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琉璃厂老铺,缘于对近代铜刻文房的收藏。老铺早已不在了,可当年出版的书籍、制售的物件还有遗存,被收藏者珍视,于是关于老铺的话题时常被提起。荣录堂是琉璃厂最悠久的老店铺之一,是最有名的老搢绅铺。搢绅(也作缙绅),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搢绅录》(图1、图2)(又称《爵秩全函》《中枢备览》等)是记录全国范围官员名册一类的专书,详细记载清朝职官制度的基本情况和任职官员的履历,制度方面登载内外职官品级、赴任凭限、驿站路程、职官总目、官员相见礼仪等,可略窥清代的官职设置和官员构成。此类书在清代官场流行,除官刻本外,坊刻属京都琉璃厂荣录堂所刻最多。荣录堂大约在民国年间就已消失,近百年后这冷僻的掌故还能引起共鸣的,还是在古籍、笺纸、墨盒收藏的圈子里,知晓和喜爱这三样琉璃厂名物的,还是大有人在的。
一、《荣录堂起首搢绅老铺记》释读
荣录堂原来的名字是荣禄堂,是由“禄”改为“錄”的,在繁体字里,只改了一个偏旁部首,字异音同,改动是极小的。这在当时,对生意的影响是很小的,音没有变,言谈话语、口口相传中没有差别。但是招牌变了。和文字招牌相关的,如店招、书籍笺纸牌记、墨盒底铭等都要变,还是有些差别,那么,好好的“荣禄堂”,为什么要改名“荣录堂”呢?
荣录堂改名的原因,按通行的说法,那就是避讳,为了避清代同光年间的重臣荣禄的名讳。
徐珂《清稗类钞》中有《爵秩类》 篇,首页有《爵秩全函》 节,内容为:
京外大小文武百官之职掌、姓名、出身、籍贯、字号,有记载之专书,曰《爵秩全函》,一曰《搢绅全函》,又曰《搢绅录》,略同于明之《同官录》,日本之《职员录》。盖京师琉璃厂南纸铺中人,就吏、兵二部之胥吏,详查档册,汇而成编者也。有爵者亦记之。别有专载武职之单行本,曰《中枢备览》。岁出四版,分春夏秋冬四季。其书以红纸为面,黄纸为签,绨锦为帙。官吏之入都也,辄买之,归以遗戚友。
此书版权,初为吏部书吏某所专有,盖在乾隆末造和珅当国时,某以数千金贿珅,始禁止他人发行。久之而为各南纸铺所效尤,其最初者为荣禄斋,旋以荣禄二字嫌于僭,乃改禄为录。
徐珂文中,“久之而为各南纸铺所效尤,其最初者为荣禄斋,旋以荣禄二字嫌于僭,乃改禄为录”,这种说法不仅仅是文献记载,还有实物可证,这便是如今所见《搢绅录》中多有夹订的两页红印小纸——“荣录堂”自印的“更名启事”——《荣录堂起首搢绅老铺记》。
图3、图4所示是不同年份的《搢绅录》中夹订这两页纸的大致情形。其文字内容是一样的,录文如下:
荣录堂起首搢绅老铺记
本堂原名荣禄,历有年矣。继思列棘槐而载籍,固足为荣;售梨枣以谋生,何敢言禄?且饰三间门额辄悬一品之封衔,虽壮观瞻,终虞僭妄,爰更为“录”,存钞胥之实也。乃有店属张新名。惟窃旧掌故之搜罗未遍,牙慧则拾取为工;细参渡豕之讹,自识饮羊之伪;音同意异,岂如鸟篆之难详;别户分门,未必鱼珠之可混。特镌告白,尚幸垂青于斯,是为记。京都琉璃厂东北园对过便是。
相信对这篇文字,爱好琉璃厂名物的收藏者是感兴趣的。这页红印小纸的文字风格和清盒铭文很类似,概是当时琉璃厂的流行语风,是常逛琉璃厂的文人、士子们熟悉和喜闻乐见的。
实物犹在,原汁原味,它所给予我们的信息量超过文字本身。荣录堂出版的搢绅录在各大图书馆和古籍市场略有存量,从这份夹订的红色广告纸不难看出,而实物、图片比单纯的文字要有趣味得多。当然,即使单纯释读文本,也很有话题可讨论。
“荣录堂起首搢绅老铺记”,“起首”是最早、创立的意思。“本堂原名榮禄,历有年矣”,荣禄堂有很悠久的历史,这在后文中还要谈到。“继思列棘槐而载籍,固足为荣;售梨枣以谋生,何敢言禄”,是说继而想来和公卿同列书籍,固然足够荣耀;买卖书籍赚钱糊口,怎能和朝廷俸禄相提并论?“且饰三间门额辄悬一品之封衔,虽壮观瞻,终虞僭妄,爰更为录,存钞胥之实也。乃有店属张新名。”是说三间店铺的门额上挂着一品大员的名号,虽然看着气派,但终归是有僭越狂妄的顾虑,所以把“禄”改为“录”,保留本店专业抄写的事实,于是把店铺悬挂新的名字。这段话容易懂,但也有几点信息值得深究。比如“三间门额”,说明当时荣录堂是面阔三间的门脸,这在寸土寸金的琉璃厂,不是小店。“一品之封衔”,指的是“荣禄”。皇公贵族在琉璃厂玩票开店,这在当时是有的,比如“赏奇斋”“笔彩斋”等,但这家“荣禄堂”恰恰不是,它是一家老店,和官运亨通、如日中天的荣禄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荣禄(1836—1903),字仲华,号略园,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出身于世代军官家庭,以荫生晋工部员外郎,后任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出为西安将军。