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荐语:
谭姗姗,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老师,热情、阳光、清秀、灵气。她出生于教师之家,儿童时代在外公和妈妈的教育情怀、育人经历的耳濡目染之下,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教师梦。
她的语文课时而激情洋溢,时而行云流水,与孩子们的交流水乳交融,游刃有余;她的语文课孩子们喜欢,家长们满意,同行们认可。
她做过70多次公开教学,勤勉与磨砺,换来了教学水平的完善和突破;她参加过各级各类教学评比,历经挑战,收获了一次次成功。她代表上海的小学语文教师,登上全国大赛的舞台,捧回了特等奖。她不曾满足,更没有止步,在坚持学习汲取、研究提升的同时,积极进行专业引领,向外辐射,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被授予上海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称号。
20多个春夏秋冬,20多年积淀磨练,姗姗老师探讨教的艺术,凝成师的魅力,孕育美的感染。她追寻着儿时美丽的梦想,一路前行。
喜欢周梦蝶的这句话:“等光与影都成为果子时,你便怦然忆起昨日了。”每当我想起往昔,总有那些难以忘怀的画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2017年教师节,我光荣地被上海市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受到韩正等市领导的亲切接见。我心潮澎湃,深知荣誉只代表过去,更激励着未来。我始终行走在诗意语文的路上……
我出生于教师之家。小时候,妈妈曾告诉我,外公从北大生物系毕业后回到家乡,创办了当地的第一所公立学校,并为之奉献一生。长大后,教学繁忙的妈妈把我带到她的学校。懵懵懂懂的我,坐进了妈妈的课堂,听她循循善诱,看哥哥姐姐们如饥似渴……从那时起,我的脑海中便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站在讲台上的,就是最可亲可敬的人。
种子就在那时悄悄播下。我,有了一个梦想——要做一个像外公和妈妈那样的人。
怀揣着这个梦想,我走进师范,走上了三尺讲台。我庆幸自己成长在上海市一师附小,这座有着70多年办学历史的名校,是“愉快教育”的发源地。在这个文化积淀丰厚的环境中,我吸纳着,成长着,滋养着,丰润着……一步一步,朝着梦想不断前行。
行,以激情——在课堂中绽放
23年来,无论是担任语文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或是教学管理工作,我都用心揣摩每一个角色。从初涉讲台的慌乱到独当一面的稳健,从普通的师范毕业生到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特级教师,我深知:学,然后知不足。
我以丰富的情感、炽热的爱心给予孩子亲切感,与他们平等相处,以诚相待。每当我面对着鲜活的孩子,听着精彩的发言,看着工整的作业,欣赏着童趣的作文时,我都会怦然心动,乐从中来。
我精心创设情境,用心打造灵动的语文课堂。在《棉花姑娘》的课堂上,我一会儿是愁容满面的棉花,一会儿又变身为乐于助人的七星瓢虫,引导学生们在不经意间走进文本。让这些“小燕子、啄木鸟、小青蛙”与文中角色产生情感的碰撞。置身于情境中的他们体会到棉花姑娘生病后的无助,也为自己帮不上忙而难过……真正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一节课的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孩子们意犹未尽,我也乐在其中。
忘不了刚入职的那个冬天,班里最调皮的男生执意让我把快冻僵的手伸进他的棉袄里取暖,还说他的手冷时,妈妈就是这样的……那一刻,我的心都暖化了。
面对这样的孩子,这样纯真的心灵,我有什么理由不爱这份职业呢?我坚定着自己的选择,满怀着温度与阳光、快乐与激情,一路前行……
行,以磨砺——在淬炼中升华
我在全国、市、区范围内开展示范教学70多次,应邀赴北京、重庆、太原、南宁等十几座城市进行异地教学展示。在教学实践的积淀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清晰明朗的思路,清新隽永的语言,亲切自然的教态。
1.感谢挫折
