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的课程标准把劳动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劳动教育作为劳动的一个分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展在学科渗透劳动教育,丰富劳动教育形式,扩充劳动教育内容。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劳动教育因素,要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劳动教育的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过程中合理地渗透劳动教育在当今社会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数学;渗透
劳动教育的形式、种类多样,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实践性极强的数学学科之中,更是有着展开劳动教育的优越性特点。从当下实际教学现状来看,素质教育理念的施行在整个教育领域掀起了一阵改革浪潮,然而劳动教育工作并未得到重视,甚至被完全忽视。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两种:第一是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措施无法合理开展,理论与劳动无法充分结合。第二是教育领域存在着一定的指导思想误区,错误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好的成绩即可,这是传统应试型教育理念所产生的影响。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的策略
(一)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展开劳动教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构建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借助其强大的感染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之中,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之感。在每一个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等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都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练习、积极的劳动来进行解答,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努力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文化氛围,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最后,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错误之后要对其进行指正,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小学阶段劳动教育渗透过程中良好的外部氛围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氛围一旦形成对渗透劳动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实现劳动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水平、素质固然重要,但是教师本身对数学学科的理解也非常关键。首先,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这一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挖掘其中潜在的劳动教育理念,并将其合理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意识到数学学科并非只是单纯地理论内容讲述且与其他的学科不同,具有极强的科学性,数学学科之中所具有的劳动教育理念都是“潜在”的,唯有教师将其充分挖掘,展现在其面前,才能实现劳动教育,意识到古代劳动人民所具有的劳动精神,进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
二、利用数学之美,感悟劳动创造美的价值
适应社会是每一位学生成长必然经历的过程和要求。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去才能切身体会劳动的辛苦、不易,才能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产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一课中,教学目标首先是在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获得分类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其次是能按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整理分类,初步体会对物品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寻找事物共同属性的过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分类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为他们整理过自己的房间、整理过自己的书包等。但大多数学生在对物品分类时分得不完整,或不理解分类的标准,更有学生几乎没有感受过分类的作用,这就很难形成分类的意识,也就很难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我们适时地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将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劳动习惯的养成,进一步提升孩子適应社会的能力。
三、利用数学之美,感悟劳动创造美的价值
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内在的优良品质。将数学特殊的自由的美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并取得成就,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肯定,在此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正是劳动创造美的一种体现,总之。从引入教学开始分析所学的基本图形,到学生设计漂亮的图案和分析基本图形,始终没有离开“认识图形”这一条主线。同时,学生在观察、分析、设计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感受劳动创造的美。
四、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发展学生的数学智慧
(一)构建优良教学情境,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快乐,那么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就会提高兴趣。构建一个优良的教学情境,把每个学生的快乐都激发出来,并使之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兴致,有利于学生深刻体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课堂中,除了完成基本的数学教学外,教师还需要通过书面的数学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状况,引导他们积极发表自己对于生活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的理念。
(二)在“劳作”中“省悟” 渗透“劳动促思”教育
数学离不开实践操作,更离不开反省思考和领悟。开展模拟劳作式操作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反省思考,让反省思考更深入、更深刻。所以我们要利用这种模拟劳作式的活动,帮助学生把操作经验转化为思维经验,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进行数学建模,提升学生思维的抽象水平,有效渗透“劳动促思”教育。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渗透,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就能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劳动教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春芳.浅议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运用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3):17-18+21.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李冬梅.小学数学和劳动技术教育整合——“按比例分配”教学实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10):77-80.
[4]刘坚,孔企平,张丹.数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7.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数学;渗透
劳动教育的形式、种类多样,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实践性极强的数学学科之中,更是有着展开劳动教育的优越性特点。从当下实际教学现状来看,素质教育理念的施行在整个教育领域掀起了一阵改革浪潮,然而劳动教育工作并未得到重视,甚至被完全忽视。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两种:第一是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措施无法合理开展,理论与劳动无法充分结合。第二是教育领域存在着一定的指导思想误区,错误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好的成绩即可,这是传统应试型教育理念所产生的影响。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的策略
(一)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展开劳动教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构建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借助其强大的感染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之中,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之感。在每一个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等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都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练习、积极的劳动来进行解答,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努力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文化氛围,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最后,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错误之后要对其进行指正,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小学阶段劳动教育渗透过程中良好的外部氛围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氛围一旦形成对渗透劳动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实现劳动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水平、素质固然重要,但是教师本身对数学学科的理解也非常关键。首先,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这一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挖掘其中潜在的劳动教育理念,并将其合理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意识到数学学科并非只是单纯地理论内容讲述且与其他的学科不同,具有极强的科学性,数学学科之中所具有的劳动教育理念都是“潜在”的,唯有教师将其充分挖掘,展现在其面前,才能实现劳动教育,意识到古代劳动人民所具有的劳动精神,进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
二、利用数学之美,感悟劳动创造美的价值
适应社会是每一位学生成长必然经历的过程和要求。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去才能切身体会劳动的辛苦、不易,才能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产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一课中,教学目标首先是在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获得分类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其次是能按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整理分类,初步体会对物品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寻找事物共同属性的过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分类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为他们整理过自己的房间、整理过自己的书包等。但大多数学生在对物品分类时分得不完整,或不理解分类的标准,更有学生几乎没有感受过分类的作用,这就很难形成分类的意识,也就很难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我们适时地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将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劳动习惯的养成,进一步提升孩子適应社会的能力。
三、利用数学之美,感悟劳动创造美的价值
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内在的优良品质。将数学特殊的自由的美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并取得成就,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肯定,在此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正是劳动创造美的一种体现,总之。从引入教学开始分析所学的基本图形,到学生设计漂亮的图案和分析基本图形,始终没有离开“认识图形”这一条主线。同时,学生在观察、分析、设计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感受劳动创造的美。
四、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发展学生的数学智慧
(一)构建优良教学情境,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快乐,那么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就会提高兴趣。构建一个优良的教学情境,把每个学生的快乐都激发出来,并使之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兴致,有利于学生深刻体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课堂中,除了完成基本的数学教学外,教师还需要通过书面的数学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状况,引导他们积极发表自己对于生活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的理念。
(二)在“劳作”中“省悟” 渗透“劳动促思”教育
数学离不开实践操作,更离不开反省思考和领悟。开展模拟劳作式操作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反省思考,让反省思考更深入、更深刻。所以我们要利用这种模拟劳作式的活动,帮助学生把操作经验转化为思维经验,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进行数学建模,提升学生思维的抽象水平,有效渗透“劳动促思”教育。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渗透,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就能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劳动教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春芳.浅议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运用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3):17-18+21.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李冬梅.小学数学和劳动技术教育整合——“按比例分配”教学实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10):77-80.
[4]刘坚,孔企平,张丹.数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