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操懂得如何去洞察人心,了解对方的需求,然后满足其需求,并且说到做到,绝不含糊。这样的老板,谁不喜欢呢?
故事要从伯乐相马说起。春秋时期的孙阳,受楚王之托走遍大江南北寻找良驹。始终难觅骏马,却在返回的路上相中了一匹拉着盐车的马,看似气喘吁吁、体力不支的马。但是所有人中只有孙阳看出了它真正的能力。于是买走了这匹马带回楚国,并坚持要楚王精心喂养它,虽然楚王心有怀疑但是还是照做,之后该马果然一跃千里,驰骋沙场,立下了不少功劳。于是孙阳就被人们称作伯乐。
虽然是千里马,但是如果让它整日拉盐车,也是提不起精神的,只有好吃好喝招待它,让它产生屡立战功的荣誉感,才能发挥出它的潜力。而三国中,也有一人可称之独具慧眼的伯乐,但是相的不是马,是人才。该人即是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
三下求贤令
先来看看曹操对人才的识别能力,经典的一段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两位人物大家很熟悉,一个是当时如升龙之势、气焰不可一世的曹孟德,另一个则是寄人篱下、一味谦恭的刘玄德。谁都不屑一顾的刘备,曹操却请了过来单设酒宴,还端着酒杯把当时的英雄都数落了一遍,最后得出个“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结论,着实把刘皇叔吓得不轻。而事隔20年,刘备入川面南称孤,开创了蜀汉政权,与曹魏分庭抗礼40多年。曹操对人才精准的判断,由此可见一斑。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三国里人才济济,然而似伯乐者却寥寥数人。这当中,曹操属于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典型。
“争天下必先争人”,三下求贤令便可看出曹操对人才的渴求。在建安十五年春第一次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第三次《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是提出了“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只要有本事,不管他是什么人,哪怕是鸡鸣狗盗之徒都行,说不定哪天就派上了用场,有备无患嘛。当德与才发生矛盾,不可兼得时,先取才。这是曹操身处乱世,政治地位不稳定的情况下的一种选择。
正是曹操有如此颠覆性的用人之道,才使得其周围始终围绕着各种猛将志士,典韦、张辽、张郃、夏侯惇、夏侯渊、徐晃、于禁、庞德、曹洪、司马懿、荀攸、郭嘉、程昱、崔琰……每一个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崔琰,作风正派,清正廉明,当初曹操询问手下其他主管关于继承人的事儿,别人都不敢说话,只有崔琰大胆地说出把家业给曹丕最好,而且以死捍卫。虽然崔琰说话比较直,但曹操十分欣赏这样的人,此人果然不负厚望,选拔推荐上来的人才都是德才兼备,大大超出了曹操“唯才是举”的期望。
来看袁绍,武有颜良文丑,文有田丰许攸,天下九州,袁有其四,带甲百万,战将千员,势力滔天,可是在官渡之战中却败于曹操。袁绍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不懂得如何笼络人才,如何人尽其才。因此才有许攸的“夜投曹操”、“火烧乌巢”,断送了袁绍的灭曹大业。
究其原因,是袁曹二人对人才的态度不同,曹操对人才的渴求达到了痴迷的境界,为了留住人才甚至可以受辱。在整部小说《三国演义》中,辱骂曹操的人数不胜数,但是曹操对一些骂他的人却是赞赏有加,可以说是真的爱才如命。
“此愈我病”
有一次陈琳替袁绍写文章骂曹操,那文章叫《为袁绍檄豫州文》,文章里写道:“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陈琳做梦都想杀了曹操。
曹操在看到文章后,“檄文传至许都,时曹操方患头风,卧病在床。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顾谓曹洪曰:‘此檄何人所作?’洪曰:‘闻是陈琳之笔。’操笑曰:‘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遂聚众谋士商议迎敌。”居然头风病都好了。还笑着说了几句话,这充分显示出了曹操的胸襟开阔、临危不乱、积极乐观的政治家风范。
后来曹操抓住了陈琳审讯时,问他:“你骂我可以,为什么骂我的祖宗?”陈琳无奈地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就是说我当时奉命写文章,文思泉涌,酣畅淋漓,骂得痛快,就骂过头了。曹操听了他这含蓄的说辞,心领神会。汉末建安七子之一果然名不虚传,是个人才。曹操不仅没听众人劝杀了他,反而把他留在身边做个秘书,可见其惜才如金,不计前嫌。
