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是高中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违背“面向全体”理念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如何在导入环节、教学重点及音乐体验方式的设置等方面突出“面向全体”这一教学理念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总结,以此帮助全体学生理解音乐,切实提高大部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面向全体 导入 教学重点 音乐体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244-02
在高中阶段,如果把文化课比喻为主食,那我们的音乐鉴赏课便是浓汤,浓汤营养丰富,滋补养身,是相当不错的配菜。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喝不到美味的浓汤,例如资源不足,或者厨艺平庸,不管学生爱不爱喝汤,但是人人享有喝汤的权利。
“人人享有”就意味着高中音乐鉴赏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实质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是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那么如何使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设计尽量适合个体差异的学生呢?以下是本人就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办法的思考,愿与同行交流。
1 导入环节要“面向全体”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要想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导入环节的设置尤为重要。
1.1 问题设置要“面向全体”
(1)案例分析。
本人在《阳关三叠》一课时出现过问题设置没有“面向全体”的错误:在开门见山得直接介绍、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后,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可以用几个词语或一句诗来表现这段音乐的意境吗?”话音落,鸦雀无声,学生埋头苦想。一个调皮的学生打破了沉闷的气氛:“老师,一句诗太难,我们没那么高的境界。”看着如此尴尬的场面,我不知所措,当下把这首作品的意境进行了描述,先入为主的做法让学生失去了一次联想的机会。显然这个问题的设置是失败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很高的音乐素养,他们对于同一首作品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2)解决对策。
在没有经验积累与情感引导的情况下,让高中生回答问题常常会“遇冷”,所以对比问答题,学生更喜欢选择题。之后,我做了调整:欣赏《阳关三叠》古琴曲前,出示三句诗供学生选择,分别是“相见时难别亦难”、”西出阳关无故人”、“曾经沧海难为水”。由于学生对三首诗的熟悉度,提高了这首曲子的期待值,听完音乐之后的激烈辩论,证明了这次提问与聆听音乐过程的有效性。
从开始的无人参与,到之后的人人参与,也只是从问答题转变成选择题,但恰恰这个选择题顾及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从不同诗歌意境与音乐结合的选择角度符合高中生知识水平的积累与情感的需求。
1.2 导入方式要“面向全体”
(1)案例分析。
在《划时代的音乐“斗士”—贝多芬》一课的导入环节中,我运用了朗诵加舞蹈的方式:(出示大门图片)“这是一扇宏伟而庄严的大门,你就在里面,曾经觉得你是那么遥不可攀,直到有一天我不经意间推开这扇门,才发现原来我和你很近很近,我开始理解你的孤独与挣扎,我仿佛又看到了你与命运斗争的场景。”朗诵中,学生被我的深情打动,格外安静。接着在《命运交响曲》的背景音乐中,我舞动起来,表现贝多芬的斗争精神。由于我与学生的距离很近,前排一位活泼的男生被这突如起来的舞蹈吓得逃到了最后一排,顿时笑声四起,气氛变味。尽管之后的每个环节依然十分顺利,但是导入环节的舞蹈给整堂课留下了些许遗憾。
(2)解决对策。
在课堂中结合自身优势无可厚非,但是必须运用恰当,面向全体,符合全体学生的心理需要,否则就是画蛇添足。在导出《划时代的音乐“斗士”—贝多芬》课题前,运用朗诵的方式比较新颖,发自内心的语言让学生倍感真诚,但是之后的舞蹈就有些形式主义,在情感积累没有到达一个水平线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接受这种方式。于是我在导入环节去掉了舞蹈的部分,在《热情奏鸣曲》作品欣赏过程中把肢体语言和音乐旋律、节奏、力度、情绪相结合,十分有效。当我在课堂的结尾舞动前一节课导入环节的舞蹈时,学生都被深深吸引,此时的学生对贝多芬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积累,这时的舞蹈便是锦上添花。
2 教学重点要“面向全体”
教学重难点的准确设置与有效的突破是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很多时候,教学难点的解决恰恰是一节课的重点所在。只有“面向全体”的教学重点,才能切实提高每位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1 案例分析
