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物理的有效结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在对物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只有将数学与物理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一些物理问题,锻炼和提升物理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工具;初中物理;思维能力
  在自然科学中,对于物理和数学的有效结合,是非常完美的一门学科。其中,物理知识会使数学知识变得非常真实并且具体,而数学知识会使物理知识变得非常严谨并且精确。
  一、 函数图像
  在物理的学习中,对于图像的应用,在描述一些物理过程时是非常直观的一种数学思想,利用图像对具体的物理问题进行分析,有益于学生学好其中物理知识。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学生遇到的函数知识为一次函数,因此,在日常授课时,教师要利用数学当中的一次函数图像,帮助学生提升物理的思维能力,产生探究的兴趣,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2014·德阳)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t图像,由图1可知()
  A. 7~20秒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在0~5秒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
  C. 第10秒钟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
  D. 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
  在物理运动的一些题目当中,会用到一些关于一次函数的知识。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经常会使用st图像,可将其理解为一次函数的图像,其中的因变量s便是一次函数当中的y,自变量t便是一次函数当中的x,常量v为k。这样,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便不会感到困惑,利用数学工具,引导学生分析A. 乙车在7~20s内的图像为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乙车处于静止状态,因此,A错误;B. 由图像看出两车在0~5s内的图像是一条斜线,表示两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车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  C. 由图像看出两车在10s末相遇,此时乙车处于静止状态,甲车还在匀速运动,二者速度不相同,因此,C错误;D. 由图像看出甲车在5s末的路程是10m,乙车在5s末的路程是15m,所以在5s末乙车通过的路程大于甲车,因此D错误。
  二、 方程与方程组
  在数学和物理发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是彼此促进和渗透的,两者缺一不可。但在物理的学习中,虽然不会碰到较难的数学问题,但会经常遇到一些方程和方程组,需要利用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例如:火车入隧道之前需鸣笛。如果火车速度为72km/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鸣笛后2s时听到隧道口处的山石反射出来的回声,那么司机鸣笛时火车到隧道口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在这道题考查学生的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情况,需要学生利用公式s=vt求列车和声音在2s内传播的距离s1、s2是本题的基础问题,找到鸣笛时的距离s和s1、s2的关系,是解出本题的难点,更是学生完成解答的突破口。最终在解答时,需要学生立方程组:
  由v=st可得:2s内火车所走路程:s1=v1t=20m/s×2s=40m;
  2s内声音所走路程s2=v2t=340m/s×2s=680m;鸣笛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是:
  s=s1 s22=40m 680m2=360m。
  三、 数学最值问题
  一般情况下,最值分为最大值和最小值,在数学的学习中,关于最值的问题非常多,计算的方式普遍为:应用函数的值域计算最值;应用三角函数当中的封闭性计算最值。在初中的物理当中,关于物理的一些概念以及相关的规律均可应用最值的计算方式和思想。所以,在物理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习计算最值的知识有很多,如滑动变阻器当中的电路、电功率问题等。
  例如:(2013·上海)在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8伏保持不变,电阻R1为10欧,闭合电键S后,电流表A的示数如图3(a)所示。
  (1)求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
  (2)求此时滑动变阻器R2连入电路的阻值。
  (3)现有标有“20Ω,2A”“50Ω,1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可供选择,有一个表盘如图3(b)所示的电压表可接入电路。当选用标有字样的变阻器替换R2,并把电压表接入(选填“AB”“CD”“AB或CD”)两点间时,在移动变阻器滑片P的过程中电压表示数的变化量ΔU最大。求电压表示数的最大变化量ΔU最大。
  这类问题是非常典型的最值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答,将数学与物理的有效结合,锻炼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四、 结束语
  总之,学生在学习数学和物理的过程中,不能将两者分开,只有将两者进行结合,才能有效利用数学工具,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更好地学习物理,保障物理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柯丹艳.浅论中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培养[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01,14(6):50-53.
