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用唯物辩证法系统的论述了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四环节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原创性的消费理论。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关于消费理论的论述,并发掘了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对我国的经济有何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消费理论 生产 消费
一、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社会再生产过程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创造、改造)自然产品供人类需要;分配决定个人分取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给个人带来她想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的那些特殊产品;最后,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供个人享受和满足个人需要。因而, 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重点,分配和交换变现为中间环节,这中间环节又是二重的,分配被规定为从社会出发的要素,交换被规定为从个人出发的要素。……”这段话直接说明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个环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首先,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一)生产直接是消费
(1)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如果没有产品的存在,消费者就没有消费的主体,而产品是依靠工厂生产出来的,所以也就是说没有生产就没有产品,而没有产品也就没有消费,因此没有生产也就不存在消费,所以生产直接是消费。
(2)生产又为消费者创造了能够消费的产品。例如鞋子,人类能否行走与是否穿鞋无关,但如果人类行走时穿了鞋子,我们就能够行走的更快,更好的保护自己脚不受到外部的伤害。因此,生产了鞋子后,就为消费者提供了买鞋子的动机,也就是生产创造了消费者消费的动机。当生产出一个需要人类消费的产品时,人类才能够消费,所以生产直接是消费。
(二)消费直接是生产
(1)产品是在消费的过程中才能够成为产品的。就如,一辆汽车,如果没有人对它进行买卖、使用,那它也就只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汽车,并没有发挥汽车所能够为人们带来的方便人民生活的功能,因此,产品只有在通过消费后才能够成为产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消费是在把产品彻底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后完成,因为产品之所以是产品,不是它作为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作为活动着的主体的对象。”
(2)因为有了消费者消费的存在,才会产生生产的动机,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人有所需要,也就不会有人消费,就不会存在生产这一环节,也就是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有了需要就有了消费,有了消费也就有了生产,因此说消费直接是生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和消费不是独立而存在的个体,他不像其他经济学家那样认为生产和消费是独立的环节,只把消费看成是生产的目的,他用辩证的思维论述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认为消费不仅仅是生产的一个环节,而是生产的创造者、制约者,是一个媒介,并且生产也是一种直接地消费过程。消费与生产彼此包含,相互统一,互相作用,密不可分。
其次,生产和分配之间的关系。
(1)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产物。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了:“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定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由此可见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产物。
(2)分配关系本质上是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分配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在产品分配领域的一部分,分配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分配关系对生产关系有反作用,因此说分配关系本质上是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
(3)分配方式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而不断的改变。根据马克思基本原理,我们知道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机器的应用既改变了生产工具的分配,也改变了产品的分配。现代大地产本身既是现代商业和现代工业的结果,也是现代工业在农业上应用的结果。”这就说明了分配方式是伴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最后、生产、消费和交换之间的关系。
交换是生产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属于生产的一部分。在生产的领域中,人们通过交换换得的产品属于消费的范畴,因此生产、消费和交换密不可分、紧密联系,这三个部分通过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构成了统一的关系。
通过以上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产、消费、交换、分配这四个环节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马克思消费理论对我国的经济有何指导意义
从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 消费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上,消费是社会生产的目的,生产和消费不可分割。当前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研究好消费问题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一)重视消费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国消费率却越来越低。2009年,国家统计局官员称我国居民消费率不及印度。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马克思说:按人类一天也不能停止生产,一天也不能停止消费,生产停止消费也停止,消费停止生产也停止。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时明确指出,生产和消费都可以成为起点。消费作为起点,是因为消费提供生产的动机、生产的目的。有消费才有人去生产,只有消费扩大了才能扩大生产,只有消费层次提高了才能提高生产层次。这就明确指出了消费对生产从而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因此,我国要发展,必须解决我国消费率偏低的问题。由于对消费问题认识的比较肤浅,现行的政策偏重于投资而不是消费,严重制约了消费率的上升。
(二)刺激消费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实现经济增长, 必须扩大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从根本上讲应该是扩大生活消费, 即刺激对最终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在马克思看来,消费和生产的协调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合理运行。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的国情,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人们有多少需要,就生产多少产品,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计划经济已经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我们正在向市场经济逐步迈进,因此,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扩大生产消费、增加生产投资,无疑可以消耗已经供大于求的现象。但根据马克思的消费理论,生产消费属于生产环节本身,如果这些产品本身就是过剩的产品,那么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问题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三)如何扩大消费问题
马克思认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生产和消费是密切联系的,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如果没有消费者对产品进行消费,那生产也就没有了目的。我国目前的产品现状是供大于求,百姓对消费问题认识也不够全面,政府部门也没有进行引导,因此如何扩大消费成了国家关系的问题。
(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的消费力。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的消费水平。中国有句古话: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居民的收入不增加,就不可能有多余的闲钱去购买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的产品。扩大农村居民收入非常重要,由于我国低收入者主要集中于农村,农村也占我国总人口的57%左右。因此,现阶段,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对扩大内需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2)改变人民的消费观念。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古老的民族自然会遗留下很多的传统,勤俭节约是我国很多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即便是有了闲钱,也不会拿去消费,而是存起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力。我们说消费,不是铺张浪费,而是在频繁的忙碌之余拿出一点点闲余的资金去旅行、学习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繁杂的生活中放松身心,更好的投入工作和学习中。
参考文献
