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秋树根”文盘赏析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收藏的刻铜文房中,有一件清代文盘很有意思,现与大家分享。该器物尺寸23cm×14cm×0.7cm,草书款识:读书秋树根  庚寅五月五  嘉定钟馥刊。
  此文盘做工考究,白铜倭角,画面题材高雅,构图丰满,远山近物,刻画层次分明,整幅单线为主,人物面部刻画细腻,眉目传神。画中秋天里,天苍苍,云悠悠,霜林醉,黄叶落,树根下高仕坐看风云,一手搁书箱之上,一手持如意“经锄”,目视前方,若有所思,似刚目遇奇文,怀古追忆,思接千载。
  历代文人画家喜以“读书秋树根”为题多有创作,近张大千、谢稚柳、溥儒都有“秋树根”画作,但在刻铜上表现暂属首见。我将此文盘做了下清洗,再次呈现给大家,其中年款、名款等都有待考证,试析一下其中的文化和典故,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方家多多指正。
  “读书秋树根”其意就是秋树底下读书,那典出何处? 原来,它指的是汉代倪宽用功读书、刻苦求学的故事。倪宽温良有廉知,善属文,早年家贫租田耕作,往往将书带到田间地头,锄作时口中诵经,间憩时则于树下读书,一心二用,目不旁顾。晋代束晰《读书赋》中有云:“儿宽口诵而芸耨。”庚信《奉报穷秋寄隐士诗》中有“麦陇带经锄”句用的也是这个典故。
  今天的中国,凡是倪姓人多将倪宽作为自己的始祖。 倪宽,西汉武帝时千乘人(即今山东省广饶县石村乡倪家村人)。自幼勤奋好学,但因家境贫寒,无力供读,靠给他人做饭和为人佣工维持耕读生活。但他少有大志,每次下地劳动,总将《五经》挂于锄钩,休息即读。由此,“带经而锄” “暴晒腹中诗书”的故事廣为流传。
  倪宽关心百姓疾苦,主张缓收租税,减轻农民负担。时逢武帝对外用兵征收钱粮,倪宽所辖京师,租收拖欠甚多,倪宽应有免职之罪。百姓听说后,恐倪宽免官,互相传告,争交粮租,不几天就交齐了。此事,武帝深为惊奇。倪宽也因精通经学为汉武帝所赏识,元鼎四年,擢升左内史,负责治理京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民政。在任期间,他首倡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辅渠,促进了关中地区农业发展。倪宽博学多识,对《尚书》深有研究,被郡国选为博士,先后受业于同郡人欧阳生(欧阳尚书学的创始人)和著名经学博士孔安国。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病逝,归葬原籍。
  倪宽墓位于山东广饶县城西一点五公里许,南与欧阳墓群相望。现封土高六米,占地面积一千二百六十余平方米。过去墓地有庙宇祠堂,古树郁郁葱葱,旧被列为邑之八景之一,有“倪家秋烟”之称。现修起了《倪宽博士园》,气派颇大、情景融雅。西汉倪宽大人物的出现,“带经而锄”故事的远扬,作为后来的倪氏后人,自然有光荣感和自豪感。唐朝名相禇遂良的一幅“倪宽赞”的书法大作,更使倪宽独领风骚;宋朝倪思作为一位伟人,将自己的读书札记命名为“经锄堂杂志”,这就更为后代所仿效与推崇,于是后人将自己倪氏祠堂的堂号取名为“经锄堂”和“锄经堂”就比比皆是。长期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耕读世家”的诱导,使多少农家子弟“一心攻读圣贤书”,期待金榜题名,希望光宗耀祖。倪宽“带经而锄”的典故,早成为了读书人中的一种希望、一种向往、一种力量和一种感召!