因为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留京任步军统领、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辛酉政变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加太子太保,转文华殿大学士。光绪二十九年卒,赠太傅,谥文忠,晋一等男爵。
学者张玉芬有《论晚清重臣荣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一文称,荣禄是同治七年(1868)八月加身一品顶戴的(原文是“同治七年,捻军大败清军的围追堵截纵横驰骋于直隶、山东、河南数省。为防堵捻军,荣禄受命随同奕亲王訢襄办巡防事,授右翼镇总兵。捻军起义被镇压后,清廷论功行赏,赏荣禄头品顶戴”)。刘蔷著《清华园里读旧书》(岳麓书社2010年1月出版)中,有《荣录堂与清代搢绅录之出版》(第187-202页)一文,提到同治九年庚午夏季、光绪二十年甲午秋季、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夏季荣录堂刻本《搢绅全书》第一册中,就已夹订了红印的《荣录堂起首搢绅老铺记》广告纸。同治九年(1870)庚午夏季的《搢绅录》已夹订有这更名广告红印小纸,说明至少1870年荣录堂已经更名。
我们继续来读这红印小纸上的文字内容:
“惟窃旧掌故之搜罗未遍,牙慧则拾取为工;细参渡豕之讹,自识饮羊之伪;音同意异,岂如鸟篆之难详;别户分门,未必鱼珠之可混。”紧接着的这段话,虽然用了僻典,但字面意思还是能理解。笔者对这段话的解读是:“只是私下搜罗历来资料不敢说无遗漏,照搬照抄还是很卖力;只要仔细鉴别审核,是知道羊喝饱水是冒充分量的;音没变意思变了,哪像鸟虫篆书那么不容易认;另立门户,不一定就可以鱼目混珠。” 笔者素对古文有学习的兴趣,但资质愚钝,对这段话的理解,不知有没有大的错讹。古文写作自有规律,日常的练习称为“制艺”,讲究惜墨如金,字必有意。古文无标点符号,断句的关键,即在文言虚词的运用和句法的内在呼应。但就这段文字来说,语气很重且暗含机锋,尤其“别户分门,未必鱼珠之可混”之言,让人颇生猜测。广告文字要力求简洁精炼,因要多次刷印装订,为节约纸张人力计,也要务实避虚。在笔者看来,假如真是为了有虞僭越而改名,这篇红印小纸上的文字,去掉后面这段话,也是可以的。要知道,去掉这段话,一页纸刷印足矣,而我们目前看到的,都是两页红印。为什么还要说拾人牙慧、渡豕之讹、饮羊之伪、别户分门、鱼目混珠之类的话呢?以琉璃厂资深商家的做派,此类商业说明文字冗言务去,绝没有故意掉书袋、卖弄文采的必要,除非是另有所指。
那么,荣录堂当年更名,除了避讳虞僭之外,是否还有别的、难以明说的原因呢?是否当时又新出了一家“荣禄堂”店铺,于是一条街上就有了新老两个“荣禄堂”,二者或者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睦,于是老店索性更名(素有更名之念)以撇清关系?假如真是这样,文章中的别户分门、鱼目混珠之谈,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二、文献中关于琉璃厂荣禄堂、荣录堂的记载
考据最忌讳以今人之思维度古人之行迹,还是要有实物或文献的证据。我们穿越回同光年间的琉璃厂是不可能的,但一些历史文献帮助我们实现了部分的琉璃厂原景重现。
我们现在所谈的,是150多年前的琉璃厂。那是现代工商业的启蒙时期,品牌意识、商标意识还处于萌芽时期,虽有类似行业公会的组织存在,但并不像如今的工商局那样具有公信和权力。在一条街上,出现重名的有关系或没有关系的店铺,是常有的事。就像著名的王麻子剪刀店,由于多有重名,便有了“老王麻子”“老老王麻子”说法。在琉璃厂,在几乎同一时期,有两个“荣禄堂”也是可能的。
描述琉璃厂书铺的文献,重要的有李文藻《琉璃厂书铺记》、缪荃孙《琉璃厂书铺后记》和孫殿起《琉璃厂书铺三记》,均载于孙殿起辑《琉璃厂小志》。
孙殿起《琉璃厂书肆三记》开篇说: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益都李南涧作琉璃厂书肆记,越一百四十二年,江阴缪筱珊续撰琉璃厂书肆后记。李氏在京之日,正值四库开馆,举天下之书群集京师;缪氏虽晚出,而亦是士林讲究版本,争先恐后之时,蓋均为琉璃厂书肆业务繁昌时代。清末以至今日,又二十余年,北京书业变化万端,予厕身其间,见闻所及,辄为笔述,因作三记;非敢冀作李缪两记之续,聊资后来撰书林之参考云尔。
