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中的审美期待研究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jx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解读作品《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是如何唤醒读者的审美期待,打破读者审美期待并推动读者去感受欧亨利所描绘的社会底层人民的对希望和美好的渴求,对存在于资产阶级与平民阶级之间的不公正的无情揭露和鞭挞。
  关键词: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接受美学;审美期待
  一、引言
  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是与莫泊桑、契诃夫齐名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欧亨利通常以幽默的语言进行创作,其小说以出人意外的欧亨利式结局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数是“含泪的微笑”。然而,《带家具出租的房间》属于陌生化写法,故事的结局并不是含泪的微笑的讽刺性幽默,悲剧性结局彰显了主题的沉重性。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出发去纽约寻找他下落不明的恋人,寻人五个月后徒劳未果,身心俱疲,最终在一家破旧的旅馆中选择开煤气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所寻找的那个姑娘在一周前,也以同一方式在同一房间自尽了。
  然而,鲜有学者对《带家具出租的房间》进行研究。国内研究者屈指可数,主要关注于作品的创作风格、叙事技巧、象征意义以及文学修辞特点。楚萍聚焦于研究该小说体现的欧亨利创作风格的变异。洪满意主要从叙述逻辑、叙述者、聚焦方式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叙事解读。高璐侧重于研究作品中具有象征意味的情景与物体。张逸婷从比喻、象征以及象似性三个方面探究这篇小说的文学修辞特点。然而,鲜有学者从接受美学视角研究该篇小说,基于此,本文在接受美学理论基础上,探讨《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是如何唤醒并契合读者的审美期待,进而打破读者审美期待并利用文本空白引发读者读者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去感悟和思考文本空白,由此感受接受美学视角下《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的独特魅力。
  二、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流派。接受美学的创立导致文学研究中心从文本转移到读者本身,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接受美学理论体系融合了现象学和解释学,注重读者的接受实践和接受感受,该理论涉及的主要概念有期待视野、召唤结构、隐含读者、游移视点和审美净化。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伊瑟尔把同时涵盖具有未定性的文学本文以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接受实践的文学作品视为完整的文学作品。从而得出,接受美学充分肯定读者在文学作品实现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在接受美学看来,读者对本文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本文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文学作品不是作者的独家产物,而是由作者和接受者共同创造完成的产物。文学作品的价值最终是由读者完成的,读者才是文本意义的最终生成者和文本价值的实现者。
  受伽达默尔提出“视域”的启发,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并认为“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于自身对的文学阅读经验所构成的习惯性思维。即读者在阅读之前,对作品的一种定向性期待,包括读者的经验,素养,品味,阶级,观念,价值等等。而这个定向性期待会直接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读,期待视野不同会导致对文学作品解读的不同。在解读的过程中,读者会发现作品本身可能会符合自身的期待视野,也可能与个人期待不一致。
  根据伊瑟尔所言,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各级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一旦文本对读者习惯视界进行否定时就会引起读者心理上的“空白”,也就是文学作品的否定性结构,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动力,这就是文本的“召唤结构”。
  三、《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的接受美学分析
  3.1《带家具出租的房间》唤醒读者期待视野