不计前嫌用人的事儿曹操可没少做。他手下的打工仔,很多都是像陈琳这样,曾经是敌人的部下。三战徐州之后,收降吕布部将张辽、臧霸、孙观等人;官渡之战,收编投靠的高览等人……这些人在归降曹操之前,哪个没有说过曹操是“国贼”、“逆贼”、“贼臣”,即使不说出口也在心里骂过千万遍,但是也都得到了曹操的重用。受万人敬仰的关羽,也可算在内。
洞察人才需求
还有一出好戏,发生在张绣和曹操之间,张绣是骠骑将军张济的族侄,张济死后,张绣接手他的工作。不久,曹操前来进攻,张绣吃了败仗,投降了曹操。本来张绣这次是准备跟着曹操闹革命的,但没有想到曹操居然偷偷地与自己的婶婶,即叔叔张济的遗孀好上了。曹操也是欺人太甚,气得张绣直骂“禽兽”,于是乎,张绣决定反曹。这一次造反可反出大名堂了。首先是曹操自己,被不知何方神圣射出的流矢所伤;其次是长子曹昂和亲侄子曹安民都死于乱军之中;然后是爱将典韦死守营门,为了保护曹操,身受数十处重伤,英勇牺牲。可想而知,这对曹操的打击有多么的大,但是不久之后,张绣听从了贾诩的花言巧语,居然还敢来投奔曹操,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这仇人相见,曹操居然和张绣携手喝酒,还封他为扬武将军,甚至还结为亲家。这之前的杀子之仇仿佛跟没发生过一样。这让张绣受宠若惊,之后为曹魏做牛做马,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的宽宏大量,着实让人钦佩。
当然,曹操也因为太过爱才而吃过亏,这最著名的,就是果断听取了庞统的连环计,成就了周瑜火烧赤壁的经典。但是回头想想,庞统这一相貌奇特之人,孙权看不上他,连仁义著称的刘皇叔也对他略有忌讳,而曹操的选择,再次证明了他“用人不疑”的观点。
所以,曹操也算个好人,只要你不惹他,不像杨修那样挑战他的权威,让他丢脸,他基本上还是个和善可亲的大胡子叔叔。如果你还是个不可取代的人才,那么他肯定待你不薄。利用别人,总得给人以好处,这点常识曹操还是很懂的。曹操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好员工的好老板,他十分清楚“争天下必先争人”。可是身处乱世,老板选择人才,人才也选择老板,这就类似于今天的双向选择,因此争取人才必须先征服人才的心。曹操能够恩威并举,并善于自我批评和将心比心,这些就是曹操争取人心的独家秘诀。曹操懂得如何去洞察人心,了解对方的需求,然后满足其需求,并且说到做到,绝不含糊,这样的老板,谁不喜欢呢?
故事要从伯乐相马说起。春秋时期的孙阳,受楚王之托走遍大江南北寻找良驹。始终难觅骏马,却在返回的路上相中了一匹拉着盐车的马,看似气喘吁吁、体力不支的马。但是所有人中只有孙阳看出了它真正的能力。于是买走了这匹马带回楚国,并坚持要楚王精心喂养它,虽然楚王心有怀疑但是还是照做,之后该马果然一跃千里,驰骋沙场,立下了不少功劳。于是孙阳就被人们称作伯乐。
虽然是千里马,但是如果让它整日拉盐车,也是提不起精神的,只有好吃好喝招待它,让它产生屡立战功的荣誉感,才能发挥出它的潜力。而三国中,也有一人可称之独具慧眼的伯乐,但是相的不是马,是人才。该人即是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
三下求贤令
先来看看曹操对人才的识别能力,经典的一段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两位人物大家很熟悉,一个是当时如升龙之势、气焰不可一世的曹孟德,另一个则是寄人篱下、一味谦恭的刘玄德。谁都不屑一顾的刘备,曹操却请了过来单设酒宴,还端着酒杯把当时的英雄都数落了一遍,最后得出个“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结论,着实把刘皇叔吓得不轻。而事隔20年,刘备入川面南称孤,开创了蜀汉政权,与曹魏分庭抗礼40多年。曹操对人才精准的判断,由此可见一斑。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三国里人才济济,然而似伯乐者却寥寥数人。这当中,曹操属于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典型。
“争天下必先争人”,三下求贤令便可看出曹操对人才的渴求。在建安十五年春第一次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第三次《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是提出了“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只要有本事,不管他是什么人,哪怕是鸡鸣狗盗之徒都行,说不定哪天就派上了用场,有备无患嘛。当德与才发生矛盾,不可兼得时,先取才。这是曹操身处乱世,政治地位不稳定的情况下的一种选择。
