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神刻铜墨盒的 “渔”与“鱼”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w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庚子初夏,刻铜老神完成了一件刻铜墨盒,画面简洁不简单。几棵芦苇、一叶扁舟、笠翁钓竿,以秃笔焦墨画就,以传统手工刻铜手持刻刀刻成,空灵禅意,文人味道十足。尤其是题句“钓者之意不在渔鱼,而在乎天地之间也”中的“渔鱼”更是点睛之笔。
  我们知道,渔和鱼是两个读音相同、外形近似,但意思却相差甚远的字。渔是动词,是打渔的意思;鱼是名词,泛指鱼类。渔鱼即为捕鱼,是一种生产劳动、一种产业,与独钓的乐趣也是相差甚远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充分反映了渔与鱼“性质差异”。
  说起垂钓,也许是大多数钓者人生含义中最深的一件雅事,它是人和鱼的对峙,是耐心和智慧的较量。但很多的时候,钓的也许不是鱼,只是一份心情、一份时光,每一杆都是岁月,每一个钩子都勾住心头往事。我这里更关心的是:钓者之意不在鱼,也不在渔鱼。
  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姜太公钓鱼,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这哪里是钓鱼?分明钓的是机遇良缘,钓的是“圣主明君”。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这种“行为艺术”以博更多的眼球和关注。老姜真是老戏骨,终成夙愿,《封神演义》是这样概括和评价他的一生的: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
  相比之下,在濮水边垂钓的庄子就没有姜太公那样会玩了,他选择了拒绝,拒绝了权贵的邀约,他选择了粼粼的濮水和从容的游鱼,选择了无为清净的人生,超凡脱俗,孤标傲世。
  庄子的垂钓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的垂钓,不像姜太公那样狡黠、那样世故,又那样的现实,他选择了逍遙。
  其实这都是人生。
  我觉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也好,“钓者之意不在渔鱼,而在乎天地之间也”也罢,我倒是更喜欢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随遇而安的潇洒。
  不知同道诸君以为然否?
其他文献
电影《1921》是建党百年献礼作品。影片塑造了众多杰出的“五四”女性形象,陶玄(欧阳娜娜饰)便是其中之一,时为北京女学界联合会会长。  陶玄(1898—1972),浙江绍兴人,教育家,其父曾在山西大学堂执教,陶玄随父生活学习,毕业于山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到北京,入北京女子师范国文专修科,1919年转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同年“五四”运动爆发,陶玄代表所在学校会见北京大学串联代表
期刊
陈寅生的文字类作品较多,图画类作品相对少些,其中山水更少。这个盒子绘刻的是一幅意境优美的山水图,远山近水层次分明,小舟亭榭动静相宜,画面清雅、悠然、恬淡,线描细刻间透着宋人山水画的味道。两句题跋:“齐开画阁倚垂杨,两桨容与荡夕阳”,字体娟秀,书刻流畅,为画面增添了浓浓的诗情画意。盒面落款“寅生陈麟炳书刻”,从题跋文字到山水图案,均为典型的寅生书画风格,标准的“松竹斋”底铭和清代墨盒型制,都足以說明
期刊
一、篆刻技法对刻铜艺术的启示  吴昌硕曾说:“篆刻要好,写字顶要紧。写字主要是学篆书,篆不好,印怎能刻好?”因篆刻的刀法缘于篆书的笔法,只有篆书有一定基础,篆刻用刀才能表现出篆书的笔法、笔意和墨韵,否则他的用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仅存刀锋形迹,而缺书法的审美内涵。代表民国刻铜艺术巅峰的张樾丞和张寿丞深受传统篆刻艺术理念的影响,并付诸实践活动之中,使这股金石刻铜之风发扬光大,影响一代人。邓散木先
期刊
王维民  1962年生,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人,艺名寅冬、维民,斋号崇古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平遥文房刻铜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96年以传统刻铜技艺为业,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练,金石书法、传统绘画、人物肖像等形式,皆能以刻铜表现,以刀代笔,得心应手,达到了虽刻犹写的境界。  刻铜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一种传统手艺,“技必与艺融,艺必因技彰”。具体刻铜手头上的技艺是比较容易学到的,以画稿摹样
期刊
邮票、烟标、火花和酒标,被称为世界四大平面收藏品,这是专题收藏的天堂。而铜墨盒上呈现出的绘刻内容和信息,不仅与这四大平面收藏品有很多相似之处,更有诸多其无法企及的地方,是开掘专题收藏的富矿。关于铜墨盒的专题收藏优势,不少藏友已充分认识和领略到了,并紧锣密鼓付诸收藏行动。但是,也有一些藏友对自己是否进行专题收藏,如何进行专题收藏,因存有模糊认识,有的在等待徘徊,有的半途而废,有的没有收出成绩。现和大
期刊
庚子秋,海上金晨先生发来一方铜墨盒,上刻四个双钩隶书大字:“蛰园钵集”,书法厚重古朴,肃穆沉静,一看即知非等闲手笔。“蛰园钵集”虽然只有短短四个字,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和艺术信息。  所谓“钵集”,乃是古人“击钵催诗”的雅集。  “击钵吟”源于南朝“击钵催诗”的典故。据《南史·王僧儒传》载:竟陵王萧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大臣)萧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
期刊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投之我木桃,报之以琼瑶”“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相信这些美好的词句你一定很熟悉吧。在我们这有一个楼盘叫“在水一方”,朋友郝好在石家庄的画馆叫“蒹葭画馆”,朋友老驷前些日子办的画展叫“所谓伊人”,还有我给女儿起的名字“盼”和给外孙女起的名字“兮”就来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怪不得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期刊
萱草、忘忧草、黄花菜其实都是指一种植物,她原名萱草,经《诗经》包装变成了忘忧草,到了百姓口中,又把它“炒”成了黄花菜。其中原委请细听我慢慢道来。  萱草这种植物长得葱郁,一簇一簇的,叶子绿油油的,叶片细长,花为筒状,向外展开,色为金黄,从夏可以开到秋,可惜的是晨开暮闭,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花卉。她还是传说中的一种仙草,据说吃了可以忘记人世间所有的忧伤和烦恼,故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古代有位妇人因为丈夫
期刊
关注琉璃厂老铺,缘于对近代铜刻文房的收藏。老铺早已不在了,可当年出版的书籍、制售的物件还有遗存,被收藏者珍视,于是关于老铺的话题时常被提起。荣录堂是琉璃厂最悠久的老店铺之一,是最有名的老搢绅铺。搢绅(也作缙绅),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搢绅录》(图1、图2)(又称《爵秩全函》《中枢备览》等)是记录全国范围官员名册一类的专书,详细记载清朝职官制度的基本情况和任职官员的履历,制度方面登载内外职官品级
期刊
流行于清末民国时期的铜墨盒,对于今天的人们有些陌生,它是替代砚台内储墨汁的文房用品,多为白铜和紫铜制成,分为盒盖与盒身两大部分,盒面上可以镌刻书画以为装饰。  历史上没有一件文物能像刻铜墨盒这么具有传奇色彩。从兴起到退出历史舞台只有短短百余年的时间。这期间,从普通学生到政坛大佬文化名人,都和刻铜墨盒产生了难以割舍的关系。梁启超、吴佩孚、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郑孝胥、鲁迅、周作人、老舍、梅兰芳、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