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做好德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能够在提高德育教育质量的基础上,为初中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带来支持。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在文中对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在多媒体、游戏化、生活化三种创新教学方法中的应用予以分析,希望能够为推动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进步带来帮助。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创新;策略
在我国初中教育阶段,做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对于心智逐渐成熟的初中生而言,他们虽然在认知能力、理解水平上有所进步,但青春期带给他们的叛逆、自卑等观念影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在德育教育中的效果,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为了更好的发挥出德育教育作用,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德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多媒體德育教育创新模式
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初中教育中最成熟的辅助技术,其可以在各个学科中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带来帮助,同样也可以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帮助教师实现德育效果的提升。但从当前的初中德育工作模式来看,许多教师并没有开展多媒体德育模式,这是教师教学观念较为陈旧,缺少创新意识而出现的,其并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展开,因此需要教师予以改变。多媒体教育模式,其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其适用于专门的主题式德育教育、集体活动后的与体验以及学科知识教育中的德育渗透等多种教育形式,但其必须要教师做好事前准备,才能够得以开展。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会在7月7日、9月18日、12月9日等特殊纪念日,为学生召开主题班会,并在班会上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史实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去了解我党为保护百姓、保护家园所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巨大牺牲,让学生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帮助他们构建起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学生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游戏化德育教育创新模式
游戏化德育教育模式是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其在改变传统德育教育工作格局的同时,为初中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带来了重要支持。在传统德育教育工作中,说教是最普遍的教育模式,因为其能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学习需求的不断变化,说教式德育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需求,所以教师必须要进行教学创新,为此开展以游戏化模式为基础的德育教育模式得以出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并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获得德育教育,实现德育目标。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会在班级中举办“小小发明家”的活动,让学生在制作发明的过程中,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又或者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我会在体育教师的帮助下,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可以通过“信任游戏”、“步调一致”等拓展游戏,来明白和了解集体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集体意识,并能够在集体面前学会放下自己的利益,由此来实现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为他们以后的良好成长打下基础。
三、生活化德育教育创新模式
生活化德育教育模式也是初中德育工作予以创新的重要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进行德育教育,或是让学生通过生活化体验来完成德育教育工作。从德育教育工作的本质来看,其德育教育就是让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以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将初中德育工作进行生活化设计是回归德育工作本质的一种方式,做好对其教学研究,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实现德育目标,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带来支持。我会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到敬老院看望老年人、去公园进行环保宣传等,这些都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化实践活动中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体现出更好的德育效果,我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会寻找一个契机,例如在老年节组织学生进入敬老院,让学生陪爷爷奶奶们聊聊家常,给爷爷奶奶们表演节目,让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进一步养成尊敬老人的良好品质,并让他们改变对自己爷爷奶奶及长辈的交流方式,让他们成为懂事的好孩子。同样,环保宣传活动也是在世界环境日这一天予以开展,通过宣传环保意义、进行捡垃圾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能够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为他们的道德素质水平和价值观念提升带来支持。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方法予以分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还能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具有创新性德育方法,能够为学生带来更为强烈的认知感受和观念冲突,所以教师必须要在充分研究学生认知能力和兴趣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让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德育教育活动获得德育体验,帮助他们在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方面获得进步与提升,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初中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丽.对初中德育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甘肃教育,2018(23):38.
[2]黎青.初中德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思路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82-83.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创新;策略
在我国初中教育阶段,做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对于心智逐渐成熟的初中生而言,他们虽然在认知能力、理解水平上有所进步,但青春期带给他们的叛逆、自卑等观念影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在德育教育中的效果,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为了更好的发挥出德育教育作用,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德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多媒體德育教育创新模式
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初中教育中最成熟的辅助技术,其可以在各个学科中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带来帮助,同样也可以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帮助教师实现德育效果的提升。但从当前的初中德育工作模式来看,许多教师并没有开展多媒体德育模式,这是教师教学观念较为陈旧,缺少创新意识而出现的,其并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展开,因此需要教师予以改变。多媒体教育模式,其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其适用于专门的主题式德育教育、集体活动后的与体验以及学科知识教育中的德育渗透等多种教育形式,但其必须要教师做好事前准备,才能够得以开展。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会在7月7日、9月18日、12月9日等特殊纪念日,为学生召开主题班会,并在班会上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史实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去了解我党为保护百姓、保护家园所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巨大牺牲,让学生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帮助他们构建起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学生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游戏化德育教育创新模式
游戏化德育教育模式是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其在改变传统德育教育工作格局的同时,为初中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带来了重要支持。在传统德育教育工作中,说教是最普遍的教育模式,因为其能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学习需求的不断变化,说教式德育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需求,所以教师必须要进行教学创新,为此开展以游戏化模式为基础的德育教育模式得以出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并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获得德育教育,实现德育目标。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会在班级中举办“小小发明家”的活动,让学生在制作发明的过程中,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又或者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我会在体育教师的帮助下,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可以通过“信任游戏”、“步调一致”等拓展游戏,来明白和了解集体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集体意识,并能够在集体面前学会放下自己的利益,由此来实现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为他们以后的良好成长打下基础。
三、生活化德育教育创新模式
生活化德育教育模式也是初中德育工作予以创新的重要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进行德育教育,或是让学生通过生活化体验来完成德育教育工作。从德育教育工作的本质来看,其德育教育就是让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以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将初中德育工作进行生活化设计是回归德育工作本质的一种方式,做好对其教学研究,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实现德育目标,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带来支持。我会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到敬老院看望老年人、去公园进行环保宣传等,这些都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化实践活动中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体现出更好的德育效果,我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会寻找一个契机,例如在老年节组织学生进入敬老院,让学生陪爷爷奶奶们聊聊家常,给爷爷奶奶们表演节目,让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进一步养成尊敬老人的良好品质,并让他们改变对自己爷爷奶奶及长辈的交流方式,让他们成为懂事的好孩子。同样,环保宣传活动也是在世界环境日这一天予以开展,通过宣传环保意义、进行捡垃圾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能够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为他们的道德素质水平和价值观念提升带来支持。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方法予以分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还能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具有创新性德育方法,能够为学生带来更为强烈的认知感受和观念冲突,所以教师必须要在充分研究学生认知能力和兴趣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让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德育教育活动获得德育体验,帮助他们在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方面获得进步与提升,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初中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丽.对初中德育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甘肃教育,2018(23):38.
[2]黎青.初中德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思路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