  阅读本身其实是一个期待唤醒和期待实现的心理过程。当读者看到作品题目时会注意到“家具”与“房间”这两个关键词,随即读者可能会产生期待:小说的故事情節与房东相关?与房客相关?又或者是发生在房东与房客两种身份之间的故事?出租房间中的家具新旧程度如何?等等。倘若读者先前有过相关租房经历,看到该标题之后就能借助有关经验去想象和激活脑海中出租房的场景,带着“前理解”和“前结构”去阅读。作者在小说中设计的悬念或是悬疑情节,符合或打破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促使新的预期不断产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一天傍晚擦黑以后,小说的男主人公终于在按响第十二次门铃后找到了一间可租下入住的房间。他租下了房间,并向女房东打听一个名叫瓦西纳的小姐的下落,女房东回应说记不起这个名字了。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期待视野的驱动下,会受到文本空白的召唤,自行填补这些空白。小说中关于主人公所寻找的瓦西纳小姐的描述少之又少,就连主人公对瓦西纳小姐的描述也充满不确定性,以下为一段摘自小说中对瓦西纳小结的描述:
  她多半是在台上唱歌的。她皮肤白嫩,个子中等,身材苗条,金红色头发,左眼眉毛边长了颗黑痣。”
  读者无法得知瓦西纳小姐所从事的确切职业,只知道她可能是驻唱人。年轻人去过任何一个瓦西纳小姐有可能出现的场所,例如剧院、剧校和合唱团,甚至是下流污秽的音乐厅。然而,在这座偌大的纽约城中,寻找他的爱人如同大海捞针,他真的能找到吗?小说以主人公寻找心爱之人瓦西纳小姐为主要线索展开,然而并未对于瓦西纳小姐从家里失踪的原因进行具体交代或留下任何暗示性的线索,甚至有意留下大片的空白。小说也并未对瓦西纳小姐与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只知道主人公对瓦西纳小姐独怀真情。瓦西纳小姐与主人公是恋人关系吗?这一切的空白都成为了萦绕在读者心头挥之不去的谜团,都促使读者去思考,去对这些情节空白做出阐释。
  3.2客房环境契合读者审美期待
  小说中分别对客房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环境进行细致的描述。读者的视点随着年轻人上楼的过程首先落在了客房的外部环境。“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一线微光缓和了过道上的阴影。脚下的地毯破烂不堪......一直拖到下面某间客房那邪恶的深渊之中去了。”客房外的楼梯过道暗无天日,铺在过道上的地毯破烂不堪,甚至带有粘稠感。压抑的环境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恐惧感,在这种环境里,房客看不见阳光,看不见希望。他们也会像那些花草一样在这肮脏的空气中窒息而死,然后被拖到邪恶的深渊中去。这栋红砖房构成的建筑物,外表不加修饰,内部也如同牢笼或是地狱,是底层贫苦人民无处漂泊,不得已而选择的“归宿”。客房的外部环境已是非常的凄凉和阴晦,在这样阴暗凄凉的环境中生存,任何入住的房客都会感到绝望,如同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中,可想而知客房的内部环境只能是更加地污浊。   紧接着,读者的视点跟随着男主人公的视角落到了客房的内部环境。客房内有着一套破败的家具:破烂绸套的沙发、两把椅子、窗户间一码宽的廉价穿衣镜、一两个烫金像框、角落里的铜床架。每一任房客虽称这个房间为家人,但他们毕竟不是房间的主人,自然也不会用心去打扫、装点和珍惜这个临时的落脚点,相反,房间成了房客们的泄愤对象,他们在出租房的家具上留下自己泄愤的痕迹,例如凿痕和磨损迹象,变形的长沙发,缺了一大角的大理石壁炉,参差不齐的地板拼木。在这些廉价家具的装饰下,不但没有给疲惫不堪的房客带来一种舒适感,反而加剧了年轻人心中寻人不得的失落。而女房东也并未认真收拾过房间,客房的梳妆台桌布上有之前的房客遗漏的些许物件,例如发夹、破旧手绢、几颗零星纽扣等等。“地上铺了一张杂色地毯,像一个艳花盛开的长方形热带小岛,四周是肮脏的垫子形成的波涛翻滚的大海。”客房地上铺着的杂色地毯,就如同形形色色的房客的不同生活,无论他们以何种方式生存着,最终都将淹没在如同波涛翻滚的社会里,他们所要面对的是更加残酷的现实世界,是罪恶的潮流时刻涌动的金钱社会。杂色地毯中的热带小岛上盛开的艳花,象征着年轻人所代表的人性,对未来所寄存的希翼与美好,然而人性却被淹没在非人性的“波涛汹涌的海洋”之中,房客终不会在这客房中收获流浪之后落脚的舒适感,也永远不会在这找到家的归属感。
  3.3木樨花香散去,打破审美期待
  小说中所描述的年轻人,在扫视了客房的内部环境之后无果之后,落脚歇息,骤然,房间里充满木犀草浓烈的芬芳。这沁人肺腑的木樨花香是瓦西纳小姐所喜爱的香味,是她身上所具有的芬芳。究竟瓦西纳小姐是否真的住过这间客房呢?这个谜团再次唤醒了读者的审美期待,木樨花香之浓烈应该是瓦西纳小姐居住过的证据,或许,主人公能在客房内搜寻到任何关于瓦西纳小姐的蛛丝马迹。然而,一番苦寻之后,年轻人却丝毫痕迹也未发现。此处细节打破了读者的审美期待。此时的年轻人想起了女房东,想从女房东那确认心爱之人是否在客房驻留,然而女房东的答案再次让年轻人的希望破灭。当他爬回房间时,木樨花香散尽,房间里唯独剩下的是发霉家具老朽、陈腐、凝滞的臭气。
  木樨花香是女孩所喜爱的香味,喜爱之物代表着女孩对于美好的希望的憧憬,花香的突然出现代表着年轻人找到瓦西纳小姐的一丝希望,也是年轻人在这污浊社会中赖以生存的一道光,沁人心脾的香味是这社会中残留的希望与美好。然而,花香散去,臭气席卷而来,使得年轻人生存的希望随之消亡。女孩下落不明,她最喜爱的木樨香味也消失在出租房中,香味突然的到来与突然的散去象征着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大体是一个从失望到唤起一丝希望,再到彻底绝望的大起大落的过程。希望与美好最终还是会被污浊丑陋的现实世界所吞没,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社会中的最后一束光也黯然逝去。主人公的唯一希望也随之彻底破灭,最终落入了毁灭的深渊,选择自杀离世,随之走向了灵魂的死亡。
  年轻人自杀后,读者从女房东与珀迪夫人的谈话中得知:瓦西纳小姐在一周前在男主人公居住的客房中,以同样的方式------开煤气自杀了。欧亨利的小说常以意外结局为结尾,结局的反转再次打破了读者的审美期待,拉大了读者的审美距离。男主人公为何会在房里自杀?女房东为何在男主人公第二次询问时仍然避而不答?此处文本留下的空白读者只能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去进行填补。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层次。总的来说,接受美学的文本是一个意向性的客体,其中有大量的空白需要读者去填补。这个填补的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本身的视野发生融合的过程,这也是新的审美经验产生的过程。
