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曰“左图右史”,足见对历史地图的重视。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然而在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文轻图”现象,图画资料处于被忽视或轻视的状态,对其处理也是比较简单肤浅。这“不仅造成了知识的缺陷,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不利于对历史知识的深化和拓展”。而且自从历史学科被定为中考学科以来,对学生从图画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考查也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如何在教学中用好图画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历史的信心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质量和智力发展。这就要求老师要寻找一切可能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图片能很好的担当这一任务,每一张图片都会留下时代的烙印。我在教书的过程中发现每个学生对古代史都会充满遐想,在讲到宋朝繁荣时,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有一副城市繁荣图,但如何繁荣,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设想。因此,我出示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从图片中来了解实际情况,甚至建议学生可以直接去世博会真切感受北宋城市的繁荣,让历史与现实有了交融,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但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我们课本上的图片给我们的教学会有些遗憾。如:纵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的中国历史,发现书上的图片基本上是黑白的,有些模糊不清,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兴趣大打折扣。
二、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加深记忆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闭卷的中考学科,必须要记忆。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由表象和语词两方面来记忆,可以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什么是表象?表象是外物的呈现方式,自在之物呈现给我的东西就叫表象。例如许多人游览了长城之后,长城的雄伟形象可以长期保留在记忆中,每一想起长城,就仿佛看见它那蜿蜒万山丛中的雄姿。这种记忆的效果是长久的。另一种就是语词的记忆,这是人类特有的记忆形式。语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可以起信号作用,但在实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更喜欢表象的记忆。因此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图文并茂,让学生从图片中形成历史表象,为进一步形成历史概念打下基础。从而达到记忆的效果,为学好历史进一步打下基础。
三、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增加对历史的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中学是学生感知能力显著发展的阶段,随着学习动机的确立和智力活动自觉性的增强,中学生已能按教学和实践任务的要求,持续地感知,不但能对事物的外部特征感知,而且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特征。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不能像自然科学般重演,而要体验历史,只能借助资料来深化体验,直至形成历史图景。
四、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从学生历史思维看,大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虽有一定水平,但还需要较丰富的生动的直观材料辅助。而且人们认识历史的直接途径就是通过史实,通过先人的记载,留下的文物、古迹来研究的。例如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让学生思考“当时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已经对德宣战了,但为什么还出现奇怪战争”,按照他们的思维还没有达到这一层次,这是我适当提醒学生可以结合欧洲地图,了解德国与苏联的地理位置。学生一下子就醒悟过来了,原来拿下波兰后,就可以进攻苏联了。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英法对德国采用的绥靖政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方位,记住它们的名字,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历史的思维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五、有助于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青少年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但是因为知识和阅历的欠缺,其情感往往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矛盾的。在历史教科书中,选用了大量的地图、图片,这些历史图片直观具体生动,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很容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挖掘其内涵精神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情感。
当然,图片的运用不在其多,而在其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对可用的历史图片要精心的筛选,要符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重点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在选用图片时,要明确以下几点:
(一)图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任何历史图片资料都能说明、体现历史现象,并且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有一个水平层次,老师选用的图片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层次。太容易的图片就没有参考的价值,反之,太难的图片又会影响其思维的提高。
(二)图片要能拓展学生视野。书本上的图片首先要用好,但与此同时,在日常教学中不能以书教书,而要不断的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的知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具备“识珠”之眼光;同时又要有“割爱”之胆略,要挖掘更深的素材、资料图片。这些资料又离不开日常的细心积累,因此,作为教师平时应该留意自己所见到的图画资料,并尽可能把它收集起来,以供日后教学使用。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历史的信心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质量和智力发展。这就要求老师要寻找一切可能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图片能很好的担当这一任务,每一张图片都会留下时代的烙印。我在教书的过程中发现每个学生对古代史都会充满遐想,在讲到宋朝繁荣时,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有一副城市繁荣图,但如何繁荣,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设想。因此,我出示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从图片中来了解实际情况,甚至建议学生可以直接去世博会真切感受北宋城市的繁荣,让历史与现实有了交融,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但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我们课本上的图片给我们的教学会有些遗憾。如:纵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的中国历史,发现书上的图片基本上是黑白的,有些模糊不清,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兴趣大打折扣。
二、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加深记忆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闭卷的中考学科,必须要记忆。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由表象和语词两方面来记忆,可以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什么是表象?表象是外物的呈现方式,自在之物呈现给我的东西就叫表象。例如许多人游览了长城之后,长城的雄伟形象可以长期保留在记忆中,每一想起长城,就仿佛看见它那蜿蜒万山丛中的雄姿。这种记忆的效果是长久的。另一种就是语词的记忆,这是人类特有的记忆形式。语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可以起信号作用,但在实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更喜欢表象的记忆。因此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图文并茂,让学生从图片中形成历史表象,为进一步形成历史概念打下基础。从而达到记忆的效果,为学好历史进一步打下基础。
三、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增加对历史的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中学是学生感知能力显著发展的阶段,随着学习动机的确立和智力活动自觉性的增强,中学生已能按教学和实践任务的要求,持续地感知,不但能对事物的外部特征感知,而且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特征。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不能像自然科学般重演,而要体验历史,只能借助资料来深化体验,直至形成历史图景。
四、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从学生历史思维看,大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虽有一定水平,但还需要较丰富的生动的直观材料辅助。而且人们认识历史的直接途径就是通过史实,通过先人的记载,留下的文物、古迹来研究的。例如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让学生思考“当时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已经对德宣战了,但为什么还出现奇怪战争”,按照他们的思维还没有达到这一层次,这是我适当提醒学生可以结合欧洲地图,了解德国与苏联的地理位置。学生一下子就醒悟过来了,原来拿下波兰后,就可以进攻苏联了。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英法对德国采用的绥靖政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方位,记住它们的名字,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历史的思维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五、有助于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青少年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但是因为知识和阅历的欠缺,其情感往往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矛盾的。在历史教科书中,选用了大量的地图、图片,这些历史图片直观具体生动,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很容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挖掘其内涵精神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情感。
当然,图片的运用不在其多,而在其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对可用的历史图片要精心的筛选,要符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重点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在选用图片时,要明确以下几点:
(一)图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任何历史图片资料都能说明、体现历史现象,并且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有一个水平层次,老师选用的图片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层次。太容易的图片就没有参考的价值,反之,太难的图片又会影响其思维的提高。
(二)图片要能拓展学生视野。书本上的图片首先要用好,但与此同时,在日常教学中不能以书教书,而要不断的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的知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具备“识珠”之眼光;同时又要有“割爱”之胆略,要挖掘更深的素材、资料图片。这些资料又离不开日常的细心积累,因此,作为教师平时应该留意自己所见到的图画资料,并尽可能把它收集起来,以供日后教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