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15-02
操作活动在幼儿的数学教学中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动手操作不但能让幼儿主动获得感性经验,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开展操作活动,使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操作活动的设计
操作活动的设计是开展操作活动的关键,它反映出教师对教育观、儿童观以及对操作目标的理解程度。所以在设计操作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并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操作形式。其次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来制定操作程序和规则,设计操作的步骤及幼儿需要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同时要注意研究教育对象,注意研究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考虑到对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要求和组织形式,尽可能地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2 重视操作材料的准备
2.1 操作材料要充分
操作材料是幼儿操作活动的媒介,是幼儿思维的物质基础。因此,教师要提供人手一套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于一些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操作内容,材料的提供就应更充分,并根据需要提供某些辅助材料,为幼儿思维的扩散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例如,在幼儿掌握了将物体二等分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习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探索出将长方形纸四等分的多种方法,如果仅向每个幼儿提供一张长方形的纸,那么,幼儿获得了一种方法后便无法依赖操作材料再探索出其它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时,给每个幼儿提供了10张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纸,和一张画有若干个长方形的纸和笔,让幼儿探索出一种方法后,即在图上表示出来,这样幼儿既能积极探索出第二、第三种方法,又避免了遗漏和重复的现象。
2.2 操作材料要有层次性
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动作表征阶段、形象表征阶段和符号表征阶段。因此,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适合每一阶段表征特点的材料,与每一阶段相适应的操作材料依次是实物材料(如积木、木珠、纽扣、瓶盖等)、半具体半抽象材料(如图片、点卡等)、抽象符号材料(如数字)。对于同一概念的学习应通过这三种层次的材料,引导幼儿从动作→形象→逻辑思维的逐步发展。以数的组成与分解为例,在学习较小的数字,如3的组成分解时,必须为幼儿提供各种实物材料,让幼儿通过不断地分解与组合,获得3个可以分成1个和2个、2个和1个的经验。进而使幼儿明白: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合起来得到原来的数。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体及整体与部分数之间的包含、互补关系。有3的这种经验,以后学习较大数字(如5以上数字)时,可为幼儿提供一些图片材料让幼儿操作练习,进而可直接用数字进行学习。除了同一概念的学习活动应提供实物、半具体半抽象、抽象符号这三种层次的材料,另外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所提供的操作材料类型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要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步增强其抽象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
3 重视操作活动的组织
首先,操作前应告诉幼儿操作的目的及要求,以保证幼儿操作的方向性。如发给幼儿4颗纽扣,告诉幼儿用4颗纽扣学习4的分解组成,要求幼儿找出4颗纽扣分成两部分,有几种分法。
第二,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教师要积极组织幼儿进行反复操作练习,但这种反复练习不是相同操作形式的简单再现,教师要根据操作内容分阶段设计不同的操作目标让幼儿进行不同层次的反复操作。如让幼儿获得5的分合经验,我们给每个幼儿5朵小花,设计三个阶段操作目标,让幼儿分三次操作。第一次的操作目标是:5朵小花分两堆,有几种分法。幼儿通过分→合→分→合……的操作方式,得出的操作结果是:4种分法(无规律),5<1324 4231。第二次的操作目标是:试试看,怎样分得不乱、有顺序。幼儿通过操作,得出了有规律的操作结果,5<1234 4321。第三次的操作目标是:怎样分得既有顺序又快。幼儿在前两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移动的操作方式,很快地分出了5的4种分法。
第三,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和演示、启发和引导,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注意了解幼儿的操作过程,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幼儿提供及时的指导。
第四,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指导幼儿操作时,不仅要让幼儿动手,还要动脑、动口,引导幼儿描述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是怎样想的和做的,学习概括出结论。
4 重视对操作活动的评价
幼儿通过操作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星的、粗浅的,需要教师的归纳和评价。因此,教师要重视对操作过程的评价,帮助幼儿形成比较完整的、正确的数学概念。教师还要重视对个别幼儿的操作的评价,对幼儿在操作中所表现的合理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等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以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操作活动在幼儿的数学教学中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动手操作不但能让幼儿主动获得感性经验,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开展操作活动,使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操作活动的设计
