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预设:《船长》是法国作家雨果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在一次海难中,船长哈尔威不顾自身的安危沉着镇定地指挥船员们自救,最后船员和旅客得救,而自己连同船一起沉入大海的感人事迹。
总的要求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对比阅读体会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
课堂实录(部分):生:老师,我觉得哈尔威船长没有必要死。
师:哦!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船上的人都已经得救了,也有时间救他,而且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船长。如果他能活下来,今后一定会对航行有帮助。所以我觉得他死得有点不值。
师:这位同学说得不错,其他哪个同学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也认为船长不应该死,他要活下来带领更多的船去航行。
生:我的看法是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不应该轻易地去伤害。
生:我觉得一个人只有先活着,然后才能干其他的事。如果哈尔威船长活着,他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师:从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到大家都认为哈尔威船长没有必要死,认为生命很宝贵。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内学习课前发下去的《印度洋上生死夜》和《地震中的父与子》两篇文章,思考: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小组学习两篇文章)
师:哪个小组说说,在灾难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做?
小组1:我们小组经过学习讨论,认为在灾难面前我们首先要做到镇静,不能慌乱。然后再想办法自救。
小组2:我们小组也认为首先要冷静,要看清形势,然后逃命,如果有可能还要救助他人。
小组3:我们小组认为我们要掌握一定的自救知识,比如要像《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儿子那样,知道地震时往角落里躲。
小组4:我小组觉得,我们应该像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一样,要让妇女和儿童先逃生。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的确在突发的灾难面前,我们首先要保持镇静,不能慌,然后想办法自救和救助他人,当然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像哈尔威和皮埃尔一样把生留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
课后反思:1.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最近需要”。这里说的“最近需要”是指学生在阅读中要急需解决的问题。语文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包括很多的科学知识、文学常识、情感认识等等。当然这些内容在课前的备课中,我们教师就进行了筛选,但是课堂是充满活力、动态生成的,教师课前所选的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這还要实际的课堂教学来检验。在教学《船长》前,我的设计是通过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体会船长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但是这一设计在课堂上不是学生的最近需要。他们所要的是船长不应该死,是在灾难来临时我们应该怎样逃生。因此,在课堂上我尊重学生的这一需求,及时改变了教学思路,重新组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应该善于发现并尊重学生在阅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最近需要。
2.要尊重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我们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一个问题重复了好多遍学生还是不懂。学生为什么不懂呢?其实是因为学生对这一问题没有生活经验,他根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可见,语文跟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本节课中,“哈尔威船长没有必要死”这一问题,就是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的。雨果生活的时代和他的生活经验与现在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差异。在雨果看来哈尔威船长的死是必然的,是伟大崇高的,而在现在的学生看来哈尔威的死是没有必要的,是不应该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分析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程度,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到语文学习中来,帮助学生解读生活,重构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
3.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意识。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是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我们的教师一直在探索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亲自实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也就是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知道生命的宝贵,珍爱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不轻易地伤害自己和别人。当然,这有时会跟文本内在的价值取向矛盾,但是我觉得语文教学应该取此舍彼,应该尊重生命。《船长》一文教学中,学生提出“哈尔威船长没有必要死”这一问题时,我之所以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讨论“在灾难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办”,而不去引导学生通过“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这一句话来理解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选择死亡,就是基于尊重学生的生命来考虑的。
总而言之,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生命得以自主地发展。
总的要求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对比阅读体会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
课堂实录(部分):生:老师,我觉得哈尔威船长没有必要死。
师:哦!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船上的人都已经得救了,也有时间救他,而且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船长。如果他能活下来,今后一定会对航行有帮助。所以我觉得他死得有点不值。
师:这位同学说得不错,其他哪个同学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也认为船长不应该死,他要活下来带领更多的船去航行。
生:我的看法是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不应该轻易地去伤害。
生:我觉得一个人只有先活着,然后才能干其他的事。如果哈尔威船长活着,他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师:从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到大家都认为哈尔威船长没有必要死,认为生命很宝贵。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内学习课前发下去的《印度洋上生死夜》和《地震中的父与子》两篇文章,思考: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小组学习两篇文章)
师:哪个小组说说,在灾难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做?
小组1:我们小组经过学习讨论,认为在灾难面前我们首先要做到镇静,不能慌乱。然后再想办法自救。
小组2:我们小组也认为首先要冷静,要看清形势,然后逃命,如果有可能还要救助他人。
小组3:我们小组认为我们要掌握一定的自救知识,比如要像《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儿子那样,知道地震时往角落里躲。
小组4:我小组觉得,我们应该像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一样,要让妇女和儿童先逃生。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的确在突发的灾难面前,我们首先要保持镇静,不能慌,然后想办法自救和救助他人,当然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像哈尔威和皮埃尔一样把生留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
课后反思:1.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最近需要”。这里说的“最近需要”是指学生在阅读中要急需解决的问题。语文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包括很多的科学知识、文学常识、情感认识等等。当然这些内容在课前的备课中,我们教师就进行了筛选,但是课堂是充满活力、动态生成的,教师课前所选的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這还要实际的课堂教学来检验。在教学《船长》前,我的设计是通过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体会船长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但是这一设计在课堂上不是学生的最近需要。他们所要的是船长不应该死,是在灾难来临时我们应该怎样逃生。因此,在课堂上我尊重学生的这一需求,及时改变了教学思路,重新组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应该善于发现并尊重学生在阅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最近需要。
2.要尊重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我们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一个问题重复了好多遍学生还是不懂。学生为什么不懂呢?其实是因为学生对这一问题没有生活经验,他根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可见,语文跟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本节课中,“哈尔威船长没有必要死”这一问题,就是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的。雨果生活的时代和他的生活经验与现在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差异。在雨果看来哈尔威船长的死是必然的,是伟大崇高的,而在现在的学生看来哈尔威的死是没有必要的,是不应该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分析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程度,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到语文学习中来,帮助学生解读生活,重构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
3.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意识。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是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我们的教师一直在探索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亲自实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也就是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知道生命的宝贵,珍爱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不轻易地伤害自己和别人。当然,这有时会跟文本内在的价值取向矛盾,但是我觉得语文教学应该取此舍彼,应该尊重生命。《船长》一文教学中,学生提出“哈尔威船长没有必要死”这一问题时,我之所以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讨论“在灾难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办”,而不去引导学生通过“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这一句话来理解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选择死亡,就是基于尊重学生的生命来考虑的。
总而言之,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生命得以自主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