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其弈和陈知音的工作室位于景德镇的城市边缘,这也是他们生活的家。两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与柴窑为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顺着一条乡村的土路走到尽头,我们找到了他们的家,门口有一座其弈自己搭建的柴窑,旁边堆满了柴烧所用的木料。在这个宁静的乡间,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纯粹。屋子直通户外,客厅面朝一片稻田,满目的翠色和草木香扑面而来,让人不自觉地安静下来。屋子里到处充满着朴拙的柴烧陶器,而我看到更多的是自然的生活状态:一碗自制的纯天然凉茶,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用的都是其弈亲手烧的杯碗。在这里,阳光和风可以自由地来去。看着窗外阡陌之间,刘其弈憨然一笑:“这就是农村生活,每天听闻鸟语花香,摘摘野果尝尝溪水。我们俩还挺自在的。”
刘其弈的容貌中有几分侠风道骨的味道,陈知音性格中则保留了一份难得的和悦与温婉,他俩选择在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潜心创作,感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其弈负责器物的制作,知音则精心地将作品拍摄下来,希望以最朴素的方式与喜爱的人一同分享。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没有任何捷径和投机取巧,所以从他们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最诚实的美感,从中散发出的质朴和自然也与这样的环境合二为一。
其弈的作品以茶具、生活器皿为主,古朴别致中透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气质。
他坚持每一步都依靠手工,连泥土都是他们亲自去景德镇的山头田间挖取、提炼、淘洗而来。这种从自然中获取的方式,做出来的器皿更加真实,哪怕一只小小的杯子都如此细腻。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料不同,其弈的作品色泽更加温暖,层次也更加丰富,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各不相同,虽然质地粗犷有力,但是散发出一股古拙的美感,每件都如艺术品一般丰富沉稳,质朴浑厚。其弈说:“每件作品都像我的孩子一样,我说不出哪个好,哪个不好,我从制作到把它们放入窑中,直到出窑前我都不知道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总是有出乎意外的收获。”这也许就是其弈迷恋柴烧的原因吧。火与土的共舞,其弈与窑的对话,这种最原始的方式结合成美丽的作品,朴实中带着丰富的色彩,内敛却富有深遂的隽永气韵。
柴窑烧出来的器物本身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然味道,一件柴烧作品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泥土、火、木、窑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以木材为燃料进行的陶瓷烧制,器物的色泽完全来自土坯与火候的交融,再借由灰尘自然落在器皿上形成一种天然的亮度。因泥土本身不同的个性形成的釉色会呈现不同的基调,而且由于窑内温度不同,烧制出的器皿效果也大不相同,有亚光、亮光、粗糙、细腻等各种不同的质感。总而言之,柴烧作品每一件都独具个性,无论结果还是过程都是美好的,这就是柴烧的难得可贵和令人着迷的地方。柴窑烧制的时间比较长,三十多个小时的时间,其弈会让自己放空,把一切都交给窑,然后在自己觉得舒服的时候停下。“每个人烧制的喜好不一样,有些人喜欢木灰掉落在泥土上一层一层累加的效果,还非常在意器皿放置的位置,受火面或背火面呈现的效果。这其实是件很难的事,同时又非常简单。无论怎样,在我看来,柴窑烧出来的都是惊喜。”其弈把自己作为参与者,见证一窑作品的微妙变化,从中得到了无穷的温暖与满足。你很难想象,他这样年纪轻轻,便能把柴烧这种厚重和朴拙的东西诠释得如此美好。
自从大二开始涉猎陶艺,其弈心里早已设想过无数遍自己搭窑的场景,现在的这个窑是其弈建的第三个柴窑。窑炉的设计不断修改,一次次循环往复,窑在一点一滴中不断完善,最终达到了他心中最满意的效果。现在的其弈,在创作上的一切已经可以驾轻就熟。窑火不再野性难驯,器物形态也变得规整。揉泥制器,劈柴生火,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从每个细节中去追寻一种韵味,其中获得的踏实和满足,是旁人无法真切感受的。
对其弈而言,他的作品是在一个不断失败和长久的积累中慢慢成熟的。经历了三十多窑的磨炼,如今的他创作时更加轻松自如。在他的眼里,器皿和柴窑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做的只是制作然后放进窑内,效果自然天成。也许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安静的乡间环境,他为自己的生活创作的同时,也就创造了属于他的生活。
其弈始终强调自己只是一个玩泥巴的手艺人。一路走来,面对那些质疑的声音,他也是淡然一笑,继续从容过他的柴窑生活。“现在的生活状态都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的,很纯粹,也很踏实。这里夜不闭户,平凡而真实。我拿着自己平日做的东西,可以去和村民们交换,好像回到了古代。”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从他的脸上看到了年轻人少有的宁静。
从泥土中来,在万变的窑火中逐渐寻得美的痕迹,其弈和知音给了我们一份难得的安静生活。采访结束的时候,恰巧遇到了前来送茶的村民,明天他们就要开始忙活做茶了。生活,如此忙碌而简单,实在令人着迷和向往。