操作活动的设计是开展操作活动的关键,它反映出教师对教育观、儿童观以及对操作目标的理解程度。所以在设计操作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并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操作形式。其次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来制定操作程序和规则,设计操作的步骤及幼儿需要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同时要注意研究教育对象,注意研究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考虑到对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要求和组织形式,尽可能地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2 重视操作材料的准备
2.1 操作材料要充分
操作材料是幼儿操作活动的媒介,是幼儿思维的物质基础。因此,教师要提供人手一套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于一些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操作内容,材料的提供就应更充分,并根据需要提供某些辅助材料,为幼儿思维的扩散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例如,在幼儿掌握了将物体二等分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习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探索出将长方形纸四等分的多种方法,如果仅向每个幼儿提供一张长方形的纸,那么,幼儿获得了一种方法后便无法依赖操作材料再探索出其它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时,给每个幼儿提供了10张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纸,和一张画有若干个长方形的纸和笔,让幼儿探索出一种方法后,即在图上表示出来,这样幼儿既能积极探索出第二、第三种方法,又避免了遗漏和重复的现象。
2.2 操作材料要有层次性
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动作表征阶段、形象表征阶段和符号表征阶段。因此,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适合每一阶段表征特点的材料,与每一阶段相适应的操作材料依次是实物材料(如积木、木珠、纽扣、瓶盖等)、半具体半抽象材料(如图片、点卡等)、抽象符号材料(如数字)。对于同一概念的学习应通过这三种层次的材料,引导幼儿从动作→形象→逻辑思维的逐步发展。以数的组成与分解为例,在学习较小的数字,如3的组成分解时,必须为幼儿提供各种实物材料,让幼儿通过不断地分解与组合,获得3个可以分成1个和2个、2个和1个的经验。进而使幼儿明白: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合起来得到原来的数。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体及整体与部分数之间的包含、互补关系。有3的这种经验,以后学习较大数字(如5以上数字)时,可为幼儿提供一些图片材料让幼儿操作练习,进而可直接用数字进行学习。除了同一概念的学习活动应提供实物、半具体半抽象、抽象符号这三种层次的材料,另外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所提供的操作材料类型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要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步增强其抽象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
3 重视操作活动的组织
首先,操作前应告诉幼儿操作的目的及要求,以保证幼儿操作的方向性。如发给幼儿4颗纽扣,告诉幼儿用4颗纽扣学习4的分解组成,要求幼儿找出4颗纽扣分成两部分,有几种分法。
第二,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教师要积极组织幼儿进行反复操作练习,但这种反复练习不是相同操作形式的简单再现,教师要根据操作内容分阶段设计不同的操作目标让幼儿进行不同层次的反复操作。如让幼儿获得5的分合经验,我们给每个幼儿5朵小花,设计三个阶段操作目标,让幼儿分三次操作。第一次的操作目标是:5朵小花分两堆,有几种分法。幼儿通过分→合→分→合……的操作方式,得出的操作结果是:4种分法(无规律),5<1324 4231。第二次的操作目标是:试试看,怎样分得不乱、有顺序。幼儿通过操作,得出了有规律的操作结果,5<1234 4321。第三次的操作目标是:怎样分得既有顺序又快。幼儿在前两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移动的操作方式,很快地分出了5的4种分法。
第三,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和演示、启发和引导,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注意了解幼儿的操作过程,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幼儿提供及时的指导。
第四,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指导幼儿操作时,不仅要让幼儿动手,还要动脑、动口,引导幼儿描述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是怎样想的和做的,学习概括出结论。
4 重视对操作活动的评价
幼儿通过操作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星的、粗浅的,需要教师的归纳和评价。因此,教师要重视对操作过程的评价,帮助幼儿形成比较完整的、正确的数学概念。教师还要重视对个别幼儿的操作的评价,对幼儿在操作中所表现的合理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等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以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