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4.058
1 正确认识前列腺增生
良性的前列腺增生是一种临床常见疾患,在多因素的联合作用下,老年男性成为该病主要发生群体;在老龄化趋势的推动下我国老年前列腺增生发生率明显增加,经调查发现,前列腺增生已成为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的重要原因,而超过70岁的人群疾病发病率高达80.0%-82.0%。发生前列腺增生后会压迫膀胱、尿道等组织,导致患者出现尿频、尿不尽等一系列尿路症状,从而对其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而>70岁以上的人群在患有该病的同时伴有脑血管意外等后遗症,所以临床也将此类群体统称为“高龄高危前列腺增”。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手术成为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重要措施。
2 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
2.1经尿道常规电切技术
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逐渐被临床用于该病的治疗中,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已基本取代传统开放手术。具体操作:全程借助等离子双极电切镜进行,电切功率控制在220W内,电凝功率120W,以患者病情实际情况选择麻醉(全麻或联合腰麻),术中生理盐水低压持续灌洗,观察患者前列腺体增大情况,经耻骨上行膀胱,穿刺,造瘘后置引流套管,前列腺及附件无异常后经精阜定位,借助“五步电切法”实施切除,后采用同等措施切除前列腺左侧叶、右侧叶等组织,切割时同步止血,修整腺体,退电切镜,前列腺组织常规冲洗,置导尿管,术毕。
2.2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切术
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切术以前列腺电切术为基准发展而来,该术式借助电切镜鞘实施操作,可有效剥离前列腺腺体,并且手术安全性较高。具体操作:经精阜定位,借助“三叶剜切法”对精阜前缘或两侧进行切开,直至前列腺剜除间隙,剜除间隙标志以纤维膜为主,借助镜鞘推开包膜、腺体,顺纤维膜行逆向剥离,后剜除间隙血管,纤维束带以及前列腺结节球切断,前列腺(距膀胱颈0.5cm)剜除,切割已剜除的中叶,后用相同操作剜除左侧组织,注意保留精阜旁处尿道黏膜等组织,借助冲洗器实施常规冲洗,置导尿管,术毕。临床研究证实,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切术具备以下优势:(1)手术耗时短且出血量少:术中借助电切镜鞘游离前列腺内腺,包膜血管清晰显示,可有效减少出血量并降低手术创伤。(2)可有效改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尿流动力学:该术式可模拟开放手术的操作,完整剥离增生的腺体组织,同时增加腺体切除量从而解除增生组织的压迫,进一步改善尿道功能。
3 前列腺增生术后护理工作
3.1认知护理
安排科室责任护士担任宣教人员,提前对责任护士进行培训,确保其熟识宣教操作和具体步骤。宣教地点可设置在病房和医院会议室,提前打扫宣教室内环境,确保宣教室光线柔和且整洁舒适;开展健康宣教时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对患者疾病情况进行充分评估,严格以此为根据开展健康宣教,通过图片、健康手册、PPT等方式确保患者充分认识前列腺增生及手术治疗相关事项,促使患者从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临床治疗和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可提前将宣教单(内含前列腺增生、手术治疗后注意事项等信息)发放给患者,组织患者共同学习。
3.2心理疏导
完善评估患者内心状态,将遵医嘱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详细告知患者,积极介绍并普及前列腺增生、手术治疗知识,婉转回答患者内心疑问,但注意避开敏感话题,避免增加患者内心负担。患者在治疗期间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在开展干预措施过程中,主动、耐心的与患者加强交流,了解其内心实际状况后综合自身职业、性格特点等来开展心理支持,消除患者消极情绪,确保其以积极心态接受后续治疗。
3.3饮食护理
术后指导患者食用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日常生活中多饮水,如果是肥胖者一定要限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增加香蕉、甘薯等食物的食用,旨在润滑肠道避免便秘出现。
3.4疼痛护理
疼痛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除了常见的生物医学指标和行为观察能够反映患者疼痛感受之外,还可以借助各种量表来对患者术后疼痛进行有效评估。自控镇痛泵现是医生根据患者术后实际情况为基准,在镇痛机设定各项参数后的一种自控给药方式。提前对患者开展镇痛泵管理培训,确保患者及家属熟知镇痛泵的合理使用技巧和方式,在镇痛泵使用过程中家属對镇痛泵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并记录,准确记录镇痛泵使用时间和频率,确保疼痛干预效果更加显著。
3.5运动锻炼
术后2 h可沿小腿“自下而上”进行按摩,次数控制在5次左右,也可以双手四指交替对腓肠肌、比目鱼肌两侧轻拍,每次时间控制在3 min。术后6 h 进行膝关节屈伸运动,旨在改善血液循环。
3.6并发症预防
强化静脉输液通路管理工作,避免对患者下肢静脉血管造成损伤。日常护理中做好保温工作,调节室内温(25℃)湿度(45% -55%),做好保暖工作,减少局部皮肤的暴露。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配合医生展开各项工作并做好记录。做好病房环境,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休养环境,指导患者取平卧位,给予吸氧、生命体征监测;观察引流液性状,避免出现异常。