  小说中的客房其实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缩影,房东为了出租房间以达敛财目的,只能想方设法掩饰瓦西纳小姐自杀的真相,给空荡荡的客房安置上破旧的家具。置身于这种阶级背景和社会氛围,资产阶级求金若渴的本性在物质利益面前一览无余,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必然瞒天过海不择手段地压榨无助的草根阶层。此时的客房成了无希望地狱,浑浊不堪,也透不进一丝光亮。正如小说将客房描述成“客房则如巴比伦通天塔的一个套间”。据《圣经》第11章记载,巴别塔是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红砖房建筑里收留着形形色色无家可归的人们,他们各自被房东安置在不同的客房中。不同的房中发出不同的声响:吃的窃笑和淫荡放纵的大笑;独自咒骂声,骰子的格格声,催眠曲和呜呜抽泣;兴致勃勃地弹班卓琴的声音。分布在不同客房中的房客都是社会底层人民,都是被资产阶级剥削的艰苦人民。客房外嘈杂无比,客房内破烂不堪,男主人公以为住进了出租房便是以为漂泊无依后终于可以找到一个暂时歇脚之处,以为在客房中闻到熟悉的木樨花香就能找到心爱之人的些许线索,却未曾料到自己踏入了深渊。是一次又一次寻人无果之后的绝望将年轻人推入了深渊,选择开煤气自杀?女房东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处于社会金钱关系的顶端,操控着被压迫被剥削底层人民寻求希望的命运。女房东为了出租房,掩盖了瓦西纳小姐曾在房中居住并自杀的真相,将年轻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是间接将年轻人推入绝望深渊的操纵者,也暗示着年轻人处于无权获取真相的劣势地位。也许年轻人希翼能在这金钱万能、惟利是图的罪恶社会中找寻生存的最后一丝希望,却迟迟未能真正触碰希望,再掙扎也是于事无补,于是选择以自杀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逃离残酷的现实。
  四、结语
  欧亨利的这篇小说篇幅虽短,但其中还有诸多值得挖掘的艺术理论价值。希望通过本文的接受美学解读,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给予相关研究者以启发,让欧亨利的作品能够被挖掘出更多的艺术价值。本文主要选用了接受美学理论下的期待视野以及文本空白去解读《带家具出租的房间》,发现该小说通过标题以及情节空白唤醒了读者的审美期待,所营造的客房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契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其巧妙的细节设计以及结局能够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并引发读者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去感悟和思考文本空白,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感受欧亨利所描绘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对希望和美好的渴求,对存在于资产阶级与平民阶级之间的不公正的展开的无情揭露和鞭挞。
  参考文献
  [1]楚萍(2005). 从《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看欧·亨利创作风格的变异[J],湘南学院学报(01):64-66。
  [2]高璐 (2017).欧·亨利小说中的象征意味——以《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为中心[J],榆林学院学报(05): 84-86。
  [3]洪满意 (2006).《配家具的出租房间》的叙事解读[J],井冈山医专学报(02):85-86。
  [4]张逸婷 (2019).从比喻和象征修辞视角解读欧亨利《带家具出租的房间》[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65-67。
  作者简介:陈泽凤(1998—),女,汉族,海南乐东,在读硕士,广西师范大学,541006,外国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清兵卫与葫芦》这部小说是日本著名作家志贺直哉早期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作品,小说在情节的“摇摆”和“延迟”中,通过讲述清兵卫热衷葫芦、购买葫芦、没收葫芦、砸碎葫芦、放弃葫芦、改变爱好的故事中,在情节的因果关系中批判了家庭的专制、世俗的观念和学校的保守对天才的扼杀。作者以冷静的笔触暗示了伪教育是如何把人毁灭的。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感受“呼唤人道主义”、“尊重孩子的天性”的主题之外,更需要探究小说
期刊
摘要:宋词翻译作为扩大中国古诗词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工作在学术翻译界一直是一个有活力、有创新的领域。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流派秉持着不同的翻译哲学,最终呈现的作品也截然不同。本文以许渊冲、林语堂两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的英文翻译为例,从意境表达、涵义转述、句式语法等角度试析宋词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原文的叛逆与再创造。  关键词:关键词:翻译创造 翻译叛逆 译本比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下简称
期刊