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要感谢挫折。
2005年,我代表静安区参加“上海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一次,我执教的是三年级课文《离奇钻石案》。经过反复打磨,赛场上,我发挥自如,学生们在我的调动下,积极投入,課堂气氛相当活跃。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台下爆发出的热烈掌声,让我以为自己胜券在握了。然而,评委们并没有给出我期待中的高分,我只得了二等奖。专家们指出问题所在:整节课太过顺利,看似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中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过于局限。这样的点评,深深地刺痛了我,我流泪了……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课堂,追问自己:学生思维的深度在哪里?学习的宽度在哪里?想象的空间又在哪里?是的,整节课更像我个人展示的舞台,我并没有真正去关注学生从不会到会这样一个学习提升的过程。
从那时起,我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每一篇教案,我都会反复琢磨:我会在空荡荡的房间里,与并不存在的学生一遍遍交流;我会在临睡前,把第二天要上的课在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我仔细推敲学生在每个环节中的所得,即使是再上同一份教案,我也会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对环节设计进行修改、更新和完善。目的只有一个——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真正在学习经历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2.迎接挑战
2014年对于我来说,是备受煎熬的一年,然而,也是我快速成长的一年。
三月初,“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评比”选拔赛拉开序幕。历经层层选拔,我获得了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欣喜之余,我也倍感压力。在贾志敏老师的指导下,我和我的团队常常围绕一个环节反复推敲,不断验证最优化、最有效的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在40分钟里真正学有所得。市教研员、专家,特级教师鲁慧茹、姜茗芳、周云燕给予了我最强有力的支撑。
忘不了,赛前那夜,我和几位导师围坐在桂林宾馆的灯下,就板书的排列和过渡语,做最后的研讨和完善……
决赛时刻到来了,能容纳五六千人的桂林体育馆座无虚席。我的心仿佛一潭春水,静得没有一丝涟漪。从走上台的那一刻起,我的眼里就只有学生。当课进行到针对具体例文提问时,或许是孩子们在这样的场合下过于紧张,或许是平日没有接触过类似的训练,他们卡住了。我知道,这个指导环节不到位,随后的现场写作将无从谈起。我一边耐心地引导他们,一边在脑海中飞速调整后面的设计。尽管这个环节比预期整整超了五分钟,但我依然在下课铃声响起时,圆满地完成了所有教学内容。专家对这节题为《我》的习作课点评是:从甄选材料到例文引路,再到现场写作和点评,目标集中,环环相扣,教学效果明显。 我捧回了沉甸甸的全国特等奖。夜深人静时,我回想这一路,禁不住又一次湿润了眼眶——此情除却天边月,无人知……
几个月后,新的挑战便接踵而来,在2015年“首届上海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教学技能竞赛”中,全市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被分为“文史类”“数理类”和“综合类”三大类进行同场PK。精备十篇连续的课文,现场抽取一课,仅仅是五个竞赛项目之一……备战强度之大,准备工作之多,可谓残酷。新的挑战没有令我退缩,“狭路相逢勇者胜”,从初赛到决赛到总决赛,我稳扎稳打,最终收获“文史类”一等奖第一名的满意成绩。
剑锋出自磨砺,梅香来自苦寒。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一步登天的魔毡。唯有扎根课堂,历经磨砺,才能百炼成钢!