李文藻文作于乾隆己丑(1769),文中并未出现荣禄堂;缪荃孙之文作于鼎革之际,是在1911年,文中提到了荣录堂,“路南有有益堂丁氏、荣录(疑为禄)堂丁氏、松筠阁刘氏、槐荫山房马氏......”,惜文词简略,未能详谙。孙殿起文虽年代较后(约写在1930年),但内容详细,可资深考。
孙殿起述及琉璃厂路南书铺,由东向西,起自蔚文堂,十四家店后,有列“荣禄堂”(注意禄字为福禄之禄):“丁福毓,字蕴卿,束鹿县人,于光绪十年开设。至民国易梅俊卿经理,后俊卿侄兰洲承其业。凡经营四十余年歇。近易博文斋文玩铺。”
又十五家店后(已近琉璃厂中部),有列“荣录堂”(这是我们要说的荣录堂):“荣录堂,刘姓,山西人,于光绪某年开设南纸铺,代售搢绅录。经营四十余年歇。近易复盛斋文玩铺、醴泉阁字画铺。”
《琉璃厂小志》中,另有《记厂肆坊刊本书籍》一文,为孙殿起、雷梦水合著,谈及“荣录堂刊书”,列有《朝市丛载八卷》(李虹若辑,光绪十二年刊,袖珍本)等六种书籍。在该文“发售搢绅各店”一节中,列有“荣录堂”,并注明“荣录堂(刘会岫,山西人)”。
除了《琉璃厂小志》之外,还有一份史料,值得重视。这便是清代著名学者王仁俊所作《海王村所见金石书画记》。这份史料十分稀见,其并未出版过,只存稿本(存国家图书馆)。这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二十一日至八月十六日王仁俊在京师公干期间、所撰写的一部有关琉璃厂的文献合集,包括书目一部、书肆和古玩店表二篇及日记一部。这是一部实地调查的资料稿本,记录了庚子之变之后的1905年琉璃厂的情况,早于缪荃孙《琉璃厂书肆后记》(1911年),其中的资料并未被孙殿起撰写《琉璃厂小志》所引录,想来是未见此稿本(因为是稿本并未印行)。其中日记部分写到:
(七月)十一日,至厂观书碑,拟考察书铺,撰表。
(七月)二十八日,游琉璃厂,凡厂肆东西头书铺碑铺古玩铺无论大小,不到者寡矣。嘱谭笃生细细考察,余遂撰一表。盖以庚子后,文献已渐不足征矣。欲如乾隆己丑时李文藻所为琉璃厂买书记之盛,已有白头宫人说天宝遗事之概焉。
谭笃生为琉璃厂书贾,开有正文斋书铺。有其协助,加上王仁俊的亲自走访,其所撰的《琉璃厂书铺表》和《琉璃厂古玩铺表》可以认为是真实可靠。
在王仁俊《琉璃厂书铺表》中,亦同时列有“荣录堂”和“荣禄堂”书铺:
路南 自东 铺名 铺主(姓名籍贯) 售书大概
一 蔚文堂广版书籍又殿本
七 荣禄堂 丁韵卿 搢绅石印 南书发兑
十四 荣录堂 刘老西 精搢绅南纸张
由王仁俊所列表可以看出,至少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这个时间节点上,琉璃厂不足一里路的同一条街上,是“荣录堂”“荣禄堂”并存的,而荣录堂改名之前叫“荣禄堂”,结合孙殿起关于两店起于光绪某年、光绪十年的记载,两个荣禄堂是有可能在某一时期是并存的。
需要明确的是,荣录堂(原名荣禄堂)是老店,所在的位置是“琉璃厂中间路南”,店主是刘会岫,山西人,王仁俊表中“刘老西”,即是刘姓山西人的意思,这在琉璃厂是通行叫法;业务是“精搢绅”,指木版印刷《搢绅录》。而后起的荣禄堂,店主是丁韵卿(孙殿起写作丁蕴卿),河北束鹿县人,所在的位置是琉璃厂东头路南;业务是搢绅石印、南书发兑。石印是舶来技术,是对木版印刷有冲击的新技术,因此丁氏荣禄堂是新店。 荣录堂的改名,除了有虞僭越的原因,极有可能是琉璃厂有了两个荣禄堂。而刘氏《荣录堂起首搢绅老铺记》后面一段近于夹枪带棒、含沙射影的话,或许就是针对丁氏的。这一观点,就笔者目力所及的琉璃厂文献中,从未见有人提及。
三、荣录堂悠久的历史和更名的时间
“本堂原名荣禄,历有年矣”,荣禄堂历史的悠久,从搢绅录的收藏可见端倪。
刘蔷《荣录堂与清代搢绅录之出版》文中有“搢绅老铺荣录堂”一节,说:
李文藻称荣录堂开设于光绪年间,实则此书铺的前身荣禄堂早在道光年间就已出现,目前看到荣禄堂所刻搢绅录,最早有道光十四年冬季、道光十九年至三十年全年四季诸种,可见“荣录堂起首搢绅老铺记”中“历有年矣”并非虚言。荣录堂刊刻搢绅录的历史,至少从道光年间开始,盛于同光两朝,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前后80余年。
刘文此论,除了首句行文失检(李文藻是乾隆时人,怎会预知光绪年事?文中两次提到《琉璃厂书肆三记》,皆归于李文藻名下,有误,实为孙殿起续作),大抵是符合事实的。而学者张英宇有《清代搢绅录略考》(载于《文献》杂志1984年第一期)一文,把知见荣禄堂刊刻搢绅录的最早时间,提前到了康熙年间:
北京地区图书馆所藏最多的,是光绪、宣统两朝的荣录堂刻本。它原名荣禄堂,所见康熙二年夏季的“大清搢绅全书叙”,末尾所属就是这个堂号。而光绪十年后,荣录堂刻本叙称从荣禄堂改名。直到民国六年秋季它还印售过搢绅全书,前后达二百五十余年。
荣禄堂改名荣录堂,以前一般认为始自光绪五年(1879),但有证据证明实际要更早。
刘蔷《荣录堂与清代搢绅录之出版》一文中称同治九年庚午夏季、光绪二十年甲午秋季、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夏季荣录堂刻本《搢绅全书》第一册中,都各夹订了一页红印的《荣录堂起首搢绅老铺记》广告纸,说明至少在同治九年(1870),荣禄堂即已改名“荣录堂”。我们前文提到过,荣禄是同治七年(1868)八月加身一品顶戴的,而《荣录堂起首老铺记》中又有“三间门额辄悬一品之封衔”之字样,结合搢绅录的出版情况,我们把荣禄堂改名的时间,推定为同治九年(1870)左右较为合理。
四、从《朝市丛载》看荣录堂的经营范围
荣录堂是刊刻搢绅录的老铺,我们见到墨盒底铭有“荣录”字样的,至少有三种(图5),分别是“荣录选置”“荣录堂”和“荣录”。也有寅生刻真品墨盒底铭为“荣录”的,可见陈寅生也在这家店里挂单。那么我们要问,出书的荣录堂和出售墨盒的荣录堂是一家店吗?或者说,荣录堂除了刊刻发售搢绅录外,其经营范围还有什么呢?
荣录堂是老牌书店,以编辑刻售《搢绅录》闻名,因此也叫“搢绅铺”,其代售墨盒等文具也有文献可稽。如光绪丁亥(1887)年的一本《朝市丛载》(图6)书中就有相应的记录。这是一部清代光绪年间多次再版、广为流传的北京旅行指南,记述清时京师都城、衙署、厂肆、人物、文物、掌故等的书籍。此书“板存荣录堂”,可理解成是荣录堂刻板发行的,因此在介绍琉璃厂的店铺时,说到别家则简而又简,说到自家就尽可能的详细。在列了店名、地址后,在“专办”中,即列有下述经营范围:进呈搢绅红黄绫纸奏折装订黄册各种新例、万寿贺本正副表文、赤金冷金喜寿围屏、湖笔徽墨泥金颜料、古锦荷包八宝印泥、精刻银铜墨盒文具。这里说“精刻银铜墨盒文具”,墨盒文具即除了墨盒还有镇尺、笔架等其他,“精刻”是说这都是有刻工的,“银铜”是说材质,有银有铜,当然也可能是说白铜赛银。
五、荣录堂主人刘会岫
荣录堂所出笺纸也是收藏爱好者喜爱的文房品类,其精品赏心悦目,令人爱不釋手。图7、图8所示是荣录堂早期笺纸。
郑振铎《访笺杂记》中说:
静文斋的附近,路南,有荣录堂,规模似很大,却已衰颓不堪,久已不印笺。亦有笺样簿,却零星散乱,尘土封之,似久已无人顾问及之。循样以求笺,十不得一。即得之,亦都暗败变色,盖搁置架上已不知若干年,纸都用舶来之薄而透明的一种,色彩偏重于浓红深绿,似意在迎合光、宣时代市人们的口味。肆主人须发皆白,年已七十余,惟精神尚矍铄。与谈往事,袅袅可听。但搜求将一小时,所得仅缦卿作的数笺。于暮色苍茫中,和这古肆告别,情怀殊不胜其凄怆。
郑振铎《访笺杂记》作于1933年11月。以郑文所记,荣录堂“肆主人须发皆白,年已七十余,惟精神尚矍铄。与谈往事,袅袅可听”。此人也许就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王仁俊列表中的刘老西,按孙殿起的记载,他的名字是刘会岫,山西人。从年龄上推算,王仁俊到店时刘会岫如果四十多岁,到了郑振铎来访时“年已七十余”,还是说得过去的。这个刘会岫,也许就是荣录堂改名时(1870年)店主人的后人,果真如是的话,估计是孙子辈的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年经营精刻搢绅录的“荣禄堂”,大约在同治九年(1870)左右更名为“荣录堂”。其改名的原因,除了店名与一品大员荣禄重名,有僭越狂妄之虞,或许还与琉璃厂上有一家新开重名的店铺(店主丁姓,店名荣禄堂)有关。荣录堂经营搢绅录,从事书籍出版,也经营墨盒等文具。此论主要以《荣录堂起首搢绅老铺记》(红印更名广告纸)的文本为依据,以琉璃厂文献和墨盒实物等为佐证。由于笔者资料有限,见识谫陋,信为抛砖之语,讹误之处,乞望博雅诸君不吝教正。
一、《荣录堂起首搢绅老铺记》释读
荣录堂原来的名字是荣禄堂,是由“禄”改为“錄”的,在繁体字里,只改了一个偏旁部首,字异音同,改动是极小的。这在当时,对生意的影响是很小的,音没有变,言谈话语、口口相传中没有差别。但是招牌变了。和文字招牌相关的,如店招、书籍笺纸牌记、墨盒底铭等都要变,还是有些差别,那么,好好的“荣禄堂”,为什么要改名“荣录堂”呢?