摘要:《桃花扇》叙事结构的安排精妙严谨。《桃花扇》运用了套层叙事结构,分别是戏中看戏、戏中演戏、戏中引戏这三种套层叙事结构模式,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加强戏剧效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桃花扇》;套层结构;戏中戏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年间完稿。明朝灭亡之后,不少明朝的遗老不时聚会,抒发亡国之悲和人生愤慨。孔尚任之父孔贞播、其友贾凫西、族兄孔尚则、岳
期刊
摘要:《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以其独特的叙事体例、对中国文学史的重新解读的新视野以及文史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外读者皆有很大的启发,本文就《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异于传统中国文学史之处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其中对女性文学有较大的关注。通过对《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研读,对中国文学史上一直不被重视的版图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填补传统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  关键字:女性作家;男性作家;多角度的叙事策略等  一
期刊
摘要:回族作家李进祥深深扎根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坚守,立足当下,直面现实种种,对现代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深感忧虑,反思都市文明对话乡村世界时造成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冲击,着力建构起贫瘠的西海固大地上一湾温暖宁静的“清水河”世界。笔者力图从地理意象出发,分析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给作家带来的影响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探讨李进祥作品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李进祥;自然地
期刊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乐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不断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着属于中国的故事。新媒体时代下,我们有了更多的方式来向在海内外的汉语学习者以及中华文化爱好者传播中华文化。本文以中国传统乐器二胡为主线,以优秀文化纪录片《国乐在路上》二胡篇为例,探讨国乐二胡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也为今后汉语与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文化传播;二胡;中
期刊
摘要:“季风剧场”推出的刑侦局《谎言真探》掀起一波热潮,大家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笔者针对这部剧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并对季风剧场的定位进行分析。  关键词:脱水 普法 社会意义 刑侦 人文关怀  《谎言真探》于2021年6月15日在湖南卫视、芒果TV同步播出,定档于季风剧场。全剧共16集,讲述的刑侦支队刑警们恪尽职守,通过心理学以及测谎技术调查破案的精彩故事。  该剧节奏快,叙事密。近年来,悬疑,刑
期刊
摘要: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由一个又一个的“包袱”串联而成,所谓的“包袱”体现在相声语言的幽默艺术上,而语言是创造幽默的主要因素。在相声语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引用使相声语言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相声民俗学”。民俗现象可以分为: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三种,相声则通过语言艺术将其融入相声表演艺术中,通过语言偏离、语序颠倒、词语巧释、词汇歧义、词语误用等语言表达策略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
期刊
摘要:晏几道是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以写男女恋情为主,有《小山词》一卷。在《小山词》中,晏几道提及了许多有名字的歌妓舞女,为这些女子写下了许多缠绵凄恻的词句。本文从晏几道的《小山词》入手,梳理分析《小山词》中提及的名字的歌妓舞女,将她们分类探讨,来分析词人对这些女子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晏几道;《小山词》;歌妓舞女;男女恋情  晏几道,字书原,号小山,是北宋著名词人,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他擅长
期刊
摘要:根据环境和时代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差异性导致不同的审美倾向,笔者关于美的几点特性做简要阐述,并对当下时代产生的部分审美进行拙见分析。  关键词:美学;相对性;时代性;容貌;审美  一、美是什么?  美是自由的。学会欣赏别人、欣赏自己、欣赏一切你认为美的事物或情感,  摆脱外界的定义束缚和已有的所谓的规则和偏见,真正的站在自己的立场发现美,欣赏美,而并非人云亦云地选择随波逐流。  美具有以下特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