行,以诗意——在厚积中薄发
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润的沃土。这就对我们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丰富的学识需要不断积累和夯实,精湛的教学艺术需要不断实践和提升。尽管平日的工作异常繁忙,我依然要求自己见缝插针走出来。图书馆里,办公桌旁,笔尖之下,我吸纳着、思考着、内化着……我要求自己带着研究的目光从事教学,带着前沿的理念反思教学。读书、学习、感悟,历练了我的教学内功,丰富了我的知识内涵,滋养了我的文化底蕴。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存在的问题,我积极投身教科研改革,笔耕于案例、论文、课题报告之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撰写的几十篇论文,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发表在各类教学刊物上。
从2015到2017的两年间,我将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出版了个人专著《活力课堂,乐享语文——谭姗姗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一书,以真实案例为载体,提炼出对一线教师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具体方法,并做了深层次的思考。在与广大同行分享教学智慧的同时,也让自己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思想活跃了,眼界开阔了,知识更新了,才能让我们在教学中才思不断,活水长流。
行,以担当——在大爱里植根
作为上海市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区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专业引领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校内,我在坚守一线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同时,作为50多人超大语文团队的领头人,井然有序地开展各类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带领着老师们研究语文,实践语文。
每当我面对青年教师渴求的目光时,看到的正是那个曾经的自己。和成长中的他们在一起,一次次寻根究底的深入研究,一回回越辩越明的对话交锋,一场场互相激发的思维碰撞,一堂堂精彩好课
循序生成……我不是一个人在行走,而是一队人在结伴同行;我不是一个人在倾注,而是一个团队在追求。
校外,我承担了大量的交流指导工作,通过示范与实践,言传身教,向外辐射。无论是本区还是外区,上海市还是外省市,甚至远赴海外,我都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与大家分享。老师们有所得,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2017年8月,我参加“萤光支教”乡村教师培训项目,到福建省建瓯市对当地语文教师进行培训。考虑到乡村教学条件有限,我精心准备的语文课例中摒弃了复杂的课件,力求通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一场讲座,按计划我讲完后,留半小时与老师们互动。那是我经历过的最为专注和安静的学习现场,整个过程没有人离席,没有人窃窃私语,老师们都在认真地听,努力地记。是的,我用的是“努力”这个词。互动时间到了,可他们却说:“谭老师,您能继续给我们讲讲吗?从来没人这样教过我们。”“谭老师,这些课例太实用了,我们回去就能直接用,您再多讲几个吧!”“谭老师,我们上说明文时学生一点都不感兴趣,您能教我们一些好办法吗?”……老师们期盼的目光、质朴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于是,讲座继续……会后,我收到了50多条提问。我看到的是乡村教师的困惑、思考,对先进教学理念的渴求……直到回沪的列车上,我还在为他们一一解答。
虽然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愿意为乡村教育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于我来说,这已不仅仅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因为被需要,所以同样也是一种幸福。
结束语
追寻着儿时的梦想,我一步一个脚印,经历了洗礼与磨练,付出了汗水与心血,也收获了成绩与荣誉。
如今,我有了更多的机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专家、一线教师探讨语文教学。所有的梦想,都已经成为无法重回的现实;所有的责任,都已经成为不可推卸的担当。艾青说,我的眼里为什么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要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教师工作爱得深沉。
不再青春年少,但梦想与情怀依旧;不再刻意苛求,一切都那么从容自然。我一如既往地行走在诗意语文的路上……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教师检测教学效果、掌握学情的主要途径,又是学生巩固所学、举一反三的有效手段,必不可少。当前的语文作业存在着种种弊端,如过分重视形式单一的机械性抄写作业;忽略个体差异的千人一面式作业;盲目随意、题型老套的低效率作业……占用大量时间,收效却不明显。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應从思想上重视作业的设计,紧扣教学目标,优化作业设计,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减负增效。下面,我就中高年级语文作业的设计跟大家进行探讨(举例涵盖三至五年级)。