本人在《鼓舞》一课中就曾犯过教学重点设置的错误。这是《鼓乐铿锵》的拓展课,是一节打鼓与舞蹈相结合的音乐综合课,教学内容由“体验鼓舞”和“创造鼓舞”组成。为了突出我的舞蹈创编特长,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创造鼓舞”上:以奥运会开幕式节目《击缶而歌》中的“削鼓”打法为例,在积累多种创意打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组设计有新意的打法和动作,并为之命名,原以为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创意,但效果却不如人意。四个组的代表中,有的胡乱敲打,算是一种应付,有的应付不来的就在我的指挥下完成动作。此时,“台上尴尬,台下欢乐”,整堂课在乱哄哄的气氛中结束。
2.2 解决对策
这堂课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教学重点设置不够“面向全体”,大部分学生不具备创编的经验与能力,所以应该把重点放在“体验鼓舞”这个内容上,为此我给每位学生都准备了一双筷子,可以击打不同的物体代替打鼓,真正做到“面向全体。”有了人人的参与,才能激发进一步的创造。
3 音乐体验方式要“面向全体”
教学重点落实后,教师就该思考音乐体验过程的各种策略,不管怎样的体验方式,都应适合全体学生,音乐体验是感受美的过程,人人都有提高审美的需求和机会。
3.1 情感体验要“面向全体”
(1)案例分析。
在肖邦的《革命练习曲》一课时,我以情感为主线,运用肢体语言、模唱、感受节奏等方式体验不同音乐主题。尽管学生能够理解作品的内涵,但是大部分学生生活得比较幸福,所以对于战争的残酷与肖邦的愤怒和呐喊只能凭空想象,无法真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2)解决对策。
在保持原有作品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情感的引导,有助于提高学习作品的兴趣:例如引子部分的音乐,把肖邦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的震惊比喻成得知考试失败后的震惊;结尾四个强而有力的大和弦,把肖邦对祖国未来的信心比喻成对整个班级的信心,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荣辱感的膨胀,使学生在模唱这些旋律时格外卖力。
所以教师的情感启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情感需求,尽管他们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渴望真、善、美的心灵都很一致。
3.2 互动与合作要“面向全体”
“互动与合作”是重要的音乐体验过程,体验方式也应该“面向全体”,根据学生的差异,合理安排不同的参与方式,通过合作,有助于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记忆,同时加强班级凝聚力。在这个过程中尽量避免个别同学表演,大部分同学看热闹的尴尬。
(1)案例分析。
在柏辽兹《幻想交响曲》这一课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印象,结尾我请两位同学根据音乐的不同形象表演音乐家与女子在舞会相逢的场景,这时台下的同学便成了看客,气氛非常热闹。很多老师也常常犯类似的错误,为了活跃气氛,突出个别同学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注重个性发展”理念是建立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只有人人参与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
(2)解决对策。
之后,我对这个环节的设计进行了调整—— 人人参与,分工合作:一半学生担任舞会嘉宾,用双指代替双脚进行三拍子的“舞蹈”;另一半学生担任现场乐队的伴奏,用模唱的方式演唱“舞会形象”的主旋律;我担任女子的角色,用肢体表现“恋人形象”的主旋律;一位男生担任音乐家的角色,进行简单的戏剧表演。这样,老师和学生合作完成了这个音乐体验过程,每位同学各得其所,其乐融融。
“面向全体”这一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中,只有切实关注每个学生,从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同心理出发,才能为学生的终身音乐素养的积累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著名学府美国哈佛大学举行350周年校庆期间,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对此,校长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哈佛最引以为豪的并不是培养了很多的总统和诺贝尔奖获者,而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可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多么重要。
高中音乐鉴赏课就像一碗“浓汤”,情感体验、知识技能、审美体验都赋予这碗“浓汤”更多的营养,在口味适中、营养均衡的基础上,厨师可以努力熬制“色、香、味”俱全的“功夫浓汤”。所以在音乐教育中,每位音乐教师都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上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并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金亚文.理解与实践高中音乐新课程 —— 与高中音乐教师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屠兰兰.中小学生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 章连启.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面向全体 导入 教学重点 音乐体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244-02
