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shu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作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在化学学科教学中,要转变原有的陈旧教学模式,变知识教育为方法教育,变“学会”为“会学”,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实践,增加学生的自主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造就符合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初三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起步阶段,化学实验能力是随着学习化学的深入而逐步提高的,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及要求也应有阶段性,初三学生只学习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少数典型的、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初三年级的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除了要树立上述的实验外还给教学观念外,重点应放在基本实验操作的训练上,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科学的实验习惯。
  
  1.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在化学教学中尽管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也应把这个过程当作学生自主探究性实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一方面能从探究过程中透过各种实验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以同容积的两瓶盛饱和NaC1溶液和蒸馏水的鉴别为例:学生在学完溶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将两种物质鉴别开来,并写出鉴别的方法和结论。学生起初会从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考虑,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蒸发溶剂法,用这种化学法将两者区别开来。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思考,从本质上分析二者的差异:饱和NaC1溶液存在Na+、C1-和水分子,蒸馏水中只有水分子,这些差异导致了二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上的不同。学生通过发散性思考,并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得出了许多鉴别方法:(1)物理法——①称重量法;②电池导电法;③物块在溶液中的浮力测量法。(2)化学法——①蒸发溶剂法;②溶质溶解法。(3)生物法——①品尝法;②新鲜蔬菜失水法。
  中学生设计的方案很多,有的是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而有的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去探究其中的原因。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的程序“实验—问题—讨论”或“问题—讨论—实验—结论”,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考虑问题时思路开阔,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去探索。
  
  2.设计联系实际的实验
  
  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例如初三化学教材中,没有“CO2溶于水”的實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CO2溶于水的现象,许多学生举出汽水中溶有大量的CO2的事实,教师也可以将一瓶汽水打开,学生通过透明的瓶体可以发现在大量的气体(CO2)逸出。但怎样演示“CO2溶于水”的实验呢?教师可以设计用一次性注射 器来进行该实验,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后再从集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CO2,通过活塞的运动来直观地进行CO2溶于水的实验,当压强增大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增加;当压强减小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减少,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做这样的实验。
  
  3.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收集、选择、处理的能力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遇到一些要求高、难、设备贵重的实验,往往难以开出,多媒体正好可弥补这一缺陷,例如:(1)物质条件受限制的化学实验;(2)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3)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4)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因此,当今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从过去知识的传授型转向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面来,为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就“苦”学为“乐”学,“死”学为“活”学,“难”学为“易”学,“会学”为“创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只要有了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民族才会进步。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节能减排意识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节能减排教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加强大学生节能减排教育的必要性、目标等方面,对高校节能减排教育进了探析。  [关键词]高校 节能減排教育 意义 目标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高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节
期刊
[摘 要]高等教育期盼高校和教师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革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它要求学生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学习。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在工作科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 自主探
期刊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专家为专业建设支招     本刊讯(记者 戢华盛通讯员 孙菲 王泉)为了进一步加强专业群体系建设,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形成服务船舶工业、国防工业及省支柱产业发展的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和动力系近日分别举办了“数控技术专业实践专家研讨会”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群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会议共同的议题是请企业专家为学院专业建设支招。  
期刊
武汉第二十五中学(以下简称“二十五中”)开展的 “阳光教育”实验,已走过了七个年头,在给学校带来无限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喜人的成果。学校继跻身于“湖北省学校综合实力50强”行列之后,又相继被评为“湖北省示范初中”、“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国教科研先进单位”。  二十五中“阳光教育”研究成果获武汉市科技进步奖,《“阳光教育”的发展性和推广性研究》课题分别被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和武汉市教育局
期刊
[摘 要]在我国医学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这对培养医学专门人才是十分有利的。本文重点探讨了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为更好的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教育    21世纪的医学将从原来的“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从传统的“治疗型模式”转变为“预防、保健、群体和主动参与的模式”。作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我国高
期刊
[摘 要]一个民族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实际上是看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围绕大学生创新素质五方面内容,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动力机制的研究,找寻到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其原因,进而创新动力机制,探索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这将为高校人才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一些有益启
期刊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矛盾冲突。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已经有了某种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按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或顺应新知识,一旦新知识与旧知识出现差异,就会在认识心理上爆发认知冲突。认知冲突的产生迫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冲突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    一、感知形象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长相思》的教学片段  师:纳兰性德把
期刊
[摘 要]现代语文活动课冲破了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搞活语文教学,创设最佳的语文环境,本文结合临床教学实验,阐述了语文活动课教学目标的设计的艺术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目标设计 艺术性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内容的依据,也是评估教学水平的准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恰当,可以使教师驾驭教材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从而减少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重要作用。    1.注
期刊
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高中语文新大纲提出,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就如
期刊
现代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电磁学的范围,成为物质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存在形式。不少敏锐的教育人也看到了“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他们认为,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单位,都有一种“场”,进入到这个“场”里,人会于不知不觉中被这个“场”同化。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抱怨课堂上怎么就没有一个学“语文”的场!其实现实教育中“语文场”没能形成的原因在于我们所构建的“语文场”在“度”的把握上不够和谐罢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