一、重点突出,课后作业形式多样
从以往课后作业的反馈中,我们不难发现,过量的机械性抄写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显得多余,而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则是在完成作业质量差、时间加倍的前提下换来的。因此,我根据单元目标和课文特点,将口头作业与书面作业、一课一练与几课一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突破。
以四年级下学期为例。如第二单元的单元目标中提出:“边读边思考,用联系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针对本单元《神奇的机器人》《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等科普类文章,作业形式以口头介绍为主。我鼓励学生将课外收集的资料与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在小组和班级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介绍,评选最佳讲解员。学生兴趣浓厚,不仅对课文内容了然于胸,还拓展了不少课外知识,这种开放性的口头作业深受他们的欢迎。又如第七单元中的《一幅名画的诞生》《笛声》《苏武牧羊》这类课文,文本内容离学生的生活遥远,语言文字深奥,仅凭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难以真正消化吸收。这时就需要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设计更有针对性的作业练习进行补充和巩固,帮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 如《笛声》这篇课文记叙了聂守信跟老木匠学吹笛,他俩成为莫逆之交的故事。笛声贯穿全文,首尾呼应,语言清新优美。引导学生欣赏、积累、运用与表达是本课的重点。基于此,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练习:
1.积累表示朋友之间关系密切的词语,如“莫逆之交”。
2.读句子,完成练习。
那笛声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只要一吹响,聂守信就情不自禁地循声走向老木匠那里。
(1)这句话运用了
谭姗姗,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老师,热情、阳光、清秀、灵气。她出生于教师之家,儿童时代在外公和妈妈的教育情怀、育人经历的耳濡目染之下,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教师梦。
她的语文课时而激情洋溢,时而行云流水,与孩子们的交流水乳交融,游刃有余;她的语文课孩子们喜欢,家长们满意,同行们认可。
她做过70多次公开教学,勤勉与磨砺,换来了教学水平的完善和突破;她参加过各级各类教学评比,历经挑战,收获了一次次成功。她代表上海的小学语文教师,登上全国大赛的舞台,捧回了特等奖。她不曾满足,更没有止步,在坚持学习汲取、研究提升的同时,积极进行专业引领,向外辐射,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被授予上海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称号。
20多个春夏秋冬,20多年积淀磨练,姗姗老师探讨教的艺术,凝成师的魅力,孕育美的感染。她追寻着儿时美丽的梦想,一路前行。
喜欢周梦蝶的这句话:“等光与影都成为果子时,你便怦然忆起昨日了。”每当我想起往昔,总有那些难以忘怀的画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2017年教师节,我光荣地被上海市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受到韩正等市领导的亲切接见。我心潮澎湃,深知荣誉只代表过去,更激励着未来。我始终行走在诗意语文的路上……
我出生于教师之家。小时候,妈妈曾告诉我,外公从北大生物系毕业后回到家乡,创办了当地的第一所公立学校,并为之奉献一生。长大后,教学繁忙的妈妈把我带到她的学校。懵懵懂懂的我,坐进了妈妈的课堂,听她循循善诱,看哥哥姐姐们如饥似渴……从那时起,我的脑海中便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站在讲台上的,就是最可亲可敬的人。
种子就在那时悄悄播下。我,有了一个梦想——要做一个像外公和妈妈那样的人。
怀揣着这个梦想,我走进师范,走上了三尺讲台。我庆幸自己成长在上海市一师附小,这座有着70多年办学历史的名校,是“愉快教育”的发源地。在这个文化积淀丰厚的环境中,我吸纳着,成长着,滋养着,丰润着……一步一步,朝着梦想不断前行。
行,以激情——在课堂中绽放
23年来,无论是担任语文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或是教学管理工作,我都用心揣摩每一个角色。从初涉讲台的慌乱到独当一面的稳健,从普通的师范毕业生到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特级教师,我深知:学,然后知不足。
