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深刻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里,我们党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科学命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内生性
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这为研究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当代中国制度确立了基本方向。一种较为代表性的定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 在笔者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所谓“内生性”,即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制度的形成,是自己国家和民族特色长期演绎和变革的结果,或者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环境等内部因素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制度的生成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生性,即本土内生的制度创新,意味着中国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制度创新道路,即中国转型的“内生性制度安排”。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各项经济、政治制度安排的路径和特点,主要来自中国自身经济、政治改革的实践,而非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植,也很难与任何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治制度类同,这就使得中国各项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制度特征,具有更多的“内生性”特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生性的表现
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走向市场经济的历史征程中,市场经济制度主要不是依靠从外部(西方)“引进的”政策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逐步实现国家的新制度安排。
首先,從1979年到党的十二大,我们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其次,从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2月,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再次,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发表了重要谈话,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南方谈话,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在党的十四大上,正式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走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历史征程中,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制度主要效仿或移植他国经验和做法,而是自足中华悠悠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明,并进行马克思主义化的改造,“生长”出适合当代中国的文化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在领导人民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建设,领导文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包括改造旧文化,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普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和各种文化知识;提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提出向科学进军;形成一大批文化艺术作品;进行多种文化设施建设等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要对广大人民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强调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等。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下的中国,胡锦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这种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如果从政治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走向民主政治的历史征程中,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主要不是照抄、照搬外部(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制”等制度规则,而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国体、政体的一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理直气壮地创建并坚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同我国民族状况复杂的实际相结合,创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当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生性的表现,我们还可以从社会的角度、主客观角度等多个层面给予分析。由于篇幅原因,另作探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内生性
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这为研究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当代中国制度确立了基本方向。一种较为代表性的定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 在笔者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所谓“内生性”,即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制度的形成,是自己国家和民族特色长期演绎和变革的结果,或者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环境等内部因素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制度的生成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生性,即本土内生的制度创新,意味着中国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制度创新道路,即中国转型的“内生性制度安排”。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各项经济、政治制度安排的路径和特点,主要来自中国自身经济、政治改革的实践,而非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植,也很难与任何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治制度类同,这就使得中国各项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制度特征,具有更多的“内生性”特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生性的表现
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走向市场经济的历史征程中,市场经济制度主要不是依靠从外部(西方)“引进的”政策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逐步实现国家的新制度安排。
首先,從1979年到党的十二大,我们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其次,从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2月,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再次,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发表了重要谈话,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南方谈话,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在党的十四大上,正式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走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历史征程中,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制度主要效仿或移植他国经验和做法,而是自足中华悠悠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明,并进行马克思主义化的改造,“生长”出适合当代中国的文化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在领导人民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建设,领导文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包括改造旧文化,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普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和各种文化知识;提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提出向科学进军;形成一大批文化艺术作品;进行多种文化设施建设等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要对广大人民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强调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等。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下的中国,胡锦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这种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如果从政治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走向民主政治的历史征程中,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主要不是照抄、照搬外部(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制”等制度规则,而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国体、政体的一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理直气壮地创建并坚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同我国民族状况复杂的实际相结合,创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当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生性的表现,我们还可以从社会的角度、主客观角度等多个层面给予分析。由于篇幅原因,另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