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即让位;引,即引导。“让学引思”,就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把教学的主体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主动地去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日常的学习进行点拨、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改进其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和自觉迁移,提升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作为高中教师,我们更应该在高中教学阶段,深入了解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特质,以“让学引思”为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自我评析,学会自主学习
文言文课文,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不可否认,由于高中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较弱,大部分教师通常都会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关注字词的翻译和内容的理解,而容易忽视文言文所要表达的内涵、情感。长期这样,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枯燥、沉闷。更有甚者,文言文教学完全是为了应付高考,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死板的教学套路。
新课标强调:高中生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理解字词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能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引导学生改变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从而改变文言文课堂的现状。
实例:《过秦论》(必修3第三单元—人教版)
1.独立翻译,自我查错
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借助工具自行进行文言文翻译,之后再用白话文进行通读,结合全文,看看是否能读通。倘若白话文读得不顺畅,必然是翻译有误,需要重读原文,联系上下文,重新进行翻译,直至完全理解字词的意思。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自行翻译,最后能够自我查错,发现自己对于哪些文字理解得不够准确,自己再联系上下文,重新翻译。
2.分析背景,把握全文
一篇文章,对其成文背景有着重要的依赖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了解作者贾谊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地位,从而能够在全局上把握《过秦论》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了解到贾谊是汉初的政治家,贾谊身为朝官时,汉文帝刚刚即位,为了巩固汉王朝统治,也为了在汉文帝治下争取政绩,故而针砭时弊,积极献策。而《过秦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文的。同时,结合文章成文的时代背景,学生还应能够根据自身所掌握的文章大意,对全文进行总结分析。要能够认识到,秦朝的兴起、强盛是由于其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得当的治理国策;秦朝能够一统全国是因为嬴政时期秦朝国力达到鼎盛以及嬴政自身的雄心;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人文情怀,发展健全人格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中学生应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让学引思”,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学会尊重课堂,尊重教师,也尊重自己,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实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必修4第三单元—人教版)
本篇课文针对不同年龄段,论述了父爱与母爱之间的区别以及爱的本质,明确了父爱与母爱共同促成了人的成熟。但是,现在的高中生学习压力甚重,一心扑在学习上,对于父母的爱不一定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无法理解父母的爱,也就不容易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中心主旨,即使能够理解字面含义,也未必能够有切身的体会。作为高中教师,教学中不能以分数为唯一目的,更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懂得感恩、学会理解,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出的理念和要求。
笔者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文,要求学生在课前写一篇作文,主题就是父母的爱,之后用两节课的时间,专门让学生上台宣读自己的文章。
有位女生读道:“自己的鞋子、衣服衣柜都快装不下了,我还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都是父母的血汗钱。每天早上起床看到桌上的早餐,觉得妈妈很关心自己,觉得自己很幸福,却没有想到,这样的幸福完全因为自己是他们的女儿……”
有位男生这样读道:“自己的家境并不宽裕,父母以卖菜为生,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但自己却不能体谅父母的辛苦,放学了只知道去打球,學习成绩也并不好,平日里也不帮着父母分担一些活儿,觉得很对不起他们,我真的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回报他们,他们为我付出了太多……”
两节课上,学生都安安静静地在听,教室里回荡着学生的朗读声,充满感激、愧疚、尊重的朗读声,有的学生在气氛的感染下,默默地留下了泪水。我想,学生在感动、感激、流泪的同时,一定能够深刻体会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这才是真正地让学引思。在这样的前提下,学习本篇课文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人格发展方面,学生也懂得了尊重和感恩。
三、理性思维,明辨是非
高中生的思维较为活跃,但缺乏约束和条理,容易被外来事物所诱惑。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应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实例:《爱国要培养完全的人格》(选修 演讲与辩论—人教版)
本篇课文是蔡元培在1917年于上海爱国女校做的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按照惯例,笔者在教学时,帮助学生理清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蔡元培的人生简历,要求学生根据时代背景,结合较为简单的演讲文字,自己概括分析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学生基本都能概括出:蔡元培演讲的关键在于智育、体育、德育三者共同构成爱国的完全人格。
之后,笔者借古寓今,让学生自由发言,阐述当今社会下,怎么样才是爱国,对于不同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反驳。
学生一:“我觉得我们现在就应该好好学习,不给家里添麻烦,这既是爱家,也是爱国。”
学生二:“我们平时玩手机,大家肯定都收到过‘我们一天不去肯德基,美国经济就会崩盘’这样的消息,我觉得我们没必要跟风,国家经济也没有网上说的那样玄乎,平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该吃什么就吃什么,不能说你吃肯德基就不爱国了。”
学生三:“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平时做到爱护公物,不践踏花草树木,把班上的卫生打扫干净就是爱国。”
学生四:“我觉得不管怎么爱国,我们首先得做好自身,自己要把身体锻炼好,要不以后真的打仗那就是炮灰。”
……
自由讨论,严谨而有序的依次发言。自由发言的过程,即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理性地认识到,要做到爱国,首先要完善自身,从我做起,像蔡元培演讲的内容那样,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智商以及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学生能够有这样的觉悟,不论是对于课文的理解,还是对于事物的是非判断,都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高中语文课堂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以“让学引思”为基本教学手段,坚持智育、体育、德育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相对成熟的思维逻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心理。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