我以丰富的情感、炽热的爱心给予孩子亲切感,与他们平等相处,以诚相待。每当我面对着鲜活的孩子,听着精彩的发言,看着工整的作业,欣赏着童趣的作文时,我都会怦然心动,乐从中来。
我精心创设情境,用心打造灵动的语文课堂。在《棉花姑娘》的课堂上,我一会儿是愁容满面的棉花,一会儿又变身为乐于助人的七星瓢虫,引导学生们在不经意间走进文本。让这些“小燕子、啄木鸟、小青蛙”与文中角色产生情感的碰撞。置身于情境中的他们体会到棉花姑娘生病后的无助,也为自己帮不上忙而难过……真正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一节课的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孩子们意犹未尽,我也乐在其中。
忘不了刚入职的那个冬天,班里最调皮的男生执意让我把快冻僵的手伸进他的棉袄里取暖,还说他的手冷时,妈妈就是这样的……那一刻,我的心都暖化了。
面对这样的孩子,这样纯真的心灵,我有什么理由不爱这份职业呢?我坚定着自己的选择,满怀着温度与阳光、快乐与激情,一路前行……
行,以磨砺——在淬炼中升华
我在全国、市、区范围内开展示范教学70多次,应邀赴北京、重庆、太原、南宁等十几座城市进行异地教学展示。在教学实践的积淀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清晰明朗的思路,清新隽永的语言,亲切自然的教态。
1.感谢挫折
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要感谢挫折。
2005年,我代表静安区参加“上海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一次,我执教的是三年级课文《离奇钻石案》。经过反复打磨,赛场上,我发挥自如,学生们在我的调动下,积极投入,課堂气氛相当活跃。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台下爆发出的热烈掌声,让我以为自己胜券在握了。然而,评委们并没有给出我期待中的高分,我只得了二等奖。专家们指出问题所在:整节课太过顺利,看似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中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过于局限。这样的点评,深深地刺痛了我,我流泪了……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课堂,追问自己:学生思维的深度在哪里?学习的宽度在哪里?想象的空间又在哪里?是的,整节课更像我个人展示的舞台,我并没有真正去关注学生从不会到会这样一个学习提升的过程。
从那时起,我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每一篇教案,我都会反复琢磨:我会在空荡荡的房间里,与并不存在的学生一遍遍交流;我会在临睡前,把第二天要上的课在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我仔细推敲学生在每个环节中的所得,即使是再上同一份教案,我也会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对环节设计进行修改、更新和完善。目的只有一个——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真正在学习经历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2.迎接挑战
2014年对于我来说,是备受煎熬的一年,然而,也是我快速成长的一年。
三月初,“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评比”选拔赛拉开序幕。历经层层选拔,我获得了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欣喜之余,我也倍感压力。在贾志敏老师的指导下,我和我的团队常常围绕一个环节反复推敲,不断验证最优化、最有效的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在40分钟里真正学有所得。市教研员、专家,特级教师鲁慧茹、姜茗芳、周云燕给予了我最强有力的支撑。
忘不了,赛前那夜,我和几位导师围坐在桂林宾馆的灯下,就板书的排列和过渡语,做最后的研讨和完善……
决赛时刻到来了,能容纳五六千人的桂林体育馆座无虚席。我的心仿佛一潭春水,静得没有一丝涟漪。从走上台的那一刻起,我的眼里就只有学生。当课进行到针对具体例文提问时,或许是孩子们在这样的场合下过于紧张,或许是平日没有接触过类似的训练,他们卡住了。我知道,这个指导环节不到位,随后的现场写作将无从谈起。我一边耐心地引导他们,一边在脑海中飞速调整后面的设计。尽管这个环节比预期整整超了五分钟,但我依然在下课铃声响起时,圆满地完成了所有教学内容。专家对这节题为《我》的习作课点评是:从甄选材料到例文引路,再到现场写作和点评,目标集中,环环相扣,教学效果明显。 我捧回了沉甸甸的全国特等奖。夜深人静时,我回想这一路,禁不住又一次湿润了眼眶——此情除却天边月,无人知……
几个月后,新的挑战便接踵而来,在2015年“首届上海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教学技能竞赛”中,全市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被分为“文史类”“数理类”和“综合类”三大类进行同场PK。精备十篇连续的课文,现场抽取一课,仅仅是五个竞赛项目之一……备战强度之大,准备工作之多,可谓残酷。新的挑战没有令我退缩,“狭路相逢勇者胜”,从初赛到决赛到总决赛,我稳扎稳打,最终收获“文史类”一等奖第一名的满意成绩。
剑锋出自磨砺,梅香来自苦寒。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一步登天的魔毡。唯有扎根课堂,历经磨砺,才能百炼成钢!