在高中阶段,如果把文化课比喻为主食,那我们的音乐鉴赏课便是浓汤,浓汤营养丰富,滋补养身,是相当不错的配菜。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喝不到美味的浓汤,例如资源不足,或者厨艺平庸,不管学生爱不爱喝汤,但是人人享有喝汤的权利。
“人人享有”就意味着高中音乐鉴赏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实质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是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那么如何使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设计尽量适合个体差异的学生呢?以下是本人就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办法的思考,愿与同行交流。
1 导入环节要“面向全体”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要想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导入环节的设置尤为重要。
1.1 问题设置要“面向全体”
(1)案例分析。
本人在《阳关三叠》一课时出现过问题设置没有“面向全体”的错误:在开门见山得直接介绍、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后,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可以用几个词语或一句诗来表现这段音乐的意境吗?”话音落,鸦雀无声,学生埋头苦想。一个调皮的学生打破了沉闷的气氛:“老师,一句诗太难,我们没那么高的境界。”看着如此尴尬的场面,我不知所措,当下把这首作品的意境进行了描述,先入为主的做法让学生失去了一次联想的机会。显然这个问题的设置是失败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很高的音乐素养,他们对于同一首作品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2)解决对策。
在没有经验积累与情感引导的情况下,让高中生回答问题常常会“遇冷”,所以对比问答题,学生更喜欢选择题。之后,我做了调整:欣赏《阳关三叠》古琴曲前,出示三句诗供学生选择,分别是“相见时难别亦难”、”西出阳关无故人”、“曾经沧海难为水”。由于学生对三首诗的熟悉度,提高了这首曲子的期待值,听完音乐之后的激烈辩论,证明了这次提问与聆听音乐过程的有效性。
从开始的无人参与,到之后的人人参与,也只是从问答题转变成选择题,但恰恰这个选择题顾及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从不同诗歌意境与音乐结合的选择角度符合高中生知识水平的积累与情感的需求。
1.2 导入方式要“面向全体”
(1)案例分析。
在《划时代的音乐“斗士”—贝多芬》一课的导入环节中,我运用了朗诵加舞蹈的方式:(出示大门图片)“这是一扇宏伟而庄严的大门,你就在里面,曾经觉得你是那么遥不可攀,直到有一天我不经意间推开这扇门,才发现原来我和你很近很近,我开始理解你的孤独与挣扎,我仿佛又看到了你与命运斗争的场景。”朗诵中,学生被我的深情打动,格外安静。接着在《命运交响曲》的背景音乐中,我舞动起来,表现贝多芬的斗争精神。由于我与学生的距离很近,前排一位活泼的男生被这突如起来的舞蹈吓得逃到了最后一排,顿时笑声四起,气氛变味。尽管之后的每个环节依然十分顺利,但是导入环节的舞蹈给整堂课留下了些许遗憾。
(2)解决对策。
在课堂中结合自身优势无可厚非,但是必须运用恰当,面向全体,符合全体学生的心理需要,否则就是画蛇添足。在导出《划时代的音乐“斗士”—贝多芬》课题前,运用朗诵的方式比较新颖,发自内心的语言让学生倍感真诚,但是之后的舞蹈就有些形式主义,在情感积累没有到达一个水平线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接受这种方式。于是我在导入环节去掉了舞蹈的部分,在《热情奏鸣曲》作品欣赏过程中把肢体语言和音乐旋律、节奏、力度、情绪相结合,十分有效。当我在课堂的结尾舞动前一节课导入环节的舞蹈时,学生都被深深吸引,此时的学生对贝多芬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积累,这时的舞蹈便是锦上添花。
2 教学重点要“面向全体”
教学重难点的准确设置与有效的突破是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很多时候,教学难点的解决恰恰是一节课的重点所在。只有“面向全体”的教学重点,才能切实提高每位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1 案例分析
本人在《鼓舞》一课中就曾犯过教学重点设置的错误。这是《鼓乐铿锵》的拓展课,是一节打鼓与舞蹈相结合的音乐综合课,教学内容由“体验鼓舞”和“创造鼓舞”组成。为了突出我的舞蹈创编特长,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创造鼓舞”上:以奥运会开幕式节目《击缶而歌》中的“削鼓”打法为例,在积累多种创意打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组设计有新意的打法和动作,并为之命名,原以为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创意,但效果却不如人意。四个组的代表中,有的胡乱敲打,算是一种应付,有的应付不来的就在我的指挥下完成动作。此时,“台上尴尬,台下欢乐”,整堂课在乱哄哄的气氛中结束。
