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导言》中马克思的消费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 :时代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zi7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用唯物辩证法系统的论述了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四环节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原创性的消费理论。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关于消费理论的论述,并发掘了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对我国的经济有何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消费理论 生产 消费
  
  一、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社会再生产过程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创造、改造)自然产品供人类需要;分配决定个人分取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给个人带来她想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的那些特殊产品;最后,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供个人享受和满足个人需要。因而, 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重点,分配和交换变现为中间环节,这中间环节又是二重的,分配被规定为从社会出发的要素,交换被规定为从个人出发的要素。……”这段话直接说明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个环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首先,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一)生产直接是消费
  (1)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如果没有产品的存在,消费者就没有消费的主体,而产品是依靠工厂生产出来的,所以也就是说没有生产就没有产品,而没有产品也就没有消费,因此没有生产也就不存在消费,所以生产直接是消费。
  (2)生产又为消费者创造了能够消费的产品。例如鞋子,人类能否行走与是否穿鞋无关,但如果人类行走时穿了鞋子,我们就能够行走的更快,更好的保护自己脚不受到外部的伤害。因此,生产了鞋子后,就为消费者提供了买鞋子的动机,也就是生产创造了消费者消费的动机。当生产出一个需要人类消费的产品时,人类才能够消费,所以生产直接是消费。
  (二)消费直接是生产
  (1)产品是在消费的过程中才能够成为产品的。就如,一辆汽车,如果没有人对它进行买卖、使用,那它也就只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汽车,并没有发挥汽车所能够为人们带来的方便人民生活的功能,因此,产品只有在通过消费后才能够成为产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消费是在把产品彻底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后完成,因为产品之所以是产品,不是它作为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作为活动着的主体的对象。”
  (2)因为有了消费者消费的存在,才会产生生产的动机,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人有所需要,也就不会有人消费,就不会存在生产这一环节,也就是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有了需要就有了消费,有了消费也就有了生产,因此说消费直接是生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和消费不是独立而存在的个体,他不像其他经济学家那样认为生产和消费是独立的环节,只把消费看成是生产的目的,他用辩证的思维论述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认为消费不仅仅是生产的一个环节,而是生产的创造者、制约者,是一个媒介,并且生产也是一种直接地消费过程。消费与生产彼此包含,相互统一,互相作用,密不可分。
  其次,生产和分配之间的关系。
  (1)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产物。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了:“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定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由此可见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产物。
  (2)分配关系本质上是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分配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在产品分配领域的一部分,分配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分配关系对生产关系有反作用,因此说分配关系本质上是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
  (3)分配方式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而不断的改变。根据马克思基本原理,我们知道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机器的应用既改变了生产工具的分配,也改变了产品的分配。现代大地产本身既是现代商业和现代工业的结果,也是现代工业在农业上应用的结果。”这就说明了分配方式是伴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最后、生产、消费和交换之间的关系。
  交换是生产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属于生产的一部分。在生产的领域中,人们通过交换换得的产品属于消费的范畴,因此生产、消费和交换密不可分、紧密联系,这三个部分通过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构成了统一的关系。
  通过以上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产、消费、交换、分配这四个环节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马克思消费理论对我国的经济有何指导意义
  从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 消费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上,消费是社会生产的目的,生产和消费不可分割。当前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研究好消费问题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一)重视消费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国消费率却越来越低。2009年,国家统计局官员称我国居民消费率不及印度。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马克思说:按人类一天也不能停止生产,一天也不能停止消费,生产停止消费也停止,消费停止生产也停止。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时明确指出,生产和消费都可以成为起点。消费作为起点,是因为消费提供生产的动机、生产的目的。有消费才有人去生产,只有消费扩大了才能扩大生产,只有消费层次提高了才能提高生产层次。这就明确指出了消费对生产从而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因此,我国要发展,必须解决我国消费率偏低的问题。由于对消费问题认识的比较肤浅,现行的政策偏重于投资而不是消费,严重制约了消费率的上升。
  (二)刺激消费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实现经济增长, 必须扩大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从根本上讲应该是扩大生活消费, 即刺激对最终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在马克思看来,消费和生产的协调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合理运行。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的国情,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人们有多少需要,就生产多少产品,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计划经济已经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我们正在向市场经济逐步迈进,因此,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扩大生产消费、增加生产投资,无疑可以消耗已经供大于求的现象。但根据马克思的消费理论,生产消费属于生产环节本身,如果这些产品本身就是过剩的产品,那么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问题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三)如何扩大消费问题