一、自我评析,学会自主学习
文言文课文,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不可否认,由于高中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较弱,大部分教师通常都会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关注字词的翻译和内容的理解,而容易忽视文言文所要表达的内涵、情感。长期这样,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枯燥、沉闷。更有甚者,文言文教学完全是为了应付高考,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死板的教学套路。
新课标强调:高中生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理解字词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能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引导学生改变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从而改变文言文课堂的现状。
实例:《过秦论》(必修3第三单元—人教版)
1.独立翻译,自我查错
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借助工具自行进行文言文翻译,之后再用白话文进行通读,结合全文,看看是否能读通。倘若白话文读得不顺畅,必然是翻译有误,需要重读原文,联系上下文,重新进行翻译,直至完全理解字词的意思。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自行翻译,最后能够自我查错,发现自己对于哪些文字理解得不够准确,自己再联系上下文,重新翻译。
2.分析背景,把握全文
一篇文章,对其成文背景有着重要的依赖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了解作者贾谊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地位,从而能够在全局上把握《过秦论》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了解到贾谊是汉初的政治家,贾谊身为朝官时,汉文帝刚刚即位,为了巩固汉王朝统治,也为了在汉文帝治下争取政绩,故而针砭时弊,积极献策。而《过秦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文的。同时,结合文章成文的时代背景,学生还应能够根据自身所掌握的文章大意,对全文进行总结分析。要能够认识到,秦朝的兴起、强盛是由于其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得当的治理国策;秦朝能够一统全国是因为嬴政时期秦朝国力达到鼎盛以及嬴政自身的雄心;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人文情怀,发展健全人格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中学生应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让学引思”,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学会尊重课堂,尊重教师,也尊重自己,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实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必修4第三单元—人教版)
本篇课文针对不同年龄段,论述了父爱与母爱之间的区别以及爱的本质,明确了父爱与母爱共同促成了人的成熟。但是,现在的高中生学习压力甚重,一心扑在学习上,对于父母的爱不一定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无法理解父母的爱,也就不容易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中心主旨,即使能够理解字面含义,也未必能够有切身的体会。作为高中教师,教学中不能以分数为唯一目的,更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懂得感恩、学会理解,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出的理念和要求。
笔者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文,要求学生在课前写一篇作文,主题就是父母的爱,之后用两节课的时间,专门让学生上台宣读自己的文章。
有位女生读道:“自己的鞋子、衣服衣柜都快装不下了,我还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都是父母的血汗钱。每天早上起床看到桌上的早餐,觉得妈妈很关心自己,觉得自己很幸福,却没有想到,这样的幸福完全因为自己是他们的女儿……”
有位男生这样读道:“自己的家境并不宽裕,父母以卖菜为生,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但自己却不能体谅父母的辛苦,放学了只知道去打球,學习成绩也并不好,平日里也不帮着父母分担一些活儿,觉得很对不起他们,我真的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回报他们,他们为我付出了太多……”
两节课上,学生都安安静静地在听,教室里回荡着学生的朗读声,充满感激、愧疚、尊重的朗读声,有的学生在气氛的感染下,默默地留下了泪水。我想,学生在感动、感激、流泪的同时,一定能够深刻体会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这才是真正地让学引思。在这样的前提下,学习本篇课文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人格发展方面,学生也懂得了尊重和感恩。
三、理性思维,明辨是非
高中生的思维较为活跃,但缺乏约束和条理,容易被外来事物所诱惑。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应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实例:《爱国要培养完全的人格》(选修 演讲与辩论—人教版)
本篇课文是蔡元培在1917年于上海爱国女校做的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按照惯例,笔者在教学时,帮助学生理清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蔡元培的人生简历,要求学生根据时代背景,结合较为简单的演讲文字,自己概括分析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学生基本都能概括出:蔡元培演讲的关键在于智育、体育、德育三者共同构成爱国的完全人格。
之后,笔者借古寓今,让学生自由发言,阐述当今社会下,怎么样才是爱国,对于不同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反驳。
学生一:“我觉得我们现在就应该好好学习,不给家里添麻烦,这既是爱家,也是爱国。”
学生二:“我们平时玩手机,大家肯定都收到过‘我们一天不去肯德基,美国经济就会崩盘’这样的消息,我觉得我们没必要跟风,国家经济也没有网上说的那样玄乎,平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该吃什么就吃什么,不能说你吃肯德基就不爱国了。”
学生三:“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平时做到爱护公物,不践踏花草树木,把班上的卫生打扫干净就是爱国。”
学生四:“我觉得不管怎么爱国,我们首先得做好自身,自己要把身体锻炼好,要不以后真的打仗那就是炮灰。”
……
自由讨论,严谨而有序的依次发言。自由发言的过程,即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理性地认识到,要做到爱国,首先要完善自身,从我做起,像蔡元培演讲的内容那样,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智商以及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学生能够有这样的觉悟,不论是对于课文的理解,还是对于事物的是非判断,都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高中语文课堂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以“让学引思”为基本教学手段,坚持智育、体育、德育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相对成熟的思维逻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心理。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