2.2 解决对策
这堂课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教学重点设置不够“面向全体”,大部分学生不具备创编的经验与能力,所以应该把重点放在“体验鼓舞”这个内容上,为此我给每位学生都准备了一双筷子,可以击打不同的物体代替打鼓,真正做到“面向全体。”有了人人的参与,才能激发进一步的创造。
3 音乐体验方式要“面向全体”
教学重点落实后,教师就该思考音乐体验过程的各种策略,不管怎样的体验方式,都应适合全体学生,音乐体验是感受美的过程,人人都有提高审美的需求和机会。
3.1 情感体验要“面向全体”
(1)案例分析。
在肖邦的《革命练习曲》一课时,我以情感为主线,运用肢体语言、模唱、感受节奏等方式体验不同音乐主题。尽管学生能够理解作品的内涵,但是大部分学生生活得比较幸福,所以对于战争的残酷与肖邦的愤怒和呐喊只能凭空想象,无法真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2)解决对策。
在保持原有作品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情感的引导,有助于提高学习作品的兴趣:例如引子部分的音乐,把肖邦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的震惊比喻成得知考试失败后的震惊;结尾四个强而有力的大和弦,把肖邦对祖国未来的信心比喻成对整个班级的信心,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荣辱感的膨胀,使学生在模唱这些旋律时格外卖力。
所以教师的情感启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情感需求,尽管他们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渴望真、善、美的心灵都很一致。
3.2 互动与合作要“面向全体”
“互动与合作”是重要的音乐体验过程,体验方式也应该“面向全体”,根据学生的差异,合理安排不同的参与方式,通过合作,有助于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记忆,同时加强班级凝聚力。在这个过程中尽量避免个别同学表演,大部分同学看热闹的尴尬。
(1)案例分析。
在柏辽兹《幻想交响曲》这一课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印象,结尾我请两位同学根据音乐的不同形象表演音乐家与女子在舞会相逢的场景,这时台下的同学便成了看客,气氛非常热闹。很多老师也常常犯类似的错误,为了活跃气氛,突出个别同学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注重个性发展”理念是建立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只有人人参与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
(2)解决对策。
之后,我对这个环节的设计进行了调整—— 人人参与,分工合作:一半学生担任舞会嘉宾,用双指代替双脚进行三拍子的“舞蹈”;另一半学生担任现场乐队的伴奏,用模唱的方式演唱“舞会形象”的主旋律;我担任女子的角色,用肢体表现“恋人形象”的主旋律;一位男生担任音乐家的角色,进行简单的戏剧表演。这样,老师和学生合作完成了这个音乐体验过程,每位同学各得其所,其乐融融。
“面向全体”这一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中,只有切实关注每个学生,从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同心理出发,才能为学生的终身音乐素养的积累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著名学府美国哈佛大学举行350周年校庆期间,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对此,校长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哈佛最引以为豪的并不是培养了很多的总统和诺贝尔奖获者,而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可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多么重要。
高中音乐鉴赏课就像一碗“浓汤”,情感体验、知识技能、审美体验都赋予这碗“浓汤”更多的营养,在口味适中、营养均衡的基础上,厨师可以努力熬制“色、香、味”俱全的“功夫浓汤”。所以在音乐教育中,每位音乐教师都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上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并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金亚文.理解与实践高中音乐新课程 —— 与高中音乐教师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屠兰兰.中小学生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 章连启.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