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语言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五大特性,即规范性、教育性、启发性、诱导性和艺术性。影响教学语言运用的因素有诸方面,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途径来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水平。我们语文教师只有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并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水平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使学生心甘情愿地向你学习;才能使教与学的矛盾顺利转化,才能使教学语言的价值得以实现。
【关键词】教师;教学语言;新课程;教学艺术
一、教学语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教学语言有五个弊端。一是灌输性语言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语言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给学生传授知识,讲得多,放得少,学生的发言是教师讲解的点缀。二是表演性语言孕育了学生的配角意识。教师动不动先来一番动员,“请同学们很好地配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讨论了”之类,随处可听到。教师是为了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表演一节课设计得如何完整;学生也在“动”,但是是为了“配合”老师的动,是配角,实际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三是教导性语言、考核性语言消食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四是评判性语言训练了学生的依赖意识。教师教学中很不习惯用商量的语言,不是引导学生辨识,而是用裁判的语言判定是非优劣。五是不当的否定性语言伤害了学生自信心。
二、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特性
(一)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从语音、语义、语序到语法都不能有差错,否则会影响人们思想感情的正确交流。正因为如此,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
语文教师还要力求语调抑扬顿挫,变化有致,注重声美。声美,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具有更好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把语言中蕴含的节奏表现出来,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缓或疾,给学生以真切的感受,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清晰明了。
(二)教学语言的教育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时刻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影响学生。因此,它要求教师语言能启迪学生心灵、塑造灵魂、有利于培养人才,不允许教师散布低级趣味、传播庸俗趣闻或灌输错误思想。可说可不说的不说;适度——该说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不虚假、不轻率;所讲的每一点知识每一个问题都必须具有无可怀疑的正确性。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
(三)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据说,鲁迅先生讲课的声音并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充满着感情的魅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使每一个接近过他的学生都感到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自己心里。
(四)教学语言的诱导性
循循善诱是教学语言的又一个特征。教学过程是教师外加的安排逐渐内化为学生自主的选择过程,教师的传授知识与学生的接受知识这对矛盾的转化关键在于学生。
(五)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正是由于这一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耳濡目染,因此,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三、影响教师教学语言运用优劣的因素
教学语言运用的优劣,决定于诸多因素。首先是教师的语言文字的素养如何。教师不是文学家,也不是表演艺术家,但是,由于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决不仅仅是能通顺达意而已,要求刻苦的学习和锤炼,多读、多写、多练,才能有较高的语言文字的修养和口才。
其次,必须在学科专业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教材内容掌握得全面、透彻、纯熟,才能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其三,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语言特点,使话好懂、亲切、自然、生动。
四、教师锤炼教学语言的方法与途径
(一)丰富语言的素材。“用一桶水灌一杯水”之说,就是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教师平时要博览群书,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进度,制作知识系列卡片,逐渐积累语言素材,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信手粘来。
(二)加强语言的锤练。教学语言有其特定的规范和要求,因此要求教师,在注重平时语言素材积累的同时,要加强语言的锤炼。
(三) 把话说"通"。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取得成功常常是因为教师能深入浅出地讲清问题。教师要做到自己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就必须对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改造,这是一个创造性过程。
(四)把话说"活"。有位教育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形象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催化剂,如果教师没有好的口才,即使是生动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干巴巴,索然无味。
(五) 把话说"准"。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学语言就没有生命。缺乏科学性的语言,无论用词如何考究,语句怎样华美,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六) 把话说"美"。美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极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有的甚至可以影响他们一生。
总之,在课堂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而这种情感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我们语文教师只有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并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水平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使学生心甘情愿地向你学习;才能使教与学的矛盾顺利转化,才能使教学语言的价值得以实现,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教师;教学语言;新课程;教学艺术
一、教学语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教学语言有五个弊端。一是灌输性语言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语言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给学生传授知识,讲得多,放得少,学生的发言是教师讲解的点缀。二是表演性语言孕育了学生的配角意识。教师动不动先来一番动员,“请同学们很好地配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讨论了”之类,随处可听到。教师是为了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表演一节课设计得如何完整;学生也在“动”,但是是为了“配合”老师的动,是配角,实际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三是教导性语言、考核性语言消食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四是评判性语言训练了学生的依赖意识。教师教学中很不习惯用商量的语言,不是引导学生辨识,而是用裁判的语言判定是非优劣。五是不当的否定性语言伤害了学生自信心。
二、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特性
(一)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从语音、语义、语序到语法都不能有差错,否则会影响人们思想感情的正确交流。正因为如此,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
语文教师还要力求语调抑扬顿挫,变化有致,注重声美。声美,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具有更好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把语言中蕴含的节奏表现出来,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缓或疾,给学生以真切的感受,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清晰明了。
(二)教学语言的教育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时刻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影响学生。因此,它要求教师语言能启迪学生心灵、塑造灵魂、有利于培养人才,不允许教师散布低级趣味、传播庸俗趣闻或灌输错误思想。可说可不说的不说;适度——该说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不虚假、不轻率;所讲的每一点知识每一个问题都必须具有无可怀疑的正确性。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
(三)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据说,鲁迅先生讲课的声音并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充满着感情的魅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使每一个接近过他的学生都感到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自己心里。
(四)教学语言的诱导性
循循善诱是教学语言的又一个特征。教学过程是教师外加的安排逐渐内化为学生自主的选择过程,教师的传授知识与学生的接受知识这对矛盾的转化关键在于学生。
(五)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正是由于这一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耳濡目染,因此,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三、影响教师教学语言运用优劣的因素
教学语言运用的优劣,决定于诸多因素。首先是教师的语言文字的素养如何。教师不是文学家,也不是表演艺术家,但是,由于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决不仅仅是能通顺达意而已,要求刻苦的学习和锤炼,多读、多写、多练,才能有较高的语言文字的修养和口才。
其次,必须在学科专业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教材内容掌握得全面、透彻、纯熟,才能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其三,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语言特点,使话好懂、亲切、自然、生动。
四、教师锤炼教学语言的方法与途径
(一)丰富语言的素材。“用一桶水灌一杯水”之说,就是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教师平时要博览群书,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进度,制作知识系列卡片,逐渐积累语言素材,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信手粘来。
(二)加强语言的锤练。教学语言有其特定的规范和要求,因此要求教师,在注重平时语言素材积累的同时,要加强语言的锤炼。
(三) 把话说"通"。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取得成功常常是因为教师能深入浅出地讲清问题。教师要做到自己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就必须对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改造,这是一个创造性过程。
(四)把话说"活"。有位教育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形象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催化剂,如果教师没有好的口才,即使是生动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干巴巴,索然无味。
(五) 把话说"准"。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学语言就没有生命。缺乏科学性的语言,无论用词如何考究,语句怎样华美,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六) 把话说"美"。美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极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有的甚至可以影响他们一生。
总之,在课堂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而这种情感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我们语文教师只有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并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水平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使学生心甘情愿地向你学习;才能使教与学的矛盾顺利转化,才能使教学语言的价值得以实现,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