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生”一词原属于生物学概念,本指不同类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结成互惠互利的关系,从而保持生态平衡。生物共生学研究指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且揭示出事物之间相互依赖、共存共荣的关系。本文所讲的共生,是指在我校课堂教育教学中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独特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关系。
一、共生教育,时代发展的要求
共生教育的思想,自古有之,如《礼记·学记》中的教学相长思想。如今,在教育教学中促使师生共同发展的共生教育理念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长期以来,我们身边一些家长的经历使得他们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关注的往往是孩子的文化课成绩,社会各界也习惯用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好坏,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奖惩机制。新课改理念以及素质教育的提出并没有使得社会、家长降低对学校升学率的过高期望,高中课改的具体实施依然困难重重,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依然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多数教师仍然是一味讲授,而学生仍旧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学会自主学习,缺乏创造性。正因如此,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师生共同进步,就成了课堂改革的研究热点。
为加快课改步伐,我校与北京市大兴区榆垡中学、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七中学、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等校于2015年8月正式成立了以提升中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普通高中理工特色学校建设联盟”。
我校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发展的共生教育教学模式。共生教育与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李陶然提出的“做有未来的郑州教育”异曲同工,顺应了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也就成为我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共生教育,學校教育的新理念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突出人的主体性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是具有生物属性和自然属性的,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是要将“以物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也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共存,即共生教育。
根据“共生”理论来看待和分析学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就是一种“共生关系”。例如,现代教育理论下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环境之间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协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共同体。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互相影响,教师的成长促进学生的成长,反过来,学生在其能动的成长过程中,也必然促进教师的成长和进步。两者之间是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校园中大家和谐共生,就可以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目标。
三、共生教育,课堂形态的构建与实施
共生教育把提升师生的生命意义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制定要立足于学生生命活动的全面性和自主性,定位于促进学生生命健康、全面、主动发展。
1.课堂形态的构建
除制定教学目标的可操作、可测量等基本要求外,共生课堂强调以下要求:
(1)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全面共生。
(2)体现合作学习目标,实现学生之间的共生,强调教学目标的共生。
(3)体现教师发展目标,实现师生共生,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2.课堂形态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主体、多环节、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在纵向上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课后反馈等多个环节,在横向上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等多个组成要素。共生教育理念引领下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各环节、各组成要素和教学活动参与主体间的互补与协调,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促进相互间的发展与完善,达成课堂教学的全面共生。
在课堂合作探究时实现所谓“生生共生”,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伙伴效应”的积极作用,生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碰撞、互相启发,在“争”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促进生命的完善。此环节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采用分组分任务形式,将学习任务分配到小组,也可由小组自主选择任务。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时间节点、具体要求和检测方式,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成果交流展示时,我们对重要问题进行点拨,教师在课堂上既是组织者、管理者,又是交流者、激发者和学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以一种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生态方式存在着,实现“师生共生”。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认识、理解、促进来界定自我、充实自我,进而不断完善教师角色。
为了更好地促进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以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做到及时的引导、反馈和调控。
在整个共生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计划立足于学校在“共生教育”和“美育”等校本课程中已经形成的初步成果,在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德育等各个方面全面展开工作。作为“普通高中理工特色学校建设联盟”成员之一,我们会与其他兄弟学校定期进行交流与探讨,这将为我们的共生教育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我们会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优化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程实施等为重点,丰富共生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我们还会采取行动研究法,通过案例撰写、课堂教学实践、学生学习跟踪调查等形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实践—反思—提高—再实践”的螺旋式发展。
【本文为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生共生教育行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7)-JKGHYB-0541】
(责 编 晓 月)
一、共生教育,时代发展的要求
共生教育的思想,自古有之,如《礼记·学记》中的教学相长思想。如今,在教育教学中促使师生共同发展的共生教育理念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长期以来,我们身边一些家长的经历使得他们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关注的往往是孩子的文化课成绩,社会各界也习惯用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好坏,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奖惩机制。新课改理念以及素质教育的提出并没有使得社会、家长降低对学校升学率的过高期望,高中课改的具体实施依然困难重重,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依然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多数教师仍然是一味讲授,而学生仍旧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学会自主学习,缺乏创造性。正因如此,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师生共同进步,就成了课堂改革的研究热点。
为加快课改步伐,我校与北京市大兴区榆垡中学、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七中学、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等校于2015年8月正式成立了以提升中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普通高中理工特色学校建设联盟”。
我校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发展的共生教育教学模式。共生教育与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李陶然提出的“做有未来的郑州教育”异曲同工,顺应了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也就成为我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共生教育,學校教育的新理念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突出人的主体性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是具有生物属性和自然属性的,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是要将“以物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也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共存,即共生教育。
根据“共生”理论来看待和分析学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就是一种“共生关系”。例如,现代教育理论下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环境之间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协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共同体。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互相影响,教师的成长促进学生的成长,反过来,学生在其能动的成长过程中,也必然促进教师的成长和进步。两者之间是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校园中大家和谐共生,就可以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目标。
三、共生教育,课堂形态的构建与实施
共生教育把提升师生的生命意义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制定要立足于学生生命活动的全面性和自主性,定位于促进学生生命健康、全面、主动发展。
1.课堂形态的构建
除制定教学目标的可操作、可测量等基本要求外,共生课堂强调以下要求:
(1)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全面共生。
(2)体现合作学习目标,实现学生之间的共生,强调教学目标的共生。
(3)体现教师发展目标,实现师生共生,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2.课堂形态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主体、多环节、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在纵向上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课后反馈等多个环节,在横向上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等多个组成要素。共生教育理念引领下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各环节、各组成要素和教学活动参与主体间的互补与协调,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促进相互间的发展与完善,达成课堂教学的全面共生。
在课堂合作探究时实现所谓“生生共生”,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伙伴效应”的积极作用,生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碰撞、互相启发,在“争”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促进生命的完善。此环节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采用分组分任务形式,将学习任务分配到小组,也可由小组自主选择任务。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时间节点、具体要求和检测方式,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成果交流展示时,我们对重要问题进行点拨,教师在课堂上既是组织者、管理者,又是交流者、激发者和学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以一种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生态方式存在着,实现“师生共生”。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认识、理解、促进来界定自我、充实自我,进而不断完善教师角色。
为了更好地促进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以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做到及时的引导、反馈和调控。
在整个共生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计划立足于学校在“共生教育”和“美育”等校本课程中已经形成的初步成果,在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德育等各个方面全面展开工作。作为“普通高中理工特色学校建设联盟”成员之一,我们会与其他兄弟学校定期进行交流与探讨,这将为我们的共生教育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我们会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优化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程实施等为重点,丰富共生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我们还会采取行动研究法,通过案例撰写、课堂教学实践、学生学习跟踪调查等形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实践—反思—提高—再实践”的螺旋式发展。
【本文为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生共生教育行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7)-JKGHYB-0541】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