行,以诗意——在厚积中薄发
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润的沃土。这就对我们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丰富的学识需要不断积累和夯实,精湛的教学艺术需要不断实践和提升。尽管平日的工作异常繁忙,我依然要求自己见缝插针走出来。图书馆里,办公桌旁,笔尖之下,我吸纳着、思考着、内化着……我要求自己带着研究的目光从事教学,带着前沿的理念反思教学。读书、学习、感悟,历练了我的教学内功,丰富了我的知识内涵,滋养了我的文化底蕴。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存在的问题,我积极投身教科研改革,笔耕于案例、论文、课题报告之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撰写的几十篇论文,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发表在各类教学刊物上。
从2015到2017的两年间,我将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出版了个人专著《活力课堂,乐享语文——谭姗姗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一书,以真实案例为载体,提炼出对一线教师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具体方法,并做了深层次的思考。在与广大同行分享教学智慧的同时,也让自己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思想活跃了,眼界开阔了,知识更新了,才能让我们在教学中才思不断,活水长流。
行,以担当——在大爱里植根
作为上海市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区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专业引领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校内,我在坚守一线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同时,作为50多人超大语文团队的领头人,井然有序地开展各类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带领着老师们研究语文,实践语文。
每当我面对青年教师渴求的目光时,看到的正是那个曾经的自己。和成长中的他们在一起,一次次寻根究底的深入研究,一回回越辩越明的对话交锋,一场场互相激发的思维碰撞,一堂堂精彩好课
循序生成……我不是一个人在行走,而是一队人在结伴同行;我不是一个人在倾注,而是一个团队在追求。
校外,我承担了大量的交流指导工作,通过示范与实践,言传身教,向外辐射。无论是本区还是外区,上海市还是外省市,甚至远赴海外,我都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与大家分享。老师们有所得,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2017年8月,我参加“萤光支教”乡村教师培训项目,到福建省建瓯市对当地语文教师进行培训。考虑到乡村教学条件有限,我精心准备的语文课例中摒弃了复杂的课件,力求通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一场讲座,按计划我讲完后,留半小时与老师们互动。那是我经历过的最为专注和安静的学习现场,整个过程没有人离席,没有人窃窃私语,老师们都在认真地听,努力地记。是的,我用的是“努力”这个词。互动时间到了,可他们却说:“谭老师,您能继续给我们讲讲吗?从来没人这样教过我们。”“谭老师,这些课例太实用了,我们回去就能直接用,您再多讲几个吧!”“谭老师,我们上说明文时学生一点都不感兴趣,您能教我们一些好办法吗?”……老师们期盼的目光、质朴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于是,讲座继续……会后,我收到了50多条提问。我看到的是乡村教师的困惑、思考,对先进教学理念的渴求……直到回沪的列车上,我还在为他们一一解答。
虽然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愿意为乡村教育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于我来说,这已不仅仅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因为被需要,所以同样也是一种幸福。
结束语
追寻着儿时的梦想,我一步一个脚印,经历了洗礼与磨练,付出了汗水与心血,也收获了成绩与荣誉。
如今,我有了更多的机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专家、一线教师探讨语文教学。所有的梦想,都已经成为无法重回的现实;所有的责任,都已经成为不可推卸的担当。艾青说,我的眼里为什么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要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教师工作爱得深沉。
不再青春年少,但梦想与情怀依旧;不再刻意苛求,一切都那么从容自然。我一如既往地行走在诗意语文的路上……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教师检测教学效果、掌握学情的主要途径,又是学生巩固所学、举一反三的有效手段,必不可少。当前的语文作业存在着种种弊端,如过分重视形式单一的机械性抄写作业;忽略个体差异的千人一面式作业;盲目随意、题型老套的低效率作业……占用大量时间,收效却不明显。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應从思想上重视作业的设计,紧扣教学目标,优化作业设计,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减负增效。下面,我就中高年级语文作业的设计跟大家进行探讨(举例涵盖三至五年级)。
一、重点突出,课后作业形式多样
从以往课后作业的反馈中,我们不难发现,过量的机械性抄写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显得多余,而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则是在完成作业质量差、时间加倍的前提下换来的。因此,我根据单元目标和课文特点,将口头作业与书面作业、一课一练与几课一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突破。
以四年级下学期为例。如第二单元的单元目标中提出:“边读边思考,用联系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针对本单元《神奇的机器人》《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等科普类文章,作业形式以口头介绍为主。我鼓励学生将课外收集的资料与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在小组和班级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介绍,评选最佳讲解员。学生兴趣浓厚,不仅对课文内容了然于胸,还拓展了不少课外知识,这种开放性的口头作业深受他们的欢迎。又如第七单元中的《一幅名画的诞生》《笛声》《苏武牧羊》这类课文,文本内容离学生的生活遥远,语言文字深奥,仅凭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难以真正消化吸收。这时就需要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设计更有针对性的作业练习进行补充和巩固,帮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 如《笛声》这篇课文记叙了聂守信跟老木匠学吹笛,他俩成为莫逆之交的故事。笛声贯穿全文,首尾呼应,语言清新优美。引导学生欣赏、积累、运用与表达是本课的重点。基于此,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练习:
1.积累表示朋友之间关系密切的词语,如“莫逆之交”。
2.读句子,完成练习。
那笛声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只要一吹响,聂守信就情不自禁地循声走向老木匠那里。
(1)这句话运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