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ffy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是这一理念在教学中的重要体现。“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的责任不但在于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在于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语文教学与德育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既要传播知识、训练技能,又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切实发挥其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作用,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备课时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教学时,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创造氛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统观教材,形成序列,注重渗透的计划性
  
  渗透德育,必须做到有计划。订出计划,形成本学科的德育序列,在讲到某部分内容时就能自然地实施某些德育目标,使德育融入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一一完成。如初三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内容:有勤奋好学的《墨池记》、《送东阳马生序》;有精忠爱国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陌上桑》;有坚强不屈、敢于斗争的《白杨礼赞》;有不懈追求、渴望光明的《黎明的通知》等等。我们可以在一系列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以英雄人物为楷模,学会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二、教之以情,朗读感悟,注重渗透的生动性
  
  语文教材语言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容易激发情感。教师以饱满的精神上课,做到最大的感情投入,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入情入境,再通过教师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的引导,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教材文体多样:有感人肺腑的记叙文,有表情达意的散文,有哲理深刻的议论文,有激情奔腾的诗歌……朗读是激发学生理解课文进而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追求美的向导。为此,就需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多次反复地读,形式多样地读,使学生沿着审美阅读的轨道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共鸣。如在教学臧克家的哲理诗《有的人》时,我首先通过两遍诗歌录音的听读和跟读(第一遍引导学生学会重读、语调、节奏,第二遍让学生领会诗所包含的感情),将学生带入氛围,再通过小节开头句领读,男女生对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感受文学巨星坠落的悲痛之情,理解革命战士的高尚精神和反动派的卑劣行为,让学生认识人生的价值,受到人生观的教育。
  
  三、透析题旨,领悟中心,注重渗透的有意性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好的题目统领全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推敲课文题目,透过“窗口”“登堂入室”,辐射全篇。如在教学《哨子》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题眼“哨子”,读文思考:①“哨子”在文中出现几次?②几次“哨子”的含义一样吗?③“哨子”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朗读,既使学生了解题目含义,又领悟到“哨子”深远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我指导学生归纳中心,达到对课文内容认识的深化,为德育渗透架设桥梁。在归纳中心时,我让学生再次从“哨子”的含义入手,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讨论:现实生活中你是否遇到或听到一些“哨子”现象?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对学生真善美的审美教育也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四、剖析人物内心世界,再现形象,注重渗透的形象性
  
  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教学时,启发学生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语言行为,可使学生受到人物崇高形象的感染和教育。如在教学电影剧本节选《一个都不能少》一文时,我让学生结合剧本情节,揣摩主人公张春花的内心世界:未找到失学儿童李望水的急切、焦躁,在电视台演播室的拘谨、怯场,找到李望水时的激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感受张春花老师对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关爱之情,认识到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的现实意义,从而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学习的机会,勤奋学习,树立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
  通过剖析人物心理世界,再现人物形象,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楷模人物的熏陶感染,从而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五、加强写作训练,自我教育,注重渗透的实效性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还有一个其他科目无法比拟的广阔阵地——作文。作文是学生思想的记录,更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素材,尤其是中学作文教学中,可借助论文的写作,提高认识,启迪思维。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复杂且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进行,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让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借新课程改革的春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用血汗浇灌祖国的花朵。
  (责编 覃亮生)
其他文献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是其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的学生,面临的一切都是新的:学校、老师、同学、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要求等;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在努力适应新环境、新要求,积极探寻着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一无疑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期,是形成基本学习技能的敏感期。因此,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努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具备更进一步的创新阅读能力,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
课堂提问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保证。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社戏》这篇文章时,我以课文的最后一段为“钥匙”,通过有效提问,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在文末说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教育事业的鼻祖,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门徒三千,他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因材施教”古训传承至今,仍具现代教育特色。我执教语文十载有余,把先贤的“因材施教”渗透进教学过程,不仅增添了教学魅力,而且让我尽享教学成功的乐趣。然而,新学期第一堂课上的一个“插曲”,或者说是一次课堂失误,使我对“因
听、说、读、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其中,读包括阅读和朗读。朗读能够促进初中学生语感的建立和提高。朗读,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反复品味作品内涵、理解词语的内在意义和感情色彩的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用流利的普通话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由此可见,重视朗读训练,不是浪费学生时间的行为,而是回归教学本位的
小宇是一名校园小记者,此次负责采访青少年绘画大赛的四名得奖者平平、冉冉、洋洋和兵兵。小宇并不认识四人,只知道平平和冉冉是兄弟,洋洋和兵兵是兄弟。首先,小宇要搞清楚他们四人分别擅长作什么画,才能顺利进行采访。  关于自己所擅长的画作,四个人进行了如下描述——  ①正在画国画的少年说:“画油画的少年是洋洋。”  ②坐在油画面前的少年说:“画水彩画的少年是兵兵。”  ③画水彩画的少年说:“画水粉画的少年
一、要点聚焦    [重点、难点、考点]  近年来,在中考中,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常见考查重点难点如下:  ①明确说明对象;②把握说明特征;③明确事理的因果关系;④辨析说明顺序;⑤辨析说明方法,明确方法作用;⑥品析说明语言;⑦联系文本生活,运用科学原理,领会科学精神。    [误区警示]  在中考说明文阅读解题中,考生由于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靠、理解不够深入、答题不够规范等因素,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课前做编剧,课内做导演兼剧务。怎样把45分钟的戏演得精彩有效,这是让每一位老师都煞费苦心的。  合作探究是颇为有效的课堂形式,但如何找到一个“点”,一个能达到引发有效讨论的激活点,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分析《祝福》这一课时,无意间发现教材第23页中,范曾大师的一幅插图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我决定用这个“点”来打开这一课时的合作探究之门。
古语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亲、可近的教师,如何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教导,从而打造高效的课堂呢?在我看来,关键是处理好师生关系。    一、为人师表,魅力感染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教师职为授业,更为树形。我们的对象是成长中可塑性极大的学生。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甚至其一生。为此我们要时时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与别人共享,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但是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成为调节课堂气氛,赢得评课教师喝彩的手段。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就如何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作了一些尝试。    一、介绍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师不教给学生合作学习方法,小组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学生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什么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