不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酱油瓶倒在眼前也只会动口使唤人来扶。母亲每天洗衣做饭操持家务,招呼往来客户和工人,还要照顾弟弟,忙中出乱,发生了一些事故。  一次,她新买了件昂贵的粉色绸缎套裙,闪耀出珍珠般的优美光泽。见到它的第一眼我就幻想出自己长大后穿着它的画面,可母亲第一次穿出去买菜,裙子就报废了,因为抱在怀里的弟弟拉大
期刊
我喜欢逛地摊儿,倒不怎么买,就喜欢看灯火通明的架子上那些琳琅满目且不高级的货物。夏天的夜晚,趿着一双拖鞋,穿件背心儿,贴着人家的肩膀走过去。看到新奇的货物或是围满人的摊子,便会假装关心一下—凑热闹就是这么来的。  老家的横街,属于县城里面的中心地带,一到夜晚,一溜儿街两边摆满了地摊儿。汽车根本没法儿通过,只有人来人往。贴手机膜的、卖头绳儿的、卖烤地瓜的,把街两旁的实体店都遮得严严实实。  以前,每
期刊
特别推荐:海莲娜:画布人生  导演:安提·乔金恩  主演:劳拉·布林 约翰内斯·霍洛佩宁  芬兰画家海莲娜·夏白克的知名度或许不是所有北欧画家中最高的,但这丝毫无损于她数量不菲的现代主义肖像杰作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本片将她人生中的两大重要事件搬上银幕:一是与画商戈斯塔·斯坦曼的相遇,二是与她第二个情人埃纳尔·鲁特的结识。前者使她的才华不至于被完全埋没,后者则给她灰暗的生活带来短暂而热烈的光亮。一种视
期刊
20多岁是一个很特殊的年纪,刚刚踏入社会,身份的转变让人难以适应。  这时,也很少会有人手把手教你去做什么,很多东西都得靠自己摸索。  对于年轻人来说,最智慧的投资,是坚持做短时间内或许不会产生效益,但是在未来会有很大收益的事。学会存钱,别急着挥霍  存钱不会让你暴富,但能让你有机会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学生时代,因为家里穷,我在物质方面很匮乏。参加工作以后,一发工资就给自己买衣服,一有假期就外
期刊
“n-1点餐”“半份半价”“光盘行动”……最近,全国各地都在为节约粮食发声。  产生浪费的原因很多,有些是习俗习惯导致:盘子越多排场越大,越能说明主人热情好客。  有些浪费则是个人问题:食堂饭菜不好吃,点多食少,或者因为喜好、忌口等原因买而不吃。  分而治之、对症下药,或许有助于解决浪费问题。  在节约粮食上,经济学家也有话说。他们开的药方无须大费周章,却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毕竟,“经济”
期刊
一  2016年,我正上初三,每天除了模拟考和圈重点,就是背诵各种文章。  大概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写小说,希望能在幻想的无序的世界中,暂时躲避升学的压力和有序的枯燥的校园生活。  刚开始写的时候非常生疏,来来回回要修改很多遍,一段话能有三四个错别字,还有两处语句不通。后来我干脆用铅笔写,边写边擦,写出满意的就传给同学看。那时,同学们都挺喜欢看我的小说。  那阵子学校查课外书查得严,带课外书进来
期刊
朋友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那时候她刚毕业,在一家公司做财务工作。一个部门打报告反映该部门人员出差的频率太高,公司报销的流程又麻烦,希望财务部借调一个人给他们,只负责这个部门的业务,算是半个专用秘书。  一开始这事儿派给她的时候,她压根儿没怕。过去刚一周,她就整理出来详细的报销流程,从要用哪个浏览器打开网站,到怎么把扫描件传到邮箱再上传到公司的系统,每一条都写得清清楚楚,就算是十几岁的孩子也能照
期刊
一  对我而言,波尔多是最具法国精神的法国城市,那里有每个人脑袋里法国该有的样子。  这是我离开里尔去到波尔多才明白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倒不是里尔不好,只是里尔的夏天是从云层的缝隙里照出来的一束光;而波尔多的夏天,在2月就迫不及待地笼罩着每个人了。  很早之前,波尔多就在我的朋友中有着极好的口碑,哪怕挑剔如Thomas,都会很谨慎地说:“我觉得除了里昂之外,波尔多也值得一去。”  所以当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