  [2]周天吉.淺谈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5):172-174.
  [3]李庆隆.浅谈中学物理思维与数学工具的演变[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2,(5):13.
  作者简介:夏晨曦,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黑埠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鲁迅曾说,“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所谓广而后深,博而后专,是指只有读够一定数量的书,才能正确地找到自己的偏好,也才能够学得深,学得专。阅读不仅仅是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到语文知识,更是能够指导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阅读;高中;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的文学作品中,不仅有妙趣横生的诙谐小说,还
摘要:性情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项目,涵养和培植必须有所依托,而最好的凭借就是诗词,让学生与古人的所思所感接触,涵养和培植的收效自当更多。然而诗词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单就字面解释,如同乱嚼橄榄一样,没有多大滋味,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隽永。诗词的教学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力,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使他们真正领悟到诗词的内涵,走出字面的束缚,
摘要:对建筑专业学生介绍、讲解《屋顶》这一内容,有助于他们认识我国的建筑特点。其教学创新表现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和布置作业三个环节。  关键词:教学创新;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布置作业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就建筑工程来说,随着建筑结构的延伸,最后便自然过渡到“收口”环节——屋顶。从建筑结构看,砖石、梁柱的增减,自然会影响建筑的观赏性,但缺屋顶便根本无法称其为屋;从建筑内涵看
摘要:体验既是过程又是目的。知识的产生、获取需要过程,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这个过程里,通过体验,学生的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以锻炼、获取、提升。新课程非常重视和强调体验。突出学生参与,突出学生的体验。本文根据日常教学出现的问题现象,从体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体验  一、 让孩子体验了吗?有充分的体验过程吗?  案例一:同样教学内容,另一个教师首先出示了实物—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过程当中的重要读物,其翻译研究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基于笔者的亲身翻译实践,以英国作家查尔斯·金斯利的《水孩子》一书的汉译为例,从功能目的论角度对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根据目的论之目的性、连贯性和忠实性三大法则,提出了直译加注等翻译策略。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目的论;汉译策略  一、 概述  儿童文学第一次以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出现是在18世纪下半叶
摘 要:著名画家毕加索认为,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确实,在幼儿的美术作品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会给我们成人许多意想不到的表现。这些表现使得幼儿的美术作品有着成人美术作品无可比拟的魅力。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幼儿的美术作品,装扮我们的环境或者与其他活动有效的结合,参与到其他活动中去,让孩子们的作品成为丰富、适宜的材料;生动、美化的环境创设以及好玩、有用的玩具等等。  关键词
摘 要:有幸聆听过特级教师管建刚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讲座,结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理论,更清晰意识到阅读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而学生学习课文,无非是经历一场写作的指导,借助文本语言的载体,打造一条通往写作的道路。  关键词:语言表达;写作方法;构段方式  特级教师管建刚提出“语文教师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这其实和新课标强调的“
摘要:《我与地坛》是现当代作家史铁生具有代表性的哲思抒情散文。散文教学,如何让学生从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中体会文字背后的思考与情感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第一和第二部分,通过地坛这一载体,作者完成了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  关键词:诵读;解读;体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明确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认识“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2. 抓住文中
摘 要: 为了提高政治高考复习效率,本文对2015年高考全国卷I文综政治主观题的特点进行研究,提出2016年高考政治的复习对策,对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政治科高考成绩,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考政治 政治主观题 特点 复习对策  2009年福建省开始新课程高考自主命题,2016年福建省开始使用高考全国卷I。只有了解全国卷I文综政治主观题的命题特点,才能更好地了解高考政治全国卷I试题的发展趋势
摘要:好的学习成绩与高效的学习方法密不可分,在学习中每个人都想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因此如何快速高效地记住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把它们进行整合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接触“思维导图”这一概念是在一篇育儿文章上看到的,当时对这种方法记忆深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可以让小朋友在短时间内背诵一篇文章呢?通过学习了解到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博赞发明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思维工具,可以让我们把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