荣录堂改名的原因,按通行的说法,那就是避讳,为了避清代同光年间的重臣荣禄的名讳。
徐珂《清稗类钞》中有《爵秩类》 篇,首页有《爵秩全函》 节,内容为:
京外大小文武百官之职掌、姓名、出身、籍贯、字号,有记载之专书,曰《爵秩全函》,一曰《搢绅全函》,又曰《搢绅录》,略同于明之《同官录》,日本之《职员录》。盖京师琉璃厂南纸铺中人,就吏、兵二部之胥吏,详查档册,汇而成编者也。有爵者亦记之。别有专载武职之单行本,曰《中枢备览》。岁出四版,分春夏秋冬四季。其书以红纸为面,黄纸为签,绨锦为帙。官吏之入都也,辄买之,归以遗戚友。
此书版权,初为吏部书吏某所专有,盖在乾隆末造和珅当国时,某以数千金贿珅,始禁止他人发行。久之而为各南纸铺所效尤,其最初者为荣禄斋,旋以荣禄二字嫌于僭,乃改禄为录。
徐珂文中,“久之而为各南纸铺所效尤,其最初者为荣禄斋,旋以荣禄二字嫌于僭,乃改禄为录”,这种说法不仅仅是文献记载,还有实物可证,这便是如今所见《搢绅录》中多有夹订的两页红印小纸——“荣录堂”自印的“更名启事”——《荣录堂起首搢绅老铺记》。
图3、图4所示是不同年份的《搢绅录》中夹订这两页纸的大致情形。其文字内容是一样的,录文如下:
荣录堂起首搢绅老铺记
本堂原名荣禄,历有年矣。继思列棘槐而载籍,固足为荣;售梨枣以谋生,何敢言禄?且饰三间门额辄悬一品之封衔,虽壮观瞻,终虞僭妄,爰更为“录”,存钞胥之实也。乃有店属张新名。惟窃旧掌故之搜罗未遍,牙慧则拾取为工;细参渡豕之讹,自识饮羊之伪;音同意异,岂如鸟篆之难详;别户分门,未必鱼珠之可混。特镌告白,尚幸垂青于斯,是为记。京都琉璃厂东北园对过便是。
相信对这篇文字,爱好琉璃厂名物的收藏者是感兴趣的。这页红印小纸的文字风格和清盒铭文很类似,概是当时琉璃厂的流行语风,是常逛琉璃厂的文人、士子们熟悉和喜闻乐见的。
实物犹在,原汁原味,它所给予我们的信息量超过文字本身。荣录堂出版的搢绅录在各大图书馆和古籍市场略有存量,从这份夹订的红色广告纸不难看出,而实物、图片比单纯的文字要有趣味得多。当然,即使单纯释读文本,也很有话题可讨论。
“荣录堂起首搢绅老铺记”,“起首”是最早、创立的意思。“本堂原名榮禄,历有年矣”,荣禄堂有很悠久的历史,这在后文中还要谈到。“继思列棘槐而载籍,固足为荣;售梨枣以谋生,何敢言禄”,是说继而想来和公卿同列书籍,固然足够荣耀;买卖书籍赚钱糊口,怎能和朝廷俸禄相提并论?“且饰三间门额辄悬一品之封衔,虽壮观瞻,终虞僭妄,爰更为录,存钞胥之实也。乃有店属张新名。”是说三间店铺的门额上挂着一品大员的名号,虽然看着气派,但终归是有僭越狂妄的顾虑,所以把“禄”改为“录”,保留本店专业抄写的事实,于是把店铺悬挂新的名字。这段话容易懂,但也有几点信息值得深究。比如“三间门额”,说明当时荣录堂是面阔三间的门脸,这在寸土寸金的琉璃厂,不是小店。“一品之封衔”,指的是“荣禄”。皇公贵族在琉璃厂玩票开店,这在当时是有的,比如“赏奇斋”“笔彩斋”等,但这家“荣禄堂”恰恰不是,它是一家老店,和官运亨通、如日中天的荣禄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荣禄(1836—1903),字仲华,号略园,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出身于世代军官家庭,以荫生晋工部员外郎,后任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出为西安将军。因为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留京任步军统领、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辛酉政变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加太子太保,转文华殿大学士。光绪二十九年卒,赠太傅,谥文忠,晋一等男爵。