  马克思认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生产和消费是密切联系的,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如果没有消费者对产品进行消费,那生产也就没有了目的。我国目前的产品现状是供大于求,百姓对消费问题认识也不够全面,政府部门也没有进行引导,因此如何扩大消费成了国家关系的问题。
  (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的消费力。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的消费水平。中国有句古话: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居民的收入不增加,就不可能有多余的闲钱去购买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的产品。扩大农村居民收入非常重要,由于我国低收入者主要集中于农村,农村也占我国总人口的57%左右。因此,现阶段,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对扩大内需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2)改变人民的消费观念。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古老的民族自然会遗留下很多的传统,勤俭节约是我国很多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即便是有了闲钱,也不会拿去消费,而是存起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力。我们说消费,不是铺张浪费,而是在频繁的忙碌之余拿出一点点闲余的资金去旅行、学习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繁杂的生活中放松身心,更好的投入工作和学习中。
  
  参考文献
  [1]穆艳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导读[M] . 吉林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9月1日) .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M] .人民出版社, 第1版1971年04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作者简介:孙博(1987-),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其他文献
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是农行股改的重要内容,是调和金融业务中支农性与商业性矛盾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自该项改革启动以来,成效显著。在丽江这样经济落后的民族偏远地区,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仍存在困境,需不断分析成因,制定对策,以期更好地服务“三农”。  一、基本情况  自2008年三农金融事业部(以下简称三农部)改革开始试点以来,丽江市农行对改革进展和成果密切关注,2009年在农总行、省分行出台的一系列改革
期刊
近年来,呈贡县支行始终牢牢把握内控这个重点,紧紧围绕“抓基础、保稳定、促发展、创和谐”的工作思路,以制度执行为抓手,有效杜绝风险隐患,以作风建设为基础,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辖内县(市)区支行建设的实施意见》,努力打造团结、敬业的职工队伍,不断营造和巩固和谐融畅的内部氛围。  一、当前干部职工思想状况分析  呈贡县支行现有在职职工17人,平均年龄39岁,本科以上学历11人,占总人
期刊
征信体系是现代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石,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对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防范金融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阿勒泰地区基本情况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地处偏远,是一个哈、汉、维、回等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区,自然环境和生态气候较为恶
期刊
【摘要】中国一熨衣板企业在欧盟对其反倾销案中获得胜诉,虽然欧洲法院最后仍未给与其市场经济地位待遇,却在程序上裁定欧盟委员的裁决违法,对我国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措施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此案出发,分析企业胜诉原因,并为我国企业未来的应诉之路得出启示。  【关键词】市场经济地位 反倾销 欧盟 应诉 程序  2009年10月1日,欧洲法院作出终审裁定,裁定欧盟委员会(下称欧委会)2007年4月
期刊
中小企业因其在解决劳动就业、发展特色经济和推进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高度相关,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顺利推进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共识,发展中小企业被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大战略,于2002年通过和颁布、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作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正式走上规范化和法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鲁粤两省的经济运行情况,介绍了两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变化和动向,重点分析了二者信贷比例的结构特色以及其对经济的促进。探讨了资金投向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工业经济的促进作用,指出了信贷结构的调整应与地区的产业特点相适应。  【关键词】信贷结构 区域经济 产业结构  在中国区域经济战略上,除了传统意义上以苏浙为代表的江南经济和稍早发展起来的东北重工业经济板块以外,鲁粤两省经
期刊
一、概念的界定与划分  (一)资源型城市的内涵和界定  资源型城市又称“资源性城市”,“资源城市”,“资源指向性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这里所指的自然资源绝大部份为矿产资源,也包括森林资源。资源型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等资源型产品。原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在2002年《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报告中,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四个界定标
期刊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独立性的增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信贷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会逐渐弱化。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应积极拓展其他货币传导渠道,但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仍以信贷渠道传导为主,疏通信贷渠道是保证货币政策有效的关键。  【关键词】货币政策 信贷渠道 资产负债    引言  中央银行确定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等,还只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
期刊
残损人民币回笼是央行保证流通中人民币的票面整洁度,提升人民币形象的一个主要途径,但从近几年回笼的情况来看,显然有些不尽人意,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始终面对的票面整洁度低、辅币缺口大等问题,因此如何加强残损人民币回笼工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11年货币金银总局残损人民币回笼政策由传统的自发缴存向量化指标转变,但成效如何,目前回笼工作现状又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普洱市残损券回笼情况展开了调查分
期刊
【摘要】文章利用皖江城市带2009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对影响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劳动力成本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呈负相关关系;第二,皖江城市带现有工业基础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第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与它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也越大;第四,皖江城市带产业集聚度与承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