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无论是作文的人还是读文的人都会与情感有关系。文以情而生,情依文而存,文情既辩证又统一。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把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并努力实现三者之间的感情共鸣。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一节优质的语文课需要浓浓的情感作基础。语文教材中,文情兼备的文章占据相当的篇幅。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教育,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内涵,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达到培养学生情感,进而起到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在导入中营造情感氛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进入新课之前,教师就要抓住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带学生进入情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可以是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亦是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等都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1919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在阅读中感悟教材真情
文章“三分诗,七分读”,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之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以悦耳动听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一定能激发起学生追求知识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忌以讲代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品的真情,就必须让学生掌握读的方法和技巧。就朗读而言,文章的风格不同,朗读的风格亦不同。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都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豪情万丈,下阕要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语文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又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文章开头一段声情并茂的话语:“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这次“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观、涉、登、拍、留”一串连的动作让人陶醉,令人神往。这是作者情感的浓缩,激情的喷发,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溶入这种激情之中,并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在交流中传递情感信息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理反映,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活动。教师积极乐观的情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并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更会努力将它学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要以满腔热情,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师生在交流中互相传递信息,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要以爱子之心去爱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给学生以无形的温暖,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就越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由此可见,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生观,才能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内涵,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达到培养学生情感,进而起到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在导入中营造情感氛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进入新课之前,教师就要抓住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带学生进入情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可以是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亦是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等都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1919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在阅读中感悟教材真情
文章“三分诗,七分读”,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之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以悦耳动听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一定能激发起学生追求知识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忌以讲代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品的真情,就必须让学生掌握读的方法和技巧。就朗读而言,文章的风格不同,朗读的风格亦不同。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都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豪情万丈,下阕要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语文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又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文章开头一段声情并茂的话语:“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这次“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观、涉、登、拍、留”一串连的动作让人陶醉,令人神往。这是作者情感的浓缩,激情的喷发,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溶入这种激情之中,并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在交流中传递情感信息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理反映,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活动。教师积极乐观的情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并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更会努力将它学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要以满腔热情,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师生在交流中互相传递信息,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要以爱子之心去爱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给学生以无形的温暖,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就越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由此可见,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生观,才能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