学者张玉芬有《论晚清重臣荣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一文称,荣禄是同治七年(1868)八月加身一品顶戴的(原文是“同治七年,捻军大败清军的围追堵截纵横驰骋于直隶、山东、河南数省。为防堵捻军,荣禄受命随同奕亲王訢襄办巡防事,授右翼镇总兵。捻军起义被镇压后,清廷论功行赏,赏荣禄头品顶戴”)。刘蔷著《清华园里读旧书》(岳麓书社2010年1月出版)中,有《荣录堂与清代搢绅录之出版》(第187-202页)一文,提到同治九年庚午夏季、光绪二十年甲午秋季、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夏季荣录堂刻本《搢绅全书》第一册中,就已夹订了红印的《荣录堂起首搢绅老铺记》广告纸。同治九年(1870)庚午夏季的《搢绅录》已夹订有这更名广告红印小纸,说明至少1870年荣录堂已经更名。
我们继续来读这红印小纸上的文字内容:
“惟窃旧掌故之搜罗未遍,牙慧则拾取为工;细参渡豕之讹,自识饮羊之伪;音同意异,岂如鸟篆之难详;别户分门,未必鱼珠之可混。”紧接着的这段话,虽然用了僻典,但字面意思还是能理解。笔者对这段话的解读是:“只是私下搜罗历来资料不敢说无遗漏,照搬照抄还是很卖力;只要仔细鉴别审核,是知道羊喝饱水是冒充分量的;音没变意思变了,哪像鸟虫篆书那么不容易认;另立门户,不一定就可以鱼目混珠。” 笔者素对古文有学习的兴趣,但资质愚钝,对这段话的理解,不知有没有大的错讹。古文写作自有规律,日常的练习称为“制艺”,讲究惜墨如金,字必有意。古文无标点符号,断句的关键,即在文言虚词的运用和句法的内在呼应。但就这段文字来说,语气很重且暗含机锋,尤其“别户分门,未必鱼珠之可混”之言,让人颇生猜测。广告文字要力求简洁精炼,因要多次刷印装订,为节约纸张人力计,也要务实避虚。在笔者看来,假如真是为了有虞僭越而改名,这篇红印小纸上的文字,去掉后面这段话,也是可以的。要知道,去掉这段话,一页纸刷印足矣,而我们目前看到的,都是两页红印。为什么还要说拾人牙慧、渡豕之讹、饮羊之伪、别户分门、鱼目混珠之类的话呢?以琉璃厂资深商家的做派,此类商业说明文字冗言务去,绝没有故意掉书袋、卖弄文采的必要,除非是另有所指。
那么,荣录堂当年更名,除了避讳虞僭之外,是否还有别的、难以明说的原因呢?是否当时又新出了一家“荣禄堂”店铺,于是一条街上就有了新老两个“荣禄堂”,二者或者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睦,于是老店索性更名(素有更名之念)以撇清关系?假如真是这样,文章中的别户分门、鱼目混珠之谈,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二、文献中关于琉璃厂荣禄堂、荣录堂的记载
考据最忌讳以今人之思维度古人之行迹,还是要有实物或文献的证据。我们穿越回同光年间的琉璃厂是不可能的,但一些历史文献帮助我们实现了部分的琉璃厂原景重现。
我们现在所谈的,是150多年前的琉璃厂。那是现代工商业的启蒙时期,品牌意识、商标意识还处于萌芽时期,虽有类似行业公会的组织存在,但并不像如今的工商局那样具有公信和权力。在一条街上,出现重名的有关系或没有关系的店铺,是常有的事。就像著名的王麻子剪刀店,由于多有重名,便有了“老王麻子”“老老王麻子”说法。在琉璃厂,在几乎同一时期,有两个“荣禄堂”也是可能的。
描述琉璃厂书铺的文献,重要的有李文藻《琉璃厂书铺记》、缪荃孙《琉璃厂书铺后记》和孫殿起《琉璃厂书铺三记》,均载于孙殿起辑《琉璃厂小志》。
孙殿起《琉璃厂书肆三记》开篇说: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益都李南涧作琉璃厂书肆记,越一百四十二年,江阴缪筱珊续撰琉璃厂书肆后记。李氏在京之日,正值四库开馆,举天下之书群集京师;缪氏虽晚出,而亦是士林讲究版本,争先恐后之时,蓋均为琉璃厂书肆业务繁昌时代。清末以至今日,又二十余年,北京书业变化万端,予厕身其间,见闻所及,辄为笔述,因作三记;非敢冀作李缪两记之续,聊资后来撰书林之参考云尔。
李文藻文作于乾隆己丑(1769),文中并未出现荣禄堂;缪荃孙之文作于鼎革之际,是在1911年,文中提到了荣录堂,“路南有有益堂丁氏、荣录(疑为禄)堂丁氏、松筠阁刘氏、槐荫山房马氏......”,惜文词简略,未能详谙。孙殿起文虽年代较后(约写在1930年),但内容详细,可资深考。