  从制作工艺水平及款识来看,文盘是一名叫钟馥的刻铜艺人在庚寅年所刊,其书画白描线刻,铜质发白,包浆熟旧,应为晚清风格,约为庚寅年即清光绪十六年(1890)所制作。因款识草书异体,许多字难于断定,初将“嘉定”两字识别为“素容”名款,但后据我收藏的此艺人另一件刻铜作品,知晓其为上海居住,才恍然大悟, “嘉定”是地名款。如上图所示:山寺黄寒雨,垂帘坐小窗,相思人不见,中夜泪双双。右录于申江寓,钟馥刊。此“申江”就是上海旧称,因此有此结论文盘款识为“嘉定”地名。延展个人想法,上海嘉定竹刻在清代早负盛名,此刻铜艺人是不是竹刻艺人转行或兼刻,还待相关作品印证,以后再表。
  收藏的快乐,其实也是品读文化的快乐。从探本求源这刻铜文房用品,我们似可以追寻早期南方刻铜艺人的文人情怀与精神寄托。当时文人曾使用的文房器物流传至今,终将唤醒我们这群收藏爱好者血液中沉睡的文化基因并引发共鸣,成为收藏者的荣光和教育的史鉴,在赏玩之外,也为文明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发挥潜移默化的功效。
  2021年8月5日
其他文献
萱草、忘忧草、黄花菜其实都是指一种植物,她原名萱草,经《诗经》包装变成了忘忧草,到了百姓口中,又把它“炒”成了黄花菜。其中原委请细听我慢慢道来。  萱草这种植物长得葱郁,一簇一簇的,叶子绿油油的,叶片细长,花为筒状,向外展开,色为金黄,从夏可以开到秋,可惜的是晨开暮闭,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花卉。她还是传说中的一种仙草,据说吃了可以忘记人世间所有的忧伤和烦恼,故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古代有位妇人因为丈夫
期刊
关注琉璃厂老铺,缘于对近代铜刻文房的收藏。老铺早已不在了,可当年出版的书籍、制售的物件还有遗存,被收藏者珍视,于是关于老铺的话题时常被提起。荣录堂是琉璃厂最悠久的老店铺之一,是最有名的老搢绅铺。搢绅(也作缙绅),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搢绅录》(图1、图2)(又称《爵秩全函》《中枢备览》等)是记录全国范围官员名册一类的专书,详细记载清朝职官制度的基本情况和任职官员的履历,制度方面登载内外职官品级
期刊
流行于清末民国时期的铜墨盒,对于今天的人们有些陌生,它是替代砚台内储墨汁的文房用品,多为白铜和紫铜制成,分为盒盖与盒身两大部分,盒面上可以镌刻书画以为装饰。  历史上没有一件文物能像刻铜墨盒这么具有传奇色彩。从兴起到退出历史舞台只有短短百余年的时间。这期间,从普通学生到政坛大佬文化名人,都和刻铜墨盒产生了难以割舍的关系。梁启超、吴佩孚、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郑孝胥、鲁迅、周作人、老舍、梅兰芳、程
期刊
庚子初夏,刻铜老神完成了一件刻铜墨盒,画面简洁不简单。几棵芦苇、一叶扁舟、笠翁钓竿,以秃笔焦墨画就,以传统手工刻铜手持刻刀刻成,空灵禅意,文人味道十足。尤其是题句“钓者之意不在渔鱼,而在乎天地之间也”中的“渔鱼”更是点睛之笔。  我们知道,渔和鱼是两个读音相同、外形近似,但意思却相差甚远的字。渔是动词,是打渔的意思;鱼是名词,泛指鱼类。渔鱼即为捕鱼,是一种生产劳动、一种产业,与独钓的乐趣也是相差甚
期刊
一、从一部新现拍场的寅生藏书说起  刚刚过去的 2021年京城春拍季,一个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专场上,出现了一件陈寅生旧藏的古籍写本。这部古籍封面以蓝绫装裱,封面签条有陈寅生隶书题签“长物志”三字(图1),下题小字“同治五年正月寅生重装”。扉页有长篇小楷题跋(图2),署为鲍康所作。这件拍品是陈寅生收藏的一部古籍。扉页的跋文我们姑且称之为“鲍康跋陈寅生藏长物志写本”,内容丰富,书法精美,是陈寅生研究的重
期刊
谢耀荣  微信名宁波鼓楼前。本人爱好杂项收藏,十几年前偶然浏览了“盛世收藏网”刻铜艺术版块后从此喜歡上了刻铜墨盒。一路走来,有惊喜,有磕绊,也有风里来雨里去的收获。在刻铜墨盒中,我更喜欢的是虽刻如写的文字清盒,因为她为你我打开了另一扇通向中华书法艺术宫殿的大门。
期刊
江军  字南君,网名赏泉听月,又名聽月山房,白石故里湘潭人。钟情传统文化,尤喜清末民国刻铜文房的历史沉淀、艺术魅力及先贤人格襟抱。希广结同好,共赏金石文化之美,共享收藏传承之乐。
期刊
存过旧书,又喜欢刻铜文房,就想存几件有藏书家款识的刻铜墨盒或镇尺,能成系列当然最好,但多年过去,觉得当初还是太过奢求了,其实每件都不易得。  前几年在微信群中见这方凌戞鸣赠“拔可先生”乌铜走银墨盒,心生欢喜!虽非刻铜,但还是立即联系确认了,墨盒上的“拔可”之所以被认定为收藏家李宣龚,是结合在此之前分别出现的凌戞鸣赠送给“久芸”及“培初”两方制式相同的乌铜走银墨盒做出的综合判断,此三方墨盒应是民国时
期刊
李之水(清盒客)  陕西榆林人,收藏以清代墨盒为主,愿与您学习交流,为传承刻铜文化共同努力。电话:13098283888  “清供刻畫在墨盒上文气十足,内蕴丰富,意境深远。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给予赏析者以美的享受和文化滋养。”  清供兴起约在宋代,至清末民初达鼎盛。清供图刻画在墨盒上文气劲十足,其艺术内蕴丰富,意境深远,韵律品味表现力极强,同时对赏析者也有感染力,寓以哲理,给人启蒙。墨盒上刻绘清供,
期刊
刻铜老神的刻铜作品里基本囊括传统绘画里的人物、山水、花鸟这三大项。据我所知,人物题材的刻铜作品还是比较少的,尤其是人物题材分支过来的肖像画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大家知道,肖像描绘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没有其他景物的陪衬,以“形”传“神”,着意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注重“五官”特点,注意“习惯”动作与神态,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和神情变化,抓住重点,不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人物的外貌千差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