[1]穆艳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导读[M] . 吉林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9月1日) .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M] .人民出版社, 第1版1971年04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作者简介:孙博(1987-),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关键词】马克思消费理论 生产 消费
一、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社会再生产过程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创造、改造)自然产品供人类需要;分配决定个人分取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给个人带来她想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的那些特殊产品;最后,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供个人享受和满足个人需要。因而, 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重点,分配和交换变现为中间环节,这中间环节又是二重的,分配被规定为从社会出发的要素,交换被规定为从个人出发的要素。……”这段话直接说明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个环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首先,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一)生产直接是消费
(1)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如果没有产品的存在,消费者就没有消费的主体,而产品是依靠工厂生产出来的,所以也就是说没有生产就没有产品,而没有产品也就没有消费,因此没有生产也就不存在消费,所以生产直接是消费。
(2)生产又为消费者创造了能够消费的产品。例如鞋子,人类能否行走与是否穿鞋无关,但如果人类行走时穿了鞋子,我们就能够行走的更快,更好的保护自己脚不受到外部的伤害。因此,生产了鞋子后,就为消费者提供了买鞋子的动机,也就是生产创造了消费者消费的动机。当生产出一个需要人类消费的产品时,人类才能够消费,所以生产直接是消费。
(二)消费直接是生产
(1)产品是在消费的过程中才能够成为产品的。就如,一辆汽车,如果没有人对它进行买卖、使用,那它也就只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汽车,并没有发挥汽车所能够为人们带来的方便人民生活的功能,因此,产品只有在通过消费后才能够成为产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消费是在把产品彻底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后完成,因为产品之所以是产品,不是它作为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作为活动着的主体的对象。”
(2)因为有了消费者消费的存在,才会产生生产的动机,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人有所需要,也就不会有人消费,就不会存在生产这一环节,也就是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有了需要就有了消费,有了消费也就有了生产,因此说消费直接是生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和消费不是独立而存在的个体,他不像其他经济学家那样认为生产和消费是独立的环节,只把消费看成是生产的目的,他用辩证的思维论述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认为消费不仅仅是生产的一个环节,而是生产的创造者、制约者,是一个媒介,并且生产也是一种直接地消费过程。消费与生产彼此包含,相互统一,互相作用,密不可分。
其次,生产和分配之间的关系。
(1)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产物。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了:“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定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由此可见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产物。
(2)分配关系本质上是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分配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在产品分配领域的一部分,分配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分配关系对生产关系有反作用,因此说分配关系本质上是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
(3)分配方式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而不断的改变。根据马克思基本原理,我们知道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机器的应用既改变了生产工具的分配,也改变了产品的分配。现代大地产本身既是现代商业和现代工业的结果,也是现代工业在农业上应用的结果。”这就说明了分配方式是伴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最后、生产、消费和交换之间的关系。
交换是生产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属于生产的一部分。在生产的领域中,人们通过交换换得的产品属于消费的范畴,因此生产、消费和交换密不可分、紧密联系,这三个部分通过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构成了统一的关系。
通过以上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产、消费、交换、分配这四个环节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马克思消费理论对我国的经济有何指导意义
从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 消费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上,消费是社会生产的目的,生产和消费不可分割。当前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研究好消费问题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一)重视消费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国消费率却越来越低。2009年,国家统计局官员称我国居民消费率不及印度。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马克思说:按人类一天也不能停止生产,一天也不能停止消费,生产停止消费也停止,消费停止生产也停止。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时明确指出,生产和消费都可以成为起点。消费作为起点,是因为消费提供生产的动机、生产的目的。有消费才有人去生产,只有消费扩大了才能扩大生产,只有消费层次提高了才能提高生产层次。这就明确指出了消费对生产从而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因此,我国要发展,必须解决我国消费率偏低的问题。由于对消费问题认识的比较肤浅,现行的政策偏重于投资而不是消费,严重制约了消费率的上升。
(二)刺激消费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实现经济增长, 必须扩大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从根本上讲应该是扩大生活消费, 即刺激对最终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在马克思看来,消费和生产的协调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合理运行。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的国情,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人们有多少需要,就生产多少产品,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计划经济已经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我们正在向市场经济逐步迈进,因此,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扩大生产消费、增加生产投资,无疑可以消耗已经供大于求的现象。但根据马克思的消费理论,生产消费属于生产环节本身,如果这些产品本身就是过剩的产品,那么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问题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三)如何扩大消费问题
马克思认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生产和消费是密切联系的,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如果没有消费者对产品进行消费,那生产也就没有了目的。我国目前的产品现状是供大于求,百姓对消费问题认识也不够全面,政府部门也没有进行引导,因此如何扩大消费成了国家关系的问题。
(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的消费力。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的消费水平。中国有句古话: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居民的收入不增加,就不可能有多余的闲钱去购买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的产品。扩大农村居民收入非常重要,由于我国低收入者主要集中于农村,农村也占我国总人口的57%左右。因此,现阶段,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对扩大内需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2)改变人民的消费观念。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古老的民族自然会遗留下很多的传统,勤俭节约是我国很多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即便是有了闲钱,也不会拿去消费,而是存起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力。我们说消费,不是铺张浪费,而是在频繁的忙碌之余拿出一点点闲余的资金去旅行、学习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繁杂的生活中放松身心,更好的投入工作和学习中。
参考文献
[1]穆艳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导读[M] . 吉林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9月1日) .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M] .人民出版社, 第1版1971年04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作者简介:孙博(1987-),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