孙殿起述及琉璃厂路南书铺,由东向西,起自蔚文堂,十四家店后,有列“荣禄堂”(注意禄字为福禄之禄):“丁福毓,字蕴卿,束鹿县人,于光绪十年开设。至民国易梅俊卿经理,后俊卿侄兰洲承其业。凡经营四十余年歇。近易博文斋文玩铺。”
又十五家店后(已近琉璃厂中部),有列“荣录堂”(这是我们要说的荣录堂):“荣录堂,刘姓,山西人,于光绪某年开设南纸铺,代售搢绅录。经营四十余年歇。近易复盛斋文玩铺、醴泉阁字画铺。”
《琉璃厂小志》中,另有《记厂肆坊刊本书籍》一文,为孙殿起、雷梦水合著,谈及“荣录堂刊书”,列有《朝市丛载八卷》(李虹若辑,光绪十二年刊,袖珍本)等六种书籍。在该文“发售搢绅各店”一节中,列有“荣录堂”,并注明“荣录堂(刘会岫,山西人)”。
除了《琉璃厂小志》之外,还有一份史料,值得重视。这便是清代著名学者王仁俊所作《海王村所见金石书画记》。这份史料十分稀见,其并未出版过,只存稿本(存国家图书馆)。这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二十一日至八月十六日王仁俊在京师公干期间、所撰写的一部有关琉璃厂的文献合集,包括书目一部、书肆和古玩店表二篇及日记一部。这是一部实地调查的资料稿本,记录了庚子之变之后的1905年琉璃厂的情况,早于缪荃孙《琉璃厂书肆后记》(1911年),其中的资料并未被孙殿起撰写《琉璃厂小志》所引录,想来是未见此稿本(因为是稿本并未印行)。其中日记部分写到:
(七月)十一日,至厂观书碑,拟考察书铺,撰表。
(七月)二十八日,游琉璃厂,凡厂肆东西头书铺碑铺古玩铺无论大小,不到者寡矣。嘱谭笃生细细考察,余遂撰一表。盖以庚子后,文献已渐不足征矣。欲如乾隆己丑时李文藻所为琉璃厂买书记之盛,已有白头宫人说天宝遗事之概焉。
谭笃生为琉璃厂书贾,开有正文斋书铺。有其协助,加上王仁俊的亲自走访,其所撰的《琉璃厂书铺表》和《琉璃厂古玩铺表》可以认为是真实可靠。
在王仁俊《琉璃厂书铺表》中,亦同时列有“荣录堂”和“荣禄堂”书铺:
路南 自东 铺名 铺主(姓名籍贯) 售书大概
一 蔚文堂广版书籍又殿本
七 荣禄堂 丁韵卿 搢绅石印 南书发兑
十四 荣录堂 刘老西 精搢绅南纸张
由王仁俊所列表可以看出,至少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这个时间节点上,琉璃厂不足一里路的同一条街上,是“荣录堂”“荣禄堂”并存的,而荣录堂改名之前叫“荣禄堂”,结合孙殿起关于两店起于光绪某年、光绪十年的记载,两个荣禄堂是有可能在某一时期是并存的。
需要明确的是,荣录堂(原名荣禄堂)是老店,所在的位置是“琉璃厂中间路南”,店主是刘会岫,山西人,王仁俊表中“刘老西”,即是刘姓山西人的意思,这在琉璃厂是通行叫法;业务是“精搢绅”,指木版印刷《搢绅录》。而后起的荣禄堂,店主是丁韵卿(孙殿起写作丁蕴卿),河北束鹿县人,所在的位置是琉璃厂东头路南;业务是搢绅石印、南书发兑。石印是舶来技术,是对木版印刷有冲击的新技术,因此丁氏荣禄堂是新店。 荣录堂的改名,除了有虞僭越的原因,极有可能是琉璃厂有了两个荣禄堂。而刘氏《荣录堂起首搢绅老铺记》后面一段近于夹枪带棒、含沙射影的话,或许就是针对丁氏的。这一观点,就笔者目力所及的琉璃厂文献中,从未见有人提及。
三、荣录堂悠久的历史和更名的时间
“本堂原名荣禄,历有年矣”,荣禄堂历史的悠久,从搢绅录的收藏可见端倪。
刘蔷《荣录堂与清代搢绅录之出版》文中有“搢绅老铺荣录堂”一节,说:
李文藻称荣录堂开设于光绪年间,实则此书铺的前身荣禄堂早在道光年间就已出现,目前看到荣禄堂所刻搢绅录,最早有道光十四年冬季、道光十九年至三十年全年四季诸种,可见“荣录堂起首搢绅老铺记”中“历有年矣”并非虚言。荣录堂刊刻搢绅录的历史,至少从道光年间开始,盛于同光两朝,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前后80余年。
刘文此论,除了首句行文失检(李文藻是乾隆时人,怎会预知光绪年事?文中两次提到《琉璃厂书肆三记》,皆归于李文藻名下,有误,实为孙殿起续作),大抵是符合事实的。而学者张英宇有《清代搢绅录略考》(载于《文献》杂志1984年第一期)一文,把知见荣禄堂刊刻搢绅录的最早时间,提前到了康熙年间:
北京地区图书馆所藏最多的,是光绪、宣统两朝的荣录堂刻本。它原名荣禄堂,所见康熙二年夏季的“大清搢绅全书叙”,末尾所属就是这个堂号。而光绪十年后,荣录堂刻本叙称从荣禄堂改名。直到民国六年秋季它还印售过搢绅全书,前后达二百五十余年。
荣禄堂改名荣录堂,以前一般认为始自光绪五年(1879),但有证据证明实际要更早。
刘蔷《荣录堂与清代搢绅录之出版》一文中称同治九年庚午夏季、光绪二十年甲午秋季、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夏季荣录堂刻本《搢绅全书》第一册中,都各夹订了一页红印的《荣录堂起首搢绅老铺记》广告纸,说明至少在同治九年(1870),荣禄堂即已改名“荣录堂”。我们前文提到过,荣禄是同治七年(1868)八月加身一品顶戴的,而《荣录堂起首老铺记》中又有“三间门额辄悬一品之封衔”之字样,结合搢绅录的出版情况,我们把荣禄堂改名的时间,推定为同治九年(1870)左右较为合理。
四、从《朝市丛载》看荣录堂的经营范围
荣录堂是刊刻搢绅录的老铺,我们见到墨盒底铭有“荣录”字样的,至少有三种(图5),分别是“荣录选置”“荣录堂”和“荣录”。也有寅生刻真品墨盒底铭为“荣录”的,可见陈寅生也在这家店里挂单。那么我们要问,出书的荣录堂和出售墨盒的荣录堂是一家店吗?或者说,荣录堂除了刊刻发售搢绅录外,其经营范围还有什么呢?
荣录堂是老牌书店,以编辑刻售《搢绅录》闻名,因此也叫“搢绅铺”,其代售墨盒等文具也有文献可稽。如光绪丁亥(1887)年的一本《朝市丛载》(图6)书中就有相应的记录。这是一部清代光绪年间多次再版、广为流传的北京旅行指南,记述清时京师都城、衙署、厂肆、人物、文物、掌故等的书籍。此书“板存荣录堂”,可理解成是荣录堂刻板发行的,因此在介绍琉璃厂的店铺时,说到别家则简而又简,说到自家就尽可能的详细。在列了店名、地址后,在“专办”中,即列有下述经营范围:进呈搢绅红黄绫纸奏折装订黄册各种新例、万寿贺本正副表文、赤金冷金喜寿围屏、湖笔徽墨泥金颜料、古锦荷包八宝印泥、精刻银铜墨盒文具。这里说“精刻银铜墨盒文具”,墨盒文具即除了墨盒还有镇尺、笔架等其他,“精刻”是说这都是有刻工的,“银铜”是说材质,有银有铜,当然也可能是说白铜赛银。
五、荣录堂主人刘会岫
荣录堂所出笺纸也是收藏爱好者喜爱的文房品类,其精品赏心悦目,令人爱不釋手。图7、图8所示是荣录堂早期笺纸。
郑振铎《访笺杂记》中说:
静文斋的附近,路南,有荣录堂,规模似很大,却已衰颓不堪,久已不印笺。亦有笺样簿,却零星散乱,尘土封之,似久已无人顾问及之。循样以求笺,十不得一。即得之,亦都暗败变色,盖搁置架上已不知若干年,纸都用舶来之薄而透明的一种,色彩偏重于浓红深绿,似意在迎合光、宣时代市人们的口味。肆主人须发皆白,年已七十余,惟精神尚矍铄。与谈往事,袅袅可听。但搜求将一小时,所得仅缦卿作的数笺。于暮色苍茫中,和这古肆告别,情怀殊不胜其凄怆。
郑振铎《访笺杂记》作于1933年11月。以郑文所记,荣录堂“肆主人须发皆白,年已七十余,惟精神尚矍铄。与谈往事,袅袅可听”。此人也许就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王仁俊列表中的刘老西,按孙殿起的记载,他的名字是刘会岫,山西人。从年龄上推算,王仁俊到店时刘会岫如果四十多岁,到了郑振铎来访时“年已七十余”,还是说得过去的。这个刘会岫,也许就是荣录堂改名时(1870年)店主人的后人,果真如是的话,估计是孙子辈的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年经营精刻搢绅录的“荣禄堂”,大约在同治九年(1870)左右更名为“荣录堂”。其改名的原因,除了店名与一品大员荣禄重名,有僭越狂妄之虞,或许还与琉璃厂上有一家新开重名的店铺(店主丁姓,店名荣禄堂)有关。荣录堂经营搢绅录,从事书籍出版,也经营墨盒等文具。此论主要以《荣录堂起首搢绅老铺记》(红印更名广告纸)的文本为依据,以琉璃厂文献和墨盒实物等为佐证。由于笔者资料有限,见识谫陋,信为抛砖之语,讹误之处,乞望博雅诸君不吝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