1 正确认识前列腺增生
良性的前列腺增生是一种临床常见疾患,在多因素的联合作用下,老年男性成为该病主要发生群体;在老龄化趋势的推动下我国老年前列腺增生发生率明显增加,经调查发现,前列腺增生已成为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的重要原因,而超过70岁的人群疾病发病率高达80.0%-82.0%。发生前列腺增生后会压迫膀胱、尿道等组织,导致患者出现尿频、尿不尽等一系列尿路症状,从而对其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而>70岁以上的人群在患有该病的同时伴有脑血管意外等后遗症,所以临床也将此类群体统称为“高龄高危前列腺增”。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手术成为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重要措施。
2 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
2.1经尿道常规电切技术
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逐渐被临床用于该病的治疗中,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已基本取代传统开放手术。具体操作:全程借助等离子双极电切镜进行,电切功率控制在220W内,电凝功率120W,以患者病情实际情况选择麻醉(全麻或联合腰麻),术中生理盐水低压持续灌洗,观察患者前列腺体增大情况,经耻骨上行膀胱,穿刺,造瘘后置引流套管,前列腺及附件无异常后经精阜定位,借助“五步电切法”实施切除,后采用同等措施切除前列腺左侧叶、右侧叶等组织,切割时同步止血,修整腺体,退电切镜,前列腺组织常规冲洗,置导尿管,术毕。
2.2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切术
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切术以前列腺电切术为基准发展而来,该术式借助电切镜鞘实施操作,可有效剥离前列腺腺体,并且手术安全性较高。具体操作:经精阜定位,借助“三叶剜切法”对精阜前缘或两侧进行切开,直至前列腺剜除间隙,剜除间隙标志以纤维膜为主,借助镜鞘推开包膜、腺体,顺纤维膜行逆向剥离,后剜除间隙血管,纤维束带以及前列腺结节球切断,前列腺(距膀胱颈0.5cm)剜除,切割已剜除的中叶,后用相同操作剜除左侧组织,注意保留精阜旁处尿道黏膜等组织,借助冲洗器实施常规冲洗,置导尿管,术毕。临床研究证实,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切术具备以下优势:(1)手术耗时短且出血量少:术中借助电切镜鞘游离前列腺内腺,包膜血管清晰显示,可有效减少出血量并降低手术创伤。(2)可有效改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尿流动力学:该术式可模拟开放手术的操作,完整剥离增生的腺体组织,同时增加腺体切除量从而解除增生组织的压迫,进一步改善尿道功能。
3 前列腺增生术后护理工作
3.1认知护理
安排科室责任护士担任宣教人员,提前对责任护士进行培训,确保其熟识宣教操作和具体步骤。宣教地点可设置在病房和医院会议室,提前打扫宣教室内环境,确保宣教室光线柔和且整洁舒适;开展健康宣教时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对患者疾病情况进行充分评估,严格以此为根据开展健康宣教,通过图片、健康手册、PPT等方式确保患者充分认识前列腺增生及手术治疗相关事项,促使患者从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临床治疗和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可提前将宣教单(内含前列腺增生、手术治疗后注意事项等信息)发放给患者,组织患者共同学习。
3.2心理疏导
完善评估患者内心状态,将遵医嘱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详细告知患者,积极介绍并普及前列腺增生、手术治疗知识,婉转回答患者内心疑问,但注意避开敏感话题,避免增加患者内心负担。患者在治疗期间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在开展干预措施过程中,主动、耐心的与患者加强交流,了解其内心实际状况后综合自身职业、性格特点等来开展心理支持,消除患者消极情绪,确保其以积极心态接受后续治疗。
3.3饮食护理
术后指导患者食用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日常生活中多饮水,如果是肥胖者一定要限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增加香蕉、甘薯等食物的食用,旨在润滑肠道避免便秘出现。
3.4疼痛护理
疼痛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除了常见的生物医学指标和行为观察能够反映患者疼痛感受之外,还可以借助各种量表来对患者术后疼痛进行有效评估。自控镇痛泵现是医生根据患者术后实际情况为基准,在镇痛机设定各项参数后的一种自控给药方式。提前对患者开展镇痛泵管理培训,确保患者及家属熟知镇痛泵的合理使用技巧和方式,在镇痛泵使用过程中家属對镇痛泵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并记录,准确记录镇痛泵使用时间和频率,确保疼痛干预效果更加显著。
3.5运动锻炼
术后2 h可沿小腿“自下而上”进行按摩,次数控制在5次左右,也可以双手四指交替对腓肠肌、比目鱼肌两侧轻拍,每次时间控制在3 min。术后6 h 进行膝关节屈伸运动,旨在改善血液循环。
3.6并发症预防
强化静脉输液通路管理工作,避免对患者下肢静脉血管造成损伤。日常护理中做好保温工作,调节室内温(25℃)湿度(45% -55%),做好保暖工作,减少局部皮肤的暴露。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配合医生展开各项工作并做好记录。做好病房环境,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休养环境,指导患者取平卧位,给予吸氧、生命体征监测;观察引流液性状,避免出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