伴随着景德镇的山风和茶香,其弈和知音的乡野之器,韵味悠长。
顺着一条乡村的土路走到尽头,我们找到了他们的家,门口有一座其弈自己搭建的柴窑,旁边堆满了柴烧所用的木料。在这个宁静的乡间,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纯粹。屋子直通户外,客厅面朝一片稻田,满目的翠色和草木香扑面而来,让人不自觉地安静下来。屋子里到处充满着朴拙的柴烧陶器,而我看到更多的是自然的生活状态:一碗自制的纯天然凉茶,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用的都是其弈亲手烧的杯碗。在这里,阳光和风可以自由地来去。看着窗外阡陌之间,刘其弈憨然一笑:“这就是农村生活,每天听闻鸟语花香,摘摘野果尝尝溪水。我们俩还挺自在的。”
刘其弈的容貌中有几分侠风道骨的味道,陈知音性格中则保留了一份难得的和悦与温婉,他俩选择在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潜心创作,感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其弈负责器物的制作,知音则精心地将作品拍摄下来,希望以最朴素的方式与喜爱的人一同分享。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没有任何捷径和投机取巧,所以从他们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最诚实的美感,从中散发出的质朴和自然也与这样的环境合二为一。
其弈的作品以茶具、生活器皿为主,古朴别致中透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气质。
他坚持每一步都依靠手工,连泥土都是他们亲自去景德镇的山头田间挖取、提炼、淘洗而来。这种从自然中获取的方式,做出来的器皿更加真实,哪怕一只小小的杯子都如此细腻。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料不同,其弈的作品色泽更加温暖,层次也更加丰富,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各不相同,虽然质地粗犷有力,但是散发出一股古拙的美感,每件都如艺术品一般丰富沉稳,质朴浑厚。其弈说:“每件作品都像我的孩子一样,我说不出哪个好,哪个不好,我从制作到把它们放入窑中,直到出窑前我都不知道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总是有出乎意外的收获。”这也许就是其弈迷恋柴烧的原因吧。火与土的共舞,其弈与窑的对话,这种最原始的方式结合成美丽的作品,朴实中带着丰富的色彩,内敛却富有深遂的隽永气韵。
柴窑烧出来的器物本身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然味道,一件柴烧作品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泥土、火、木、窑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以木材为燃料进行的陶瓷烧制,器物的色泽完全来自土坯与火候的交融,再借由灰尘自然落在器皿上形成一种天然的亮度。因泥土本身不同的个性形成的釉色会呈现不同的基调,而且由于窑内温度不同,烧制出的器皿效果也大不相同,有亚光、亮光、粗糙、细腻等各种不同的质感。总而言之,柴烧作品每一件都独具个性,无论结果还是过程都是美好的,这就是柴烧的难得可贵和令人着迷的地方。柴窑烧制的时间比较长,三十多个小时的时间,其弈会让自己放空,把一切都交给窑,然后在自己觉得舒服的时候停下。“每个人烧制的喜好不一样,有些人喜欢木灰掉落在泥土上一层一层累加的效果,还非常在意器皿放置的位置,受火面或背火面呈现的效果。这其实是件很难的事,同时又非常简单。无论怎样,在我看来,柴窑烧出来的都是惊喜。”其弈把自己作为参与者,见证一窑作品的微妙变化,从中得到了无穷的温暖与满足。你很难想象,他这样年纪轻轻,便能把柴烧这种厚重和朴拙的东西诠释得如此美好。
自从大二开始涉猎陶艺,其弈心里早已设想过无数遍自己搭窑的场景,现在的这个窑是其弈建的第三个柴窑。窑炉的设计不断修改,一次次循环往复,窑在一点一滴中不断完善,最终达到了他心中最满意的效果。现在的其弈,在创作上的一切已经可以驾轻就熟。窑火不再野性难驯,器物形态也变得规整。揉泥制器,劈柴生火,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从每个细节中去追寻一种韵味,其中获得的踏实和满足,是旁人无法真切感受的。
对其弈而言,他的作品是在一个不断失败和长久的积累中慢慢成熟的。经历了三十多窑的磨炼,如今的他创作时更加轻松自如。在他的眼里,器皿和柴窑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做的只是制作然后放进窑内,效果自然天成。也许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安静的乡间环境,他为自己的生活创作的同时,也就创造了属于他的生活。
其弈始终强调自己只是一个玩泥巴的手艺人。一路走来,面对那些质疑的声音,他也是淡然一笑,继续从容过他的柴窑生活。“现在的生活状态都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的,很纯粹,也很踏实。这里夜不闭户,平凡而真实。我拿着自己平日做的东西,可以去和村民们交换,好像回到了古代。”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从他的脸上看到了年轻人少有的宁静。
从泥土中来,在万变的窑火中逐渐寻得美的痕迹,其弈和知音给了我们一份难得的安静生活。采访结束的时候,恰巧遇到了前来送茶的村民,明天他们就要开始忙活做茶了。生活,如此忙碌而简单,实在令人着迷和向往。
伴随着景德镇的山风和茶香,其弈和知音的乡野之器,韵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