正是曹操有如此颠覆性的用人之道,才使得其周围始终围绕着各种猛将志士,典韦、张辽、张郃、夏侯惇、夏侯渊、徐晃、于禁、庞德、曹洪、司马懿、荀攸、郭嘉、程昱、崔琰……每一个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崔琰,作风正派,清正廉明,当初曹操询问手下其他主管关于继承人的事儿,别人都不敢说话,只有崔琰大胆地说出把家业给曹丕最好,而且以死捍卫。虽然崔琰说话比较直,但曹操十分欣赏这样的人,此人果然不负厚望,选拔推荐上来的人才都是德才兼备,大大超出了曹操“唯才是举”的期望。
来看袁绍,武有颜良文丑,文有田丰许攸,天下九州,袁有其四,带甲百万,战将千员,势力滔天,可是在官渡之战中却败于曹操。袁绍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不懂得如何笼络人才,如何人尽其才。因此才有许攸的“夜投曹操”、“火烧乌巢”,断送了袁绍的灭曹大业。
究其原因,是袁曹二人对人才的态度不同,曹操对人才的渴求达到了痴迷的境界,为了留住人才甚至可以受辱。在整部小说《三国演义》中,辱骂曹操的人数不胜数,但是曹操对一些骂他的人却是赞赏有加,可以说是真的爱才如命。
“此愈我病”
有一次陈琳替袁绍写文章骂曹操,那文章叫《为袁绍檄豫州文》,文章里写道:“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陈琳做梦都想杀了曹操。
曹操在看到文章后,“檄文传至许都,时曹操方患头风,卧病在床。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顾谓曹洪曰:‘此檄何人所作?’洪曰:‘闻是陈琳之笔。’操笑曰:‘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遂聚众谋士商议迎敌。”居然头风病都好了。还笑着说了几句话,这充分显示出了曹操的胸襟开阔、临危不乱、积极乐观的政治家风范。
后来曹操抓住了陈琳审讯时,问他:“你骂我可以,为什么骂我的祖宗?”陈琳无奈地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就是说我当时奉命写文章,文思泉涌,酣畅淋漓,骂得痛快,就骂过头了。曹操听了他这含蓄的说辞,心领神会。汉末建安七子之一果然名不虚传,是个人才。曹操不仅没听众人劝杀了他,反而把他留在身边做个秘书,可见其惜才如金,不计前嫌。
不计前嫌用人的事儿曹操可没少做。他手下的打工仔,很多都是像陈琳这样,曾经是敌人的部下。三战徐州之后,收降吕布部将张辽、臧霸、孙观等人;官渡之战,收编投靠的高览等人……这些人在归降曹操之前,哪个没有说过曹操是“国贼”、“逆贼”、“贼臣”,即使不说出口也在心里骂过千万遍,但是也都得到了曹操的重用。受万人敬仰的关羽,也可算在内。
洞察人才需求
还有一出好戏,发生在张绣和曹操之间,张绣是骠骑将军张济的族侄,张济死后,张绣接手他的工作。不久,曹操前来进攻,张绣吃了败仗,投降了曹操。本来张绣这次是准备跟着曹操闹革命的,但没有想到曹操居然偷偷地与自己的婶婶,即叔叔张济的遗孀好上了。曹操也是欺人太甚,气得张绣直骂“禽兽”,于是乎,张绣决定反曹。这一次造反可反出大名堂了。首先是曹操自己,被不知何方神圣射出的流矢所伤;其次是长子曹昂和亲侄子曹安民都死于乱军之中;然后是爱将典韦死守营门,为了保护曹操,身受数十处重伤,英勇牺牲。可想而知,这对曹操的打击有多么的大,但是不久之后,张绣听从了贾诩的花言巧语,居然还敢来投奔曹操,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这仇人相见,曹操居然和张绣携手喝酒,还封他为扬武将军,甚至还结为亲家。这之前的杀子之仇仿佛跟没发生过一样。这让张绣受宠若惊,之后为曹魏做牛做马,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的宽宏大量,着实让人钦佩。
当然,曹操也因为太过爱才而吃过亏,这最著名的,就是果断听取了庞统的连环计,成就了周瑜火烧赤壁的经典。但是回头想想,庞统这一相貌奇特之人,孙权看不上他,连仁义著称的刘皇叔也对他略有忌讳,而曹操的选择,再次证明了他“用人不疑”的观点。
所以,曹操也算个好人,只要你不惹他,不像杨修那样挑战他的权威,让他丢脸,他基本上还是个和善可亲的大胡子叔叔。如果你还是个不可取代的人才,那么他肯定待你不薄。利用别人,总得给人以好处,这点常识曹操还是很懂的。曹操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好员工的好老板,他十分清楚“争天下必先争人”。可是身处乱世,老板选择人才,人才也选择老板,这就类似于今天的双向选择,因此争取人才必须先征服人才的心。曹操能够恩威并举,并善于自我批评和将心比心,这些就是曹操争取人心的独家秘诀。曹操懂得如何去洞察人心,了解对方的需求,然后满足其需求,并且说到做到,绝不含糊,这样的老板,谁不喜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