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一新生生物学第一课是学科育人第一课.文章利用充满震撼力、穿透力、引领力、感召力、想象力、感染力的情境问题为驱动组织开展高一新生生物学第一课的教学活动,促进高一新生打开学科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提高认识定位、汲取榜样力量、引发未来向往、催生学习动力.高一新生生物学第一课运用“情境+问题”驱动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育人,可促进学生产生学好生物学的需要,形成学习动力.
【机 构】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 5283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一新生生物学第一课是学科育人第一课.文章利用充满震撼力、穿透力、引领力、感召力、想象力、感染力的情境问题为驱动组织开展高一新生生物学第一课的教学活动,促进高一新生打开学科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提高认识定位、汲取榜样力量、引发未来向往、催生学习动力.高一新生生物学第一课运用“情境+问题”驱动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育人,可促进学生产生学好生物学的需要,形成学习动力.
其他文献
[摘 要]以统计图为题材设计的考查统计知识的信息题,是中考的必考题.分类例析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可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词]中考;统计图;初中数学[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9-0025-02美国科学院院士科拉姆·劳说:“在终极分析中,一切知识
[摘 要]在教学中如何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进行深度融合,如何从知识传授、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能力的培养转变是我们一线教师思考的关键问题.[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关键;提炼[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9-0005-03在平时教学中,学生总喜欢问教师:这道题有没有
[摘 要]南宁三中化学实验教学“三实融合”课题组对化学实验本体研究展开了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六策略”:改进实验装置,进行试剂处理,增加实验内容,优化实验步骤,引入数字技术,设计正交试验。研究成果提高了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探究效度。[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本体;正交试验[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基于认知模型的构建,帮助学生认识杂化轨道的类型及杂化轨道延伸的知识点(空间结构)、化学键的类型(σ键和π键)等,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具体、更有条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摘 要]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高中生必备的一项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运用“三环自主”教学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标。[关键词]“三环自主”教学法;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9-0
[摘 要]提升化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匮乏,部分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并不令人满意,因此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扫除问题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障碍的方法。拼图式合作学习通过将化学问题的目标状态比作一幅完整的图案并将其划分为次级子目标交给学生去完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问题分解策略的认知,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拼图式合作
科学思维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在改进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摘 要]文章结合教学实例阐述如何在生活常识中、理论推导中、图像分析中、化学史的发现历程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制造课堂起伏,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以及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关键词]认知冲突;情境教学法;化学教学;应用[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
[摘 要]概述抛锚式教学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结合实验教学实践,建立抛锚式实验教学模式,并以“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教学为例进行课堂实践。抛锚式教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扩大了实验教学的空间,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帮助学生厘清实验学习的方法和思维,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关键词]抛锚式教学;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
[摘 要]仿用句式是语言文字版块中的综合性题型,有较强的限制性和一定的开放性。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后,仿用句式该如何全面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并适应新高考呢?文章着眼于仿用句式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仿用句式的过去和现在,并对其未